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视《新闻1+1》节目的公益传播微探

2018-09-27海玉

今传媒 2018年7期
关键词:选题公益

海玉?

摘 要:《新闻1+1》作为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旗帜,在公益传播中发挥着其独特性的作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又给其公益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试图研究《新闻1+1》的公益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了解其公益价值,同时探析其所面临的新的传播环境以及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新闻1+1》;公益传播;挑战与突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118-02

目前,公民意识日益增强,公民社会正逐渐形成,人们对公益的需求越来越大,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又加速了这一趋势。

公益传播是指具有公益成分、以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非营利性传播活动,具体来说,公益传播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关注社会整体利益的诸如环保、天气、交通、医疗、教育、农业等的发展问题,也有关注特殊群体诸如乞讨儿童、伤残军人、尘肺病人、艾滋病人等的救助问题等。

《新闻 1+1》是央视新闻频道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旗帜,笔者从《新闻 1+1》栏目官网上选取其在改版后2011 年 8月 1日至 2015年12月31日这一时间段内,涉及公益传播相关的节目,共 98期,通过对这些节目内容的整理,分析《新闻 1+1》公益传播情况,并探讨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其加强公益传播的策略。

一、传播内容

1.选题关注弱势群体,彰显“人文关怀”。《新闻 1+1》,作为新闻评论类节目,其选题明显具有公益性。从选题的关注对象看,《新闻1+1》主要关注孤残、留守儿童,独居老人,农民工、环卫工、流浪人员、艾滋病、尘肺病患者等弱势群体。表1中可以看到,“儿童” 的选题占总选题的 41%,“农民工”占总选题的 13%,两者相加是 54%(如表1所示)。社会在不断发展与进步,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加剧了贫富分化,造成了人们精神上、心理上的失衡。新闻《1+1》作为新闻媒体,从人道主义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给予补救。

2.关注热点敏感的公益话题,理性分析引导。从表2中可以看出,《新闻1+1》公益传播涉及的话题主要有:慈善组织、孤残、留守儿童、校车安全、流浪人员救助、农民工讨薪、养老、大病医保、大学生就业、环保公益诉讼等。新闻《1+1》关注社会热点和敏感话题,贴近民生。如表2中,《新闻1+1》关注“留守儿童”的节目占到了13%,关注“弃婴岛、孤残儿童”的期数占到总选题的17%,关注“农民工讨薪、回家、居住”占到了13%,这些话题关注接近50%。《新闻 1+1》在涉及热点事件时,指出当前的制度存在问题,然后提出意见与建议,保证节目的科学性。如2012年11月19日《五个孩子,在寒冷中死亡》节目中,在分析孩子死因时,指出了制度、政府、软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问题。

二、传播形式

1.多种传播元素并用,發挥综合传播优势。首先,从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说,主持人应秉持独立、公正、公平和专业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发展。这些正是白岩松所具有的品质,与公益传播要求的为公众利益服务不谋而合。同时,白岩松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的评论直截了当,语言犀利准确,却又不突兀。很好的实现了公益传播。如在2011年8月1日的《红十字会:为了100%的信任!》这期节目中,白岩松用我们对待公益的态度比作对待敌人或朋友,指出面对公益救助机构,应该把它们当作朋友。作为结束语,正确引导公众面对处于风口浪尖的饱受质疑的中国红十字会所建立信息公开平台,重塑公益形象的这一努力,语言形象,机敏;其次,从节目的标题来说,标题鲜明、一贯、规范、具有独特风格,很好的传达了公益理念。标题可以分为四类:疑问、感叹、省略号和引用。通过问句发出的询问、质疑、责问,是对答案的不懈探询,是栏目所追求的“锐度”的最好体现。如《保障校车安全,咋就这么难?》(20111118);感叹号的运用,如《失依儿童:凉山需要温暖!》(20120222);省略号,如《当乞讨成为职业……》(20140915);引用,如《“疗伤”的村庄》(20110919等。标题标新立异的设置和其独特的风格,不仅烘托了节目内容,渲染了公益传播的氛围。

2.连续、系列报道,增强传播效果。笔者通过梳理《新闻1+1》近5年的公益报道节目,发现其采用系列报道或连续报道的方式,旨在引起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长时间注意,推动事件的良性解决和社会和谐发展。《新闻1+1》一反常态,持续关注公益问题,直到事情真相水落石出,作出有益于公益事业发展和社会公平进步的决策,这在新闻碎片化和闪瞬即逝的时代,难能可贵。如《新闻 1+1》在2012年、2014年、2015年中,共4期节目持续关注了“婴儿岛”项目:《“安全岛”:弃婴不弃!》(20120516)、《弃婴岛,不能一弃了之!》(20140210 )、《“婴儿安全岛”,暂停,但请别放弃!》(20140317)、《婴儿安全 “岛”还是“倒”?》(20150327);《新闻1+1》系列报道或连续报道的方式与栏目的定位一致,而且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更好地实现公益传播,服务社会。

3.进行议程设置,批评监督,推动问题解决。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指出,“大众传播具有为受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媒介通过在新闻报道中加强报道及在信息传达活动中增加信息量等手法实现赋予了各种事件不同程度的重要性的目的,影响着公众对其所生活的世界里所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及其重要程度的看法。”每年年关,《新闻1+1》会关注农民工讨薪、救助、过年回家相关问题,如在2011年12月,《新闻1+1》关注《依法讨薪,为什么还这么难!》(20111207);2012年用6期节目:《“一元钱”的分量!》(20120103)、《他们都是“小天鹅”!》(20120109)等;2013年用2期节目:《讨薪之路,到底有路没路?》(20130123)、《“井下人”的新生活!》(20131211);2014年2期节目:《不踏实的回家路!》(20140122)、《讨薪农妇的“非正常”死亡!20150105 》关注农民工居住、打工子弟学校等问题,进行议程设置,引起社会关注。同时,2012年1月16日《回家的路!》节目中,报道的是一个农民工的回家路,虽然只讲述了个案,但其影响广泛而深远,带动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有助于同类事件的解决,从而推动社会的公平进步,也体现了《新闻 1+1》的公益精神,促进社会的公益发展。

三、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新闻1+1》面临的挑战与突围

1.当前《新闻1+1》公益传播面临的挑战。互联网普及,社会化媒体的去中心化,使得信息共享更加透明,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人们发布、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参与互动要求越来越高,对传统媒体当前的公益傳播渠道提出了新的挑战。《新闻1+1》仍然更多地关注电视终端的发展,而对于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等的建设严重不足,影响了其传播的广泛性和受众到达率。同时,全民公益的理念正在形成也给传统媒体的公益传播带来了挑战。大数据的利用,给公益传播更多的发展机会,中国公益理念与实践发生了变革,打破了之前由少数权威机构和人士所垄断的话语权,互联网时代,公民意识越来越强,各种声音被释放出来,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受到关注。《新闻1+1》属于传统电视媒体,仍然只停留于单一的公益信息的传播和强调政府和官方公益组织作为主要的公益保障力量,显然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化媒体发展环境和全民公益的需求,需要与时俱进。

2.《新闻1+1》的公益传播突围策略。首先,拥抱“人人公益”的传播理念,加强与新媒体互动连接,发挥其把关作用。社交媒体时代,传播具有草根性、大众化特点,公益越来越变得平民化和常态化,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呈现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态势,“微公益”变得越来越直接有力,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高效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使得公益传播变得更为简单、直接和有力,推动了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其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社会化媒体的网络营销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家精神成为频频出现的热词,公益传播也为企业实现CSR目标、开展公益营销提供了一个平台。《新闻1+1》在进一步提高公益传播能力的同时,使得企业的CSR进入人们的视线,共同推进了我国公益传播事业。

参考文献:

[1] 王佳.安徽传统媒体公益传播研究——以三大公益品牌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4.

[2] 王刚.议程设置理论对新闻舆论引导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 2013.

[3] 史雅欣.基于微博平台的公益传播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4] 王炎龙,李京丽,刘晶.公益传播四维框架的构建和阐释[J].新闻界,2009(4):18—20.

[5] 李赫,万晨风.基于网络社群媒体的公益传播刍议[J].新媒体研究,2016(18):7-8.

[6] 张颖.媒体嵌入公益传播的角色分析——从“爱心衣+1”公益新闻报道谈起[J].新闻传播,2016(9):20-21.

[7] 初令伟.微博公益传播价值特点初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32(4):198-200.

[8] 赵敏.微博时代的微公益理念社会化现状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3(1):118-123.

猜你喜欢

选题公益
生物学情境化新高考复习选题例析
出版社如何科学地落实好选题论证制度
公益
公益
新年刊
公益
公益
选题有误
环保公益海报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