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龙镇文化礼堂建设研究
2018-09-27卢璐璐
卢璐璐
【摘 要】 “文化礼堂”具有融合传承文化的重要功能,可以丰富拓展青少年的娱乐活动,并成为对村民群众具有较强感召力的共同精神家园,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住龙镇 文化礼堂 建设
2013年,浙江省政府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立足本省特色,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列为本省十件实事项目之一。此后各地掀起 “文化礼堂”建设浪潮,礼堂数目达1705家。其中,丽水市龙泉县的住龙镇即为典型。
一、住龙镇文化礼堂发展现状
住龙镇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既善于挖掘既有人文底蕴、乡土民风,又积极结合时代特征,融汇古今,独具一格,遂成为浙江省特色小镇的一块模板。
(1)红色基地建设。住龙镇有“浙江小井冈”之称,是浙江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近年来,该镇一直致力于推动红色文化传承,打造红色古镇,对龙浦县苏维埃政府会议旧址、红军街、粟裕将军办公室办公旧址、中共处属特委旧址进行了修复,新建红色文化广场、红军学院、革命烈士公园。其中住溪村的廖氏祠堂最具特色成为一个小型的红色博物馆[1]。馆中陈列着红军用过的物品——红缨枪、木汤匙、手雷、子弹、烟杆、土号等,勾勒了一幅幅红军挺进浙西南、点燃住龙星火的画面,讲述了一个个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由此形成的 “军民一家,爱国抗敌”的革命情怀深深扎根于当地人民的心中,激励着代代住龙人勇创佳绩、勇攀高峰,努力实现中国梦。
(2)传统文化发展。除了红色印记的特色之外,住龙镇农村文化礼堂的创新性还体现在“礼堂进家,要素入户”方面,具体表现为“争创最美六星文明户”活动。所谓“六星”,指孝老文明星、生态文明星、信用文明星、爱心文明星、文体文明星、致富文明星。该活动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民生活当中,“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从而把积极健康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人们,渲染良好的文化氛围。另外,在住溪老街上,百余户人家,各家有各家的特色。有剪纸技术的传承,竹编艺术品的展示,还有十里飘香的酿酒人家,形成的是农村文化礼堂住户化的趋势[2],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刚强卓毅等优秀品质,最终塑造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坦诚相见、与人为善的良好氛围。
二、住龙镇文化礼堂建设的影响
住龙镇农村“文化礼堂” 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生存智慧,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对当地青少年产生了巨大影响。
(1)充分挖掘红色革命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家国情怀。住龙在建设发展文化礼堂时的优势显著,廖氏宗祠作为浙西南唯一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当地还建立红军学堂,组织一批小学生身穿红军服装进行游学,展示当年的红军革命精神,培养青少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3]。在中华民族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红色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始终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4]。住龙镇通过带领各种考察团进行实物、实地的参观以及在文化礼堂举办各种传统文化节的形式,向人民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通过各种渠道对文化礼堂进行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形成重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无论是家规家训、民风民俗还是草根艺术、特色传统,都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认同的提升给予了一定的帮助。
住龙镇农村文化礼堂在新政策的影响下得到快速发展,对该镇青少年思想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白璧微瑕,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对住龙镇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住龙镇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存在如下不足。
第一、认识不足,青少年认同感有差异[5]。近年来,全镇整体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与日俱增,但仍有思想保守者,尤其是对于廖氏宗祠改建文化礼堂的举措,不少村民略有微词,认为是先祖灵魂安放处不宜作为文化活动场所,从而影响青少年的认同度。通过相关调查得出,25%的村民不愿意将祠堂改建为文化礼堂。这显示人们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认识是不全面,存在一定误区。第二、类型不足,青少年参与程度不高。农村文化礼堂的灵魂在于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而住龙镇农村文化礼堂受惯性思维影响,功能设置和活动形式千篇一律,不接地气。与“将文化礼堂打造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的终极目标仍存在距离。
作为一项综合性文化工程,农村文化礼堂需要财政、农办、建设、规划、文化等各部门协调配合,同时要以精神家园、乡情纽带、传播阵地、追梦舞台等主要功能为出发点,全面统筹推进建设。
首先,创新活动载体,提升青少年参与度。创新活动载体,提升农村文化礼堂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辐射力、影响力和归属感,即人人参与,人人共享。因此,要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丰富公益文化活动内容。开拓创新,兼容并包,展现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其次,强化管理队伍,机制运作良性化。加强对文化礼堂的管理要注重挖掘农村文化人才,组建文化骨干队伍。农村文化礼堂要持续健康发展仅仅来依靠县级送上门的文化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各村农村文化礼堂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骨干团队,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因此,各村要积极挖掘农村里有才华的人员,动员他们投身到农村文化礼堂文化服务队伍中来。
将文化礼堂打造成既蕴涵时代特征,又传承文化特色的农村社区 “文化地标”、市民 “精神家园”, 吸引青少年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颜新文.范仁秀:红色家风代代传[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06-04(001).
[2] 王巷扉.一条老街的红色生活[N].丽水日报,2011-05-27(001).
[3] 李茸.紅色文化,传承记忆进礼堂[N].浙江日报,2015-06-05(018).
[4] 杨彪.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J].大众文艺.
[5] 胡志刚.农村基层文化礼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社会观察,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