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池流域古村落农业遗址现状研究

2018-09-27冯秀娟戴孟津

大经贸 2018年6期
关键词:农具古村落农田

冯秀娟 戴孟津

【摘 要】 本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昆明西郊乐居古彝村的农业遗址即农田、农具和农居三方面。

【关键词】 古村落 农田 农具 农居

一、乐居古彝村基本概况及发展

据《龙潭志初稿》记载,乐居村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在元末明初(公元1341年-1368年)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小村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军进入云南,将北方的生活方式、建筑形式带到了乐居村,北方的“四合院”文化融入了当地彝族的建筑风格。

二、乐居古彝村的农业遗址

我国悠久的历史遗留下大量的遗址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农业文明的发展历史中遗址遗存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遗址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农田、农具和农居三个方面,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对乐居古彝村的农业遗址情况进行概括。

(一)农田

乐居古彝村地处低纬度的云贵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属于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光照条件好,乐居村平均海拔2141米,平均气温13.2摄氏度,古村落分布于山地坝子内的小山上,其相对高度为100米左右,地貌类型属石灰岩山地,气候为暖温带,植被以次生林为主,有少数的落叶阔叶林,土壤为黄红壤,具备发展的农业的有利因素。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006亩(其中:田34亩,地972亩)人均耕地1.24亩;无草地、荒山荒地。乐居村民把坝区开辟为农田,坝区临近水源,聚热条件好,土壤肥沃,宜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经济作物,耕地主要以种植苹果、蓝莓、草莓等为主,团结的苹果以其独特的口感,成为当地的经济作物支柱;

但因为没有足够的土地进行轮换,在连年的种植之下,土壤肥力严重透支;乐居村周边以开采矿业为主,一方面是大量的耕地面积被占用;另外一方面是严重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农田的占地面积减少[1]。此外,由于旅游公司对乐居村的保护和修缮,对农田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

(二)农具

云南是一个多山的省份,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南濒滇池,三面环山,由于受地势、气候和水流的影响,乐居村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农业生产方式。

1.铁耙: 农具铁耙,铁耙,由木把、钯头组成,钯头装有铁齿,农村中的铁匠、木匠都能制作,乐居村多以山地为主,多用于平地碎土、耙土、耙堆肥、耙草、平整菜园等。翻地时,农民手握木把的一端,把耙举过头先往后,再往前甩,铁齿由于甩劲插入泥土,然后向后拉耙,把土翻松[2]。

2.小石磨:用人力或畜力把粮食去皮或研磨成粉末的石制工具。由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柱形石块和磨盘构成。一般是架在石头或土坯等搭成的台子上,接面粉用的石或木制的磨盘上摞着磨的下扇(不动盘)和上扇(转动盘)。两扇磨的接触面上都錾有排列整齐的磨齿,用以磨碎粮食。上扇有两个(小磨一个)磨眼,供漏下粮食用,豆类还可水磨制成豆腐等食物。

3.古风车:风谷车(又称风车)我国南方一种用来去除水稻等农作物子实中杂质、瘪粒、秸杆屑等的木制传统农具。其顶部有个梯形的入料仓,下面有一个漏斗是出大米的,侧面有一个小漏斗是出细米、瘪粒的,尾部是出谷壳的;

4.锄刀斧镰:锄刀是一种我国传统的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收获、挖穴、作垄、耕垦、盖土、筑除草、碎土、中耕、培土作业皆可使用,斧镰是农村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一般用来收割稻谷,是收割常用工具之一。

5.石滚:石制滚压农具,一种用来碾压豆类、谷物、油菜籽的农具,大多由青石料凿成,石滚必须有一个滚架和一个石拉子。石拉子是一个三角形的石片,靠边有一个圆孔。它的作用是摩擦,使受到石滚挤压过的作物更容易分离出来。

(三)农居

1、乐居古彝村“一颗印”民居的来历

历史上,云南彝族的建筑形式为“土掌房”。乐居村彝族“一颗印”的建筑,是彝族传统的“土掌房”与汉族民居相结合的产物。而“一颗印”建筑移至乐居村后,形成了更为独特的村落建筑形式。形式小巧,适应性强,很适合当地气候和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

2、乐居古彝村“一颗印”民居的特点

“三间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民居的显著特点,门内设倒座,大门正对面是三间正房,两侧各有两间耳房。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厦”[3]。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正房、耳房、门廊的屋檐和大小厦在标高上相互错开,互不交接,避免在屋面做斜沟,减少了漏雨的薄弱环节,整座“一顆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3、乐居古彝村“一颗印”现状

乐居村落建在半山坡上,因为常年受到雨水冲刷,又年久失修,木质房屋构架和土砖墙逐渐被腐蚀、冲毁,老屋成为危房,乐居村落是典型的彝族村落,至今保留着传统的“一颗印”建筑群落,乐居的这一优势已经被神工集团发掘。

【参考文献】

[1] 韩晓芬.“空心村”再利用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

[2] 尹绍亭.农耕文化—云南农具的源流及多样性研究[D].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3] 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95.

作者简介:1.冯秀娟,(1993-)汉族,女,云南省曲靖市,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中国地方农业科学技术史专业。2.戴孟津,(1994-),汉族,女,湖南省邵阳市,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科学技术史专业。

猜你喜欢

农具古村落农田
劳动者的法宝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巧手还原《天工开物》中的农具
基于文化符号理论的旅游古村落景观设计研究
福建周宁:古村落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汪岗镇三万亩农田改造工程启动
古代器具灌农田
黑板像农田
笑看有趣的发明
农具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