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当斯密同情思想研究

2018-09-27邓金羽

大经贸 2018年6期
关键词:斯密亚当斯伦理学

【摘 要】 亚当斯密作为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创立人,同时也是伟大的伦理学家。他的《道德情操论》说为近代道德情感论的发展创造了新的高度,他的同情学说也是道德伦理学的核心内容,丰富了情感主义伦理学。斯密认为道德的基础是同情,还提出了旁观者的道德,同时,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我国现阶段协调市场经济和道德准则的背景相似,所以也为我们建立公民道德提供了启示。

(一)

十七世纪后半叶到十八世纪前半叶,正值英国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制度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时候,为了扫除封建残余势力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各种障碍,需要有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近代道德情感论根据时代的要求应运而生。同时,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有助于当时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个性的解放,近代科学的发展也为思想家们提供了思想沃土,这些都为亚当斯密创立同情学说做了铺垫。所以,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在书中,斯密详细分析了历史上出现的各种道德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吸收了美德存在于合宜性之中,批判了认为美德存在于谨慎之中或者仁慈之中的利己利他的各种体系。斯密知道要想真正认清伦理问题上的各种不解,就要在人的情感上作出恰当合宜的分析。所以,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的第一卷第一篇中就分析说明了同情的观点。

(二)

近代道德情感论不同于以往将道德的基础归于神或者理性的学说,道德情感论注重情感在道德中的意义,从沙甫慈伯利开始,道德情感主义者力图从人的主观情感中找出道德的基础。这就为亚当斯密的同情学说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并且,休谟首次提出了同情学说,对亚当斯密的启发很大。休谟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情感而是理性,而情感的基础在于同情,单纯的理性不能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也由此产生了旁观者学说。值得注意的是,休谟的同情理论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同情,它不仅仅指要对于别人的悲惨遭遇产生怜悯的心情,还要为别人的喜悦而产生愉悦。亚当斯密的同情学说在休谟的学说基础上批判继承,进一步提出了情感共鸣论,建立了以同情为基石的道德体系。

(三)

斯密认为,评判他人的感情和行为的基础是同情心。我们平时所说的“感同身受”就是说“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但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血本性的,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的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者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这是一种原始的感情,不仅仅是由品德高尚的人才具备的。

其次,斯密认为旁观者的同情是通过想象形成的。例如,一个母亲听到自己的婴儿因为感受到痛苦而不能表达却发出呻吟时,她想到了孩子的痛苦,并且对结局有种无法预料到的恐惧感,这些同婴儿实际上的无助联系在一起以后,无论从理性还是哲学上任何角度都无法使她避免痛苦。

那么,我们的原始情感是否合宜,斯密也给出了论证。斯密认为,我们判断我们的原始情感是否合宜时会比较自己的情感是否与他人的情感是否一致,旁观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来判断是否合宜。比如当一个人向旁观者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时,旁观者认为自己同情的情绪与当事人的原始激情一致,那么旁观者便认为这是合宜的,会在内心里赞同当事人的说法,也就同情它们;反之,则不赞同当事人的说法也就完全不同情它们。

由此,斯密还提出了相互同情的快乐。当我们感到悲伤时,会比我们感到快乐时更渴望像朋友传递,这时候朋友对我们的不幸遭遇所表达出来的同情要比对我们快乐表达出来的同情更能让我们感到满足。

(四)

斯密的同情学说在伦理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近代道德情感论之前的伦理学,基本上无视或贬损情感在道德中的作用。而斯密的同情学说把人的情感作为道德行为得以发生的基础,并且将同情作为情感的核心,注意到了道德应该以人为主体性,看到了道德行为孕育的动机、意图、目的及人的态度倾向性对道德行为的影响,直视了道德行为与人的主观意志、价值倾向的关联。同时,发现了道德价值判断的特殊性。不同于以往的伦理学的道德体系,开始注重道德判断不仅仅是由于外部环境造成的,还要道德主体的个人性因素。将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摒弃了霍布斯对于人是有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的孤立物的观点,在道德行为的价值选择上,直接扭转了近代初期的纯粹利己主义的价值路线,为人们正视人的利己性和利他性铺平了道路。斯密的这些同情思想对弘扬道德主体性、增强道德责任感、提升道德素质有很大价值。

但是,斯密胡同情学说还是有缺陷胡。因为他将人的主观情感作为道德发生的基础,否认了理性主义伦理学,认为同情是最根本的与生俱来的一种品质,但是这些是片面的,不仅割裂了人的道德观念与社会存在的关系,还为道德披上了神秘的外衣。这是一种静态的描述,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动机,所以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还原。

(五)

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今我们的时代背景有相似之处。我们现在正在着力于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准则,为解决当前社会上许多不平等不公平而建立和谐社会。斯密的同情学说就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相适应的道德准则提供了启示。首先,有利于应对当代道德冷漠的道德现象。现如今,人们道德冷漠,对于发生的事情持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学习同情学说并了解同情学说的内涵,有助于从内心深处激发人们的爱心和同理心。其次,有利于解决社会中不公正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当每个人都可以设身处地地為他人着想的时候,我们就向和谐社会前进了一大步。最后,还有利于提升个人的道德。同情作为一种情感,将它融入与道德建设,有利于软化当今很多已经僵硬的问题:医患紧张,师生离心,上下级互不信任等现实的社会问题。所以,斯密的同情学说的推广与学习,为当今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启示。

作者简介:邓金羽(1994—),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北廊坊。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伦理学。

猜你喜欢

斯密亚当斯伦理学
阅读理解两篇
给自己一次失败的机会
给自己一次失败的机会
亚当·斯密的人力资本思想
严复与亚当·斯密税收思想比较研究
比别人多做准备
第三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将于山东大学召开
伦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困境和出路
计算机伦理学的历史与逻辑追问
亚当·斯密传记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