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新时期编辑素养的养成

2018-09-27黄良贺勇华

今传媒 2018年7期

黄良 贺勇华?

摘 要:本文在新媒体环境下,结合传统出版编辑工作实际,从选题素养、营销素养、服务素养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了作为一名新时期的编辑,如何从图书选题策划、作者团队搭建、读者市场细分、品牌意识培养、装帧设计创新、编辑能力培养、媒体宣传营销角度,强化对产品、作者、读者的品质服务,从而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选题素养;营销素养;服务素养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168-02

编辑工作细致入微,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具有高素养的优秀编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给了我们启迪和诠释。邹韬奋先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与时俱进,持续创新;坚守专注,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给了我们指引。

一、选题素养

1.项目的前期策划。在图书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所有出版人都在不断地追求“精品意识”。但作为一名编辑,如何在选题策划环节抢抓出版热点和市场空白点,是一名好的编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这能够为出版项目的进一步实施奠定强有力的基础。(1)选题策划要兼顾地域性与普适性。以地域特色文化图书为例,文化的最初形成和表现,完全是以地域为基点展开的。地域文化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开发地域性文化图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让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形成文化自信。但是,地域文化类图书的研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更广阔范围内的传播。所以在做好地域性文化产品的同时,要用更宽广的思维打造普适性产品,让产品突破地域性限制,实现更好的销售与传播。(2)好的编辑,需要对出版的坚守。好的作者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去发现、维护,更需要编辑与作者搭建沟通的平台,比如观念、学识、眼光、共同的话题等,值此才能与作者对话、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我国出版史上,曾经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型编辑和作者型编辑,这就决定了他们与作者的交流是平等的,有时甚至是高屋建瓴的,能够为作者提供建设性意见,大幅度提升作品质量,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加工。其次,对于出版来说,一部好的作品,是奉献给人民的最好的精神食粮,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打磨的。此过程也是对编辑素养、学识、沟通交流等各方面提高、完善的过程,也是对编辑出版坚守的考验。(3)精细化的读者细分。要成功运作好一个选题,首先要有明确的读者定位,清晰的读者市场,要能够从他们的知识层次、年龄阶段、工作性质等分析其购买及阅读的需求状况等。只有精细化的读者市场细分,才能了解此类人群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关注焦点,才能更加清楚内容所承载的信息、传播方式等。

2.编辑自身能力的提升。关于编辑的能力,很多文章都论述过,除必备的基本能力外,在出版过程中,编辑还需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具有品牌战略。新时期下,传统出版在遭受数字出版冲击的同时,也遇到了政策影响,导致出版成本不断增加,市场对图书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版社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冲击、突破成本增加的被动态势,在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塑造品牌,形成合理的产品结构,利用品牌自身及品牌衍生品,进一步增强产品与读者(客户)的粘合度,为产品的营销奠定基础。因此,首先应该有长远的品牌规划。其次,调动专业化的人才,打造品牌专业化发展之路。第三,品牌化的形成,需要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技术的相结合,以提升品牌整体形象。(2)具有创新能力。①传统出版下编辑的创新能力。互联网基因的注入及融合出版的产业发展态势,势必对出版编辑人才的素养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如何使传统出版在大好形势下突破重围,是摆在传统出版人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随着市场购买方式的转变、文化体验的创新、图书载体形式的创新、内容的创新等,一部好的产品,如何借助新媒介等数字技术,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凸显了编辑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也要求编辑要树立一种全新的出版理念,着力实现创新意识的不断超越。此种模式下笔者认为应发挥数字技术的“服务”功能,强化产品的服务、体验、内容延伸等。②新媒体下编辑的创新能力。《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指出:2017年知识付费市场延续了2016年的快速发展势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底达到1.88亿人,较2016年的0.93亿人,增长了102.2%;知识付费收入显著增长,显示了我国知识付费市场的高速增长态势[1]。如千聊、喜马拉雅、知乎等一系列知识付费均取得了丰厚的效益回报。这些知识服务软件针对特定人群的阅读习惯,解决了他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系统知识的平台,但是对于所传递知识的理解因人而异,因此,纸媒也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编辑更应该深度思考如何将以“内容为王”的传统出版优势转型为以“知识变现”为目的的知识服务。此种模式下笔者认为应借助新媒体发挥内容的“基础”功能。

3.装帧设计——市场需要的艺术。图书在承载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是一个市场流通的“商品”,如何让商品“说话”,达到与潜在购买者的“沟通”,实现购买,已成为图书营销的重要手段。因此,图书“商品”视觉传递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图书的生存。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对一则广告的字体有这样的描述“用大一些字號的字排正文第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母一般能多吸引13%的读者。”“如果在段落间加上引导性符号,读者数平均会增加12%。”[2]国外的广告设计尚且如此细微,图书出版的装帧设计则应该达到更高的层次。因此,将标题的要求、字体、字号等广告的设计方法和技巧渗透到图书设计领域,会更有效地传递图书的特性,使图书具有“广告性”和“艺术性”,也就赋予了图书更好的视觉传递效果。另外,在造型设计、材料运用、印装质量等方面要注重视感、质感和手感,逐渐形成自己的装帧设计品牌,实现产品品质的视觉化。

二、营销素养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图书企业的全渠道布局,以满足消费群体的全渠道体验需求,已成为零售发展的必然选择。

1.新媒体下营销素养的养成。对于新媒体素养的养成,平时关注较多的是在新媒体冲击下,出版人如何坚守那份出版的底线。在此,主要探讨一下新媒体时代,传统编辑如何运用新媒体手段,实现产品的体验营销推广。即在无形之中,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网络社交方式,将产品信息宣传、渗透到个人及个人所在媒体,同时被庞大的读者群或潜在的读者、好友等自发地宣传,提升产品的影响力。

2.线下体验式营销推广。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我们将远远超越‘功能的需要,把服务业,无论是商店、餐厅还是理发馆,变为一种预先安排的体验。”[3]实体书店的转型,如日本茑屋书店,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其将成为实体书店未来的一种发展模式,成为一种概念店、体验店,读者可通过终端实现网上购买。

因此,对于营销推广,在运用好上述的新媒体营销外,应更加注重线下体验式的宣传推广。如依托寒暑假、传统节日、纪念日等开展座谈会、主题活动、文化体验等,准确定位目标顾客,获得读者的情感认同,形成对产品、服务及其品牌的偏好,全面提升读者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并实现“图书”向价值的转变。

三、服务素养

随着传统书店转型的大趋势和新媒体数字技术的便捷服务功能,新媒体环境下完整的、碎片化的海量信息蜂拥而至,如何筛选、整合、创造出读者感兴趣的内容;面对作者的来稿,如何从导向、内容确定稿件的出版价值,成就一部畅销书,便是编辑面临的最大挑战。其实,对于出版企业来说,在实现“双效”的过程中,对市场(读者)、对作者都可归为服务型的企业。传统出版与数字融合的大趋势,让众多的企业感知:对读者个性化需求和作者可选择性增大日趋明显的今天,强化对产品、读者、作者的服务能力,聚合更多的出版资源,对出版社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产品服务。(1)内容服务。字典中对于“编辑”的定义是“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于原有的编辑职能在实现转变的同时,也应该提出更多的要求。传统出版与数字化的融合为传统出版注入了新的活力。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产品的深度开发,不仅能实现产品品牌化,而且在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数字化技术的使用不仅实现了“一个内容、多个载体”的传播,而且对于原本必须通过纸媒传递的增值内容,完全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同时也实现了对产品的延伸服务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编辑必须对产品后续的附加内容和延伸服务做好充分的准备。(2)营销服务。作为优秀作品的助产士,编辑是最熟悉图书内容的人之一。因此如何与发行聚力,实现对图书的精准营销,也是编辑必须具备的素养。如编辑如何运用简明、准确的文字向发行人员、读者传递图书的亮点、卖点;运用网络、报刊连载,组织发表书评,召开图书研讨会、座谈会等实现信息扩散;运用新媒体手段实现“作者—编辑—读者”三者联动,形成话题张力、持久力推动营销服务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2.作者服务。对于出版企业来说,发现一部好的作品、一位好的作者,如同沙里淘金。因此维护好作者,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设身处地为作者着想,学会换位思考,多从作者角度考虑问题。另外,对于一位好的作者,不能停留在简单、粗浅的合作上,要通过与作者的深度交流,形成对作者潜能和资源的再挖掘,甚至可以对作者的发展进行规划设计,实现作者、产品的共同包装。只有这样才能与作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3.读者服务。读者是图书的最终购买者,实现出版物的良好销售是大多数出版社追求的共同目标。当下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介的使用,使繁杂、层次不一的海量信息通过各种手段推送给读者,读者从原有的“被动性”文化接受转变为需求的“主动性”选择。因此,如何利用好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强化对读者的服务意识,形成产品稳定的读者群体,增强与读者的粘合度,实现读者对产品、服务及其品牌的偏好,将会实现比較持久的效益来源。

参考文献:

[1] 郑成宏,黄亚楠.新技术提速媒体融合.http://www.cssn.cn/xwcbx/ xwcbx_rdjj/201807/t20180703_4493276.shtml.

[2] 大卫·奥格威著.林桦译.一个广告人的自白[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143-144.

[3] 阿尔文·托夫勒著.蔡伸章译.未来的冲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