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阅读中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
2018-09-27张猛
张猛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享受。但在实际教学中,阅读就是为了答题,这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在教学中,我尝试用探究式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精心设计探究问题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如果于勒在外面发了财,果真衣锦还乡,菲利普夫妇及若瑟夫各会有怎样的表现?有的说:菲利普夫妇见到衣冠楚楚的大款于勒时,喜出望外,高兴过度,结果发疯了。有的说:克拉丽丝见到了衣锦还乡的于勒时,她一把把菲利普推开,眉飞色舞的说:“我就知道你有办法,有出息,我的眼光不会错!哪儿是你哥那种德行,没出息。走,咱们回家去。”根据课文特点,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对激励学生探究大有好处。不但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使文章的内容得到了再创造,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训练中就自然得到了培养。
二、深入探究关键语句
执教《向沙漠进军》一文时,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具有高度概括的语句,并作深入的问题探究。很多学生抓住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诸如:说沙漠是人类的自然敌人,它是怎样攻击人类的呢?说它是“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那么它的“最顽强”有哪些表现呢?我们有哪些办法来对付这个自然敌人呢?在此基礎上我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后面内容找到这几个问题的答案,由于是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中学生主动意识很强,小组讨论中自己也有话可说,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全文的内容也就基本上理解了。
三、关注前后内容的矛盾点
《我的第一本书》中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交代?学生经过讨论明确了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我接着问那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个好学生却最终辍学了?学生经过讨论最终确定是那个苦难的社会,通过这一过程大家认识到文章作者是在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