APP下载

鹤拳劲法要诀

2018-09-28

少林与太极 2018年9期
关键词:腹式技击丹田

一、鹤拳之气

鹤拳用气,气沉丹田,注气不注力,注意更注气。而这“气”,按中国理论是指人体能够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有一定的运行路线。武术家认为,这种气的运行是可以锻炼的。练气这种功,就是气功,或叫内功。鹤拳就是要练这种气。

鹤拳所练的内功是一种丹田功,丹田可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鹤拳着重练下丹田,即小腹正中的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的地方。练时应沉丹田,有节奏地呼吸,呼吸应当做到绵、细、深、匀、柔、有力,且意守丹田。就这样使丹田这个位置时松时紧,有节奏地进行腹式呼吸。

不间断地进行这样的锻炼,日久就会感到腹内有一股暖气血在流动,全身会慢慢感到发热。这就是气血在人体内舒畅地循环流动,它循着经络,由丹田下行至足心(涌泉穴),然后上行经过背、颈,直到头顶(百会穴);再下行经颜面至丹田,成为椭圆形的周流形式。这种气血运行速度很快,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在练丹田时,腹部应当感到充实,并富有弹性,这样日久会使体肤变得极其坚韧,经得住相当分量的拳脚冲击。很多武术家在表演内功时,腹部经得起冲击,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在技击武术中,气能助力助劲。在发劲时,气还有助于稳定自己的重心,增强两足之间的力量,可使两足落地生根,稳固下盘,加大爆发力。故气不能集中于丹田即呼出,而是集中在丹田,后由丹田贯串于跟底,以气助力,再发于身体要出击的部位。这就是老一辈武术家们所说的“劲到脚底,浑身是劲”的道理。

练鹤拳还必须注意气贯丹田,出手出气,气行一贯,练时手对脚,也就是手、脚皆与气相连。

鹤拳所要求的是宗劲,而不是宗力。故动手就是有撞抖之劲,力由足起,劲由腰发,由腰部带动全身发出一种弹抖之劲。

鹤拳有明、暗劲之别,来源于明、暗气,明见于外形,暗潜于内在。两者的关系是通过运行,调动了人体的内在功能,使各部器官发挥较大的机能,见于外形。这也是鹤拳的共性。

丹田功的训练还能起到祛病延年、强身保健的作用。由于丹田功练的是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深而长,它能使腹肌、腰肌、膈肌等机能都得到增强。根据现代的研究,腹式呼吸还可促进内脏运动,消除脏器瘀血,促进新陈代谢和胃液、胆汁等消化分泌,增进食欲,改善营养的吸收,同时腹式呼吸还能促进静脉血回流到心脏,改善淋巴液的循环,且能刺激神经系统,不断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据观测,可使人精神旺盛,面色红润,体格健壮。

鹤拳训练时只要做好腹式涨缩运动,做到呼吸深长有力,均匀沉细,注意力集中并意守丹田,就会很自然地把气血由丹田周流全身。练功时气由丹田发,以气催气,劲达两足,使之落地如生根。同时还必须注意身体各器官密切配合,才能使劲再达到全身各个部位。

如果在训练时气吸进集中于丹田即直接呼出,身体各部没有进行任何配合,那就会影响练的效果或出现副作用。如动作笨重,不协调;练内功则会现头昏脑胀、身病体羸等;而且不拘内外功,都会出现眼起红丝、气色黯败、筋骨不舒、神色不宁的现象。

二、鹤拳之劲

(一)鹤拳劲与力

物理学上,凡是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发生形变作用的都称为力。在武术上,“力”仅仅是指对重物发生作用(举或推等)的那种“气力”。

在一般的意义上,所谓“劲”,也就是力气。而在武术上,“劲”指的是通过人体肌肉组织的迅速收缩而爆发出来的一股“弹力”。

练习鹤拳的人,经过长期的刻苦锻炼,就会变得很有劲,实际上也就是练到使肌肉组织收缩有力,富有张力及韧性,反应迅速。同时,因为长期的锻炼,骨组织的密度及硬度也增强了。

“劲”发出的力是一种弹力,由于反应极迅速,加上灵巧的动作,武术师在与对手交手之时,常能轻而易举地将对方抛出数尺之外。俗话说:“四两破千斤”,其道理就在于此。一些功底深的鹤拳名家在与对手交手时,只要手触到对方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使对方感到触电似的“麻痹”,然后被抛到数尺之外。这就是宗鹤拳里所提到的“鹤如触电”。

武术运动上的劲是可以经过训练而成的。人过壮年,一般的力若不经常锻炼就会消退,而劲就不一样,有劲的人可以转衰为壮。在技击运动上,有劲的人可以制胜有力的人,有力的人可以举起重物,却无法制胜有劲的人。打个比喻,牛能拉动很重的大车,如把车绳套在虎背上,老虎是拉不动的,这是说明老虎不如牛有力气。但牛和老虎对斗,胜利的却是老虎,这说明牛不如老虎有劲。就我们武术家来说,需要是的老虎的活劲,而不是牛的死力。

鹤拳功夫深的人发出来的劲,又名“懂劲”,就是说反应特别灵敏,在技击时能够得心应手地击中对方身上自己所想攻击的部位,还能够在对手进攻时恰到好处地加以应付或反击。反击者出手时似乎并不费劲,实际上是发出一种绝大的弹力来将对手击倒,或抛出数尺之外。

鹤的劲最主要可分为为刚、柔、虚、实、直、横、斜七种。初学者多是用刚劲和直劲,进而就能辨别横劲和斜劲,再加深造就能辨别虚劲与实劲及柔劲。这些道理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用起来就难了。如虎扑食、鹰抓鸡都是用直劲和横劲。至于虚劲与实劲,是在对抗时“人实我虚,乘虚即实;人刚我柔,乘柔即刚。柔中有刚,是为直刚;刚中有柔,是为直柔”。懂得这些用法,就能达到刚柔相济。这就离宗鹤拳所要求的宗劲不远了。

宗劲在鹤拳中占最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着手练宗劲呢?下面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练鹤拳的人都知道,人们初学时最重要的是学会走马(即基本步法的稳定)和摔手。

练摔手其实就是练两臂弹抖之劲(或是说撞抖之劲)。训练方法是:人体下蹲成马步,两手伸直垂于两腿之间;吸气时气沉丹田,出气发声,以声助力;把双手向前、向上摔出,身体直立自然放松。

初学者需要每天配合呼吸摔练300~400次,天天持续不断地练,到了半年之后,就能消除身上原来固有的僵劲。然后再放松腰部,用腰带动上肢各部,慢慢地由浅入深,练其弹抖之劲,增强全身的弹性。再进一步就得学会刚劲和柔劲的使用。如果能正确地掌握这些,那就说明你已经入了鹤门。

要练好鹤拳不仅要懂得发宗劲,而且还要懂得使用宗劲,这样当攻击手碰到你的手或足时,就会被你迅速地弹出。鹤拳功夫到家的人,在技击时不仅两臂能发出弹抖之劲,而且全身也能发出弹抖之劲,并能做到意到劲到。当你意识到身体某一部位需要出击之时,这种弹抖之劲就会立即集中地发往那里。

当然,要把功夫练到这种地步,并非一两个月就能做到的,而是要经过换劲阶段,也就是要去掉原来身上的僵劲,换来宗鹤拳的弹抖之劲。

鹤拳的弹、撞之劲,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来的。这种劲不单纯是肌肉本身的弹性,而是在肌肉弹性的基础上各运动器官(包括骨关节、韧带)配合的结果。

练好鹤拳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要注意劲与意的配合。在武术中不管哪一门派,对于意的要求都很高,故有“力断气不断,气断意不断”之说。初学武术的人多是动作先到,意才接跟;学久后便能动作随意而到。故初学者要把精神集中在动作上,比如练摔手,自己应有意识地将劲运至手指尾节,时间长了就会练成意到劲即到,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每一招每一式都应有意识地进行这种练习。

(二)鹤拳的刚劲与柔劲

鹤拳拳论中有句话:“刚柔相济定心神。”对初学者来说,平时除学走步外,最重要的是将身体各关节放松,逐步消除自己身上固有的僵劲。武术所需要的劲是外行人所难以体会到的,故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之说。

刚学拳的人总希望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技巧,使动作准确,发力有劲。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掌握技巧也决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做到的。初学者常由于动作不熟练,加上学时精神紧张,全身肌肉紧张僵化,各关节僵硬,上下肢动作极不协调,再加上不懂得运气,单靠自己全身用力,只能发出一种极僵硬的愚力。他们总认为练劲就是全身最大的力,认为日常生活中推车、拉重物用的那种力便是劲了,故在练习中总是用这种发力方法。这不是武术家的发力方法,必须有意识扭转过来。

错误的发力方法也不是一次就可以改过来的,即使在已练了一段时期武术的人身上,有时还会再出现,因为这是日常生活的习惯。因此要想练好鸣鹤拳,首先必须破坏身上这种僵劲的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发劲条件反射。这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做到。消除了身上的僵劲后,在训练时身体应保持有一种很自然的松劲,在发劲时身体各部位自然放松。当你懂得放松发劲时,说明在你身上已经开始产生武术中的柔劲了。当柔劲在你身上出现之时,也意味着你身上的僵劲已基本消除了。

只有正确地掌握了什么是劲,如何发劲,然后再靠内气与动作的配合,天天锤炼,劲才会日益增加,鸣鹤拳里要求的“颤吹”之劲才能练成,然后才能由柔而刚,由刚而坚。

武术只有刚劲是不行的,只有柔劲也是不行的,它必须刚柔俱备,刚柔相济。拳诀讲“鹤法全靠摇宗手”,摇为柔,宗为刚。鸣鹤拳中手法和身法的变化方式称之摇,内身发出一种极其刚强有力的弹劲谓之宗。所以说刚柔相济是正法。

在技击上,过刚的手称为硬手,即坏手;过柔的手称为软手。从攻防上来说,过刚,易被柔克;过柔,易被刚制。在刚与柔之间要求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软力透达。柔应柔而不松、不软,活泼不滞,变化万千,即鸣鹤拳所要求的摇。能做到这一点,就善于观察其攻势,及时变化自己的手法而击败对方。

(三)鹤拳的内劲与灵敏

内劲对于武术运动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任何拳种,任何流派,对于内劲都有它们自家独特的要求。不同拳种有不同的技击方法和用劲方法。

飞鹤拳要求的是一种“颤劲”,只有感到你的套路运动起来很有分量,不会漂浮松懈无力或僵硬死板,技击时,才能做到出手入神,变化无穷,如同武术家们常说的那样“来如暴风骤雨,去如风卷残云”。

飞鹤拳的“颤劲”,是以意贯注,以气运行,以声助力,肌肉高度地收缩,从而发出一种“颤抖”之劲。这种劲并非全是刚劲,它是刚中带柔,柔中带刚,总的说来是偏刚。飞鹤拳运动起来既有它的坚韧性,又富有弹性。

这种飞鹤拳的“内劲”,柔时很有韧性,刚时极其坚硬,出手时有压倒一切对手之势。运动员在表演套路时的双手,就可看到它不断地发出颤抖之劲,当发劲激烈时还可以听到肘臂、腕关节所发出的“咯咯”的响声。

飞鹤拳的内劲,在技击时从外表上是看不到的。在技击时它具有特别的功效,是隐于内,而不像练套路那样显于外,故有“听劲”之称。它能随人之劲力分量而变化,随人之动而动,随人之变而变。能知人之劲力分量,而人不知我之劲力分量。

由于内劲的充沛要结合手、眼、身、法、步和手上五行之变化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妙劲”,轻而不浮,即称之为“飞”。它是一种刚柔结合的巧劲,技击时手到劲即到,与对手相遇时能使对方引之即来,送之即去。

飞鹤拳在技击时也是讲短打、讲五行变化。近战能做到步步逼近对方,手到步到劲即到。由于在内劲的支配下,五行变化时能不断地改变对方的身体重心,处处步步控制对方的重心,使之失衡甚至倾跌;使对方不知我手如何变化、何时何处而发,使对方想还手又不见我手,想变手又变不动,想退又退不得,时时处处受制于我。

反之,如果运动员自身没有内劲的话,出手时后果可想而知。比如,人出刚手时,我也出刚手,因内劲不足,刚不过人;如出柔手,也会因内劲不足,柔被刚制。那样就只得被动地随人变而变,被动地被人所牵制,最后被击败。

练过武术的人都知道,武术并非光有劲就能制胜,它还得靠自身变化的灵敏性。当然,一个运动员的灵敏性并不是身体内部固有的,特别是武术这个项目,它完全靠长年累月刻苦锻炼出来,并且是在运动员掌握了各项动作的高度技巧后才会产生的。所以,运动员只有正确熟练地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灵敏才会表现得更加明显突出,才能真正做到刚来柔克,柔来刚制,克敌制胜。

猜你喜欢

腹式技击丹田
腹式全子宫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20 m 跨径直腹式小箱梁的开发应用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一)
腹式呼吸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及临床应用
唤醒丹田方法之我见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