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对经济发展的现实影响
2018-09-27刘志
刘志
【摘 要】 本文就全域旅游的定义及其内容分析全域旅游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采用的相关经济发展模式深度思考,并结合全域旅游现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旅游 经济发展 现实影响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
資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全域旅游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作为一种源于中国的旅游发展实践,全域旅游是适应我国大众旅游时代和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应运而生的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体现了旅游业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域化、规范化、效益最大化的理念和诉求;充分发挥了旅游业渗透力强、融合度高、拉动力大的综合优势,扩大了旅游产业覆盖范畴,重构了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提高了旅游产业发展绩效,增强了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发展模式的创新,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有利于培育新的旅游增长点、消费新热点。
二、全域旅游引领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在新的格局下,全域旅游既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品质的升华,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
1、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实行分类改革,公益性景区要实行低价或免费开放,市场性投资开发的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也要限高,遏制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势头,打击乱涨价和价格欺诈行为,从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走出来。
2、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有利于统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协调;有利于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城乡协调;有利于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给的积极平衡。
3、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不仅能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农业人口的福祉,还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4、是重构中国乡村经济和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域旅游战略的出台正是我们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模式、新路径、新方位,特别是在后工业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最大的贡献就是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不仅仅给广大游客呈现出乡村的山水田园风光和乡村民俗风情意向,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旅游可以让广大农民不离开土地,照样可以获得劳动性收入、资本性收入、经营性收入。
2017年,国内旅游达50.01亿人次,同期增长12.8%;人均出游接近3.7次;旅游总收入达5.40万亿,同比增长15.1%;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旅游业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三、发展全域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通过旅游+新型城镇化,汇集和承载当地的自然景观、建筑艺术、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发展特色旅游城镇;通过旅游+新型工业化,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户外用品、特色旅游商品;通过旅游+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形态,实现了“吃、住、行、购、娱”休闲旅游、度假观光与农业生产、农家生活无缝对接;通过旅游+信息化,将旅游业培育为信息化最活跃的前沿产业;通过旅游+生态化,因地制宜打造精品景区、旅游新板块、乡村旅游示范区等,发展生态旅游。
2、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全域旅游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各级政府应高点站位,致力于城乡一体全面统筹,努力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均等化发展,使交通、通信、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进“厕所革命”,结合民居改造等项目,实施农村改水、改厕、改厨,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坚持“以路兴游”,构建“快进慢出”旅游交通网络,特别是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县乡路、村村通等为代表的公共交通设施体系和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力争实现由大城市向偏远的乡村延伸,实现空间全覆盖。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助力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对于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的地方来说,旅游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最大门路,是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总开关和金钥匙。目前,中国大部分西部地区,社会发展长期处于欠发达水平,交通建设滞后,城市功能土地资源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身造血能力严重不足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巨大,当地政府应从战略高度全力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业从旅游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资源开发型向深度融合型、市场开拓型向规范管理型、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提升;进一步强化文化旅游的主导产业地位,将其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破题关键,实现精准扶贫集中连片攻坚的重要抓手,努力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照进现实。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域旅游为地区经济发展打开了突破口,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脱贫攻坚、增强人民获得感的重要抓手;是创新发展模式,推动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只有党委政府主导、全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全区域推进,才能真正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参考文献】
[1] 王庆生;张行发;全域旅游开发的若干思考[J];城市;2017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