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式塔心理学的视知觉与美术史研究之微探

2018-09-27闫睫

今传媒 2018年7期

闫睫?

摘 要:1912年发源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也被学者们称为完型心理学,它一经发展就成为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格式塔心理学着重经验和行为格式塔心理学着重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觉得整体不等于且大于整体之和,“形”是格式塔心理學研究的出发点。 而格式塔心理学被应用在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诗歌鉴赏、艺术设计等方面,但真正把它应于美术史研究的却非常之少。由于格式塔学派的原著多以德文为主,我国学术界有关格式塔学派的专门研究比较零星,本文查阅前人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诸多研究,并把格式塔心理学与艺术相结合,去研究其对美术史研究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美术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174-02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视知觉原理

心物场和同型论被认为是格式塔心理学两个重要理论。我们的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中的世界与物理意义的世界不同,我们感知实际的部分称作心理场,被感知的现实称作物理场,考夫卡一直这样认为。心物场有两极化的特点,这两级就是自我和环境两个部分,他们分别有自己的组织。其中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现实的环境无疑就是地理环境,想象中的环境也就是行为环境。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认为人的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也受其调节,同时地理环境也影响着行为环境。此外,行为环境也以自我为核心自己运作。这里可以举个例子,比如唐代诗人杜甫写过的一首诗《春望》,诗歌内容大家也都熟知。在物理场中,春天给人明媚愉悦之感。而人们在欣赏这首诗时,地理环境作用明显减弱,行为环境发挥更大的作用。诗人和欣赏者体验到的是国家破裂的悲痛,思念家乡的焦虑和时光易逝的惋惜。全是因为诗人经历了诸多不易,因此事物都被穿身上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外衣。变成了诗人表现其情感的代言物。人们在体验某些事物的关系时,会在自己的意识里建立一个一个与客观环境组织同型的场。这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关于物与身之间关系的理论。比如一张地图,它不是地域的精细复制,相应地区的特征逐点的对应在图上,并表现出来。地图上所表现的和实际相差很多,但正因为地图是同型的,它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其次格式塔心理学从事物的形出发,延伸到其对于整体的影响。这里的形也并不是物体表面形状,而是由人们的知觉活动组建成的一个整体。也就是说,这表明我们每个人对形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组织能力,当一个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很容易判断它的大小、位置、亮度等等。由于不同的形大小、方向、位置等不同,因此组织水平和感受也就各不相同,由此格式塔学派通过大量实验研究以心物场和同型论为格式塔的总纲提出多项关于视知觉的完型组织原则,这些组织原则特性包括图形与背景、接近性和连续性、完整和闭合倾向、相似性、转换律、共同方向运动?等等一些原则。这里不多余概述,我们主要研究这些理论对美术史的研究有什么影响和帮助。

二、视知觉与美术史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的出发点是“形”,注重整体性原则是格式塔心理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它认为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而整体又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所处的情境取决了格式塔的性质。例如如果让12个听众倾听一首由12个音符组成的歌曲,每个人指定只听其中的一个音符,这12个听音乐这12个听音乐者经验的累加,和一个人倾听整首乐曲所得到的经验是绝对不相吻合的。这一理论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美术史研究起到了重大作用。直到德裔美籍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将格式塔心理学的相关原理运用到美学领域,研究艺术作品中诸多形式与视知觉的关系。让人们重新思考了什么是艺术,艺术家从事的艺术创作活动与心理学的关系,美术研究应该是图像的还是文字的等等关于艺术的问题。他说:“艺术似乎正在面临一种危险,那就是被大量空泛的理论探讨所淹没。” ?他强调了视觉思维中视知觉对艺术的重要作用。他还说:“人们已经意识到视知觉不仅仅是对视觉要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各种有重要意义的结构性图式的理解。至此,艺术家不在是某种视觉仪器,也不再是机械的复制客观现实的装置;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不再被看做是对客观事物的偶然面貌进行冗长乏味的誊写,逐一详述琐碎的细节。”指出人们对于视觉作用的忽视,提出了艺术家在创作时视知觉的作用。

1.视知觉的整体观与美术史研究。整体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点,即不能简单分析事物各部分的特点来认识整体的属性。它让我们了解认到识事物时首先应以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全面的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思想突破了我们认识问题的传统方法。例如动画片最原始的形态也是一个个静止的图像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仿佛运动了起来一样。那么在美术史研究中其实已经蕴含了这种整体观的思想。例如如何利用“重构”的方法研究中国美术史,拿到材料怎样分析,这成为美术史研究的十分重要内容。我们发现现在美术史研究已经从个人和历史事件转移到更加具体的、立体的、精神性的角度。在研究某位艺术家时,也要把他的作品与他的生活文化环境、情感阅历联系起来。巫鸿教授对美术史研究中的重构也有说明,在他的《武梁祠》一书里对以前的汉化研究做了一个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发觉刚开始学者们都是对每张画产生兴趣,所关心的是这张画的来历和画的内容。但后来就有人开始对整个祠堂中的画像开始有一个整体的研究,研究其程序、结构、联系等。巫鸿教授的梳理和研究就是想把武梁祠中的所有画像连在一起考虑,希望知道画像之间的联系,是否有叙事结构上的关联,背后潜藏怎样的逻辑思维。也就是说“重构”是把离开了本来面目的历史碎片整合起来,重构原来的实体,使研究者从整体的角度再回看历史的碎片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2.视知觉的简化性与美术史研究。简化性是格式塔心理学中又一个重要属性,不同的格式塔就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人们往往会把复杂的感受简化,或者简单明了的感受才使人愉悦。以绘画为例,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画面中耶稣坐在视觉中心点,透视线都消失于他,他双手摊开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十二个门和谐地分布在耶稣的两边。这种稳定的构图方式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这种格式塔,也可称之为简约合宜。在绘画艺术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上述的和谐的简约的美。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简化倾向以“需要”的形式表现出来。每当画面中出现的图形较对称、规则和完美时,就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如果绘画艺术只是为了追求简约美或者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就会产生审美疲劳。正因为打破了这种“需要”,那些“不好”的格式塔便被人没记忆犹新,才出现了美术史上的诸多风格流派,丰富了我们的艺术。例如从印象派到后印象派,梵高将表现性与自己的绘画语言结合,旋涡式笔触、奔放的色彩正是打破了和谐却也在美术史长河中有这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这种简化倾向之间的“破”与“立”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在研究美术史时,我们可以运用视觉思维和视知觉原理分析不同风格之间的内在规律,不同风格之间对于“格式塔”的继承与打破,从而了解美术史中艺术家、艺术作品及艺术风格的差异与联系。

3.心物场和同型论与美术史研究。考夫卡的思想对阿恩海姆的场论思想影响很大。考夫卡把人心理活動的空间看作“场”,也就是说他把人看作“心理场”。空间属性是人心理现象的一个特点,因此在这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中产生了人们丰富的心理活动。在分析艺术作品时我们无疑也是运用心物场去进行分析的,心理场主要指人自身的心理活动,而物理场则是客观存在的环境。在美术史研究过程中不论分析中西方的哪位艺术家,我们会从其社会历史背景入手,分析当时复杂的社会概况和时代因素,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等等客观条件,从而了解艺术家风格形成的原因,这是物理场。之后会去了解艺术家生平,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对其心里和审美理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个艺术家的经历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风格,那是因为心理场的不同。比如唐代的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由于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自身经历不同,也形成了二人不同的性格,诗句风格也大不相同。再比如画家倪瓒,从小生活在太湖流域影响了倪瓒超凡脱俗的高杰性灵,然而元朝政沧严苛、文化松弛的社会环境影响了他的生活方式,由于物理场和心理场的作用,才使倪瓒创作出了独特的三段式构图风格,完美的展现其审美意趣和情感。在场论理论的启示下,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学者在研究中提出“同型论”这一概念。阿恩海姆根据这些理论,分析总结了诸多经验和理论提出了异质同构说。他认为力场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例如一些熟知的物理现象,自然界的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物理结构。在艺术家的画面中就表现为创作时所处的环境、主体运用的表现形式、主体的知觉能力及主体的审美情感阅历这几个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统一和谐的整体,就构成异质同构。

三、结 语

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鉴赏都离不开视知觉的作用,因此研究视知觉对于美术史研究的作用和影响就尤为重要。这让我们重新思考关于美术史研究的方法,它并不是仅靠文章、书籍、学术报告等语音性质的东西让我们了解艺术史。我们在美术史书本上所知觉到的图片形式的艺术作品和我们身临其境的欣赏真迹一定是不同的。那么我们所了解的艺术史是否正确,是否真实这就要我们怀着大胆探索的精神去思考、更新和发现,我们运用的研究方法就有待去创新。

参考文献:

[1] (美)库尔特·考夫卡著,李维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鲁道夫·阿恩海姆著 孟沛欣译.艺术与视知觉(新编)[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3] 鲁道夫·阿恩海姆著 孟沛欣译.艺术与视知觉(新编)[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4] 宁海林著.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周波.格式塔心理学的美学价值研究[J].前沿,2011(24):66-68

[6] 巫鸿.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巫鸿教授访谈录[J].艺术百家,2011(4):62-69.

[7] 彭超.视觉心理方法与美术史研究[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