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感动叫坚守
2018-09-27肖汉斌
肖汉斌
近日,《湖南教育》报道了王怀军35年坚守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她的这股“痴”劲,令人动容,令人敬佩。35年,王怀军不是没有机会离开农村调到城里教书,而是每一次机会都被她拒绝了。“我还是继续留在农村学校吧!”她的回答从来没有改变。
“继续留在农村学校”,看似一句简单的承诺,要做到、做好却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1987年,王怀军可以到县城顶父亲的职,不仅待遇好,还是铁饭碗,比当民办教师强多了,可她没有多想就放弃了;1996年,王怀军从津市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时,有县城学校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可她沒有一丝犹豫,又回到了农村学校……这都需要极大的勇气,需要克服内心深处对农村落后现状与未来生活艰苦的恐惧。她要说服父母和亲戚朋友,要战胜自己,如果没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她不可能一直坚守在农村。
这份勇气从哪里来,来源于爱。“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我答应过孩子们,一定要回去的!”每一次面对机会,她想到的都是孩子们,唯独没有想过她自己。与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都成了她坚守乡村教育35年的理由与信念。她用无私的爱,成了孩子们“不走的妈”,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收获了孩子们的成长与幸福。她资助的困难学生成了工程师,她教过的1600多名孩子,很多都走出大山,走向了世界。她用勇气点燃了一盏爱的灯,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路。
“继续留在农村学校”,有人说她“傻”,有人笑她“一根筋”,但她从来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坚守,直到青丝变成白发,脸上爬满深深的皱纹,这需要的是坚如磐石的毅力。如果内心不坚定,稍有松动,很难坚持下去。如果内心害怕、担忧,稍有迟疑,也很难一条路走到底。一句话,如果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她也不可能在农村学校的讲台上一站就是35年。
这种毅力从哪里来,来源于责任。当学校缺英语老师时,她狠狠地逼了自己一把,自告奋勇挑起这份重担,重新拾起英语教材,从最简单的音标开始,一边学,一边教,那些日子,从没在晚上12点之前睡过觉。既是校长,也是老师;既是伙夫,也是保育员,她一个人身兼数职……这都体现了她对孩子们、对乡村教育的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有了这种责任与担当,哪怕再沉重的担子,她也会扛在肩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为师同样坚强。因为她已经把这种责任深深地融进了流淌的血脉里,镌刻在了平凡、普通、细微的教育教学管理之中。也正是因为责任,她才有了用一辈子爱学生、用一辈子在三尺讲台默默奉献的力量。老师的责任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从“一个都不能少”到“让山里孩子享受现代化的教育”,再到“让贫困山区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35年来,王怀军一步一步地用自己的责任、用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孜孜不倦实现着让山区孩子都能“有学上”“好上学”“上好学”的教育梦想。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王怀军是崇高的,面对艰苦的条件,她没有退却,面对生活的艰难,她没有消沉,而是自始至终选择了坚守、坚强和坚定,对学生、对学校、对乡村教育不离不弃,这是人世间最厚重的爱、最真挚的情,这无疑也是对爱岗敬业、立德树人最好的诠释与注解!我们要感谢王怀军,感谢像王怀军一样的乡村教师,感谢他们用对乡村最深沉的爱守护着乡村孩子,感谢他们用对乡村最真诚的心传承着乡村教育,传承着世代文明。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王怀军是新时代教师的楷模和典范,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向王怀军致敬!向每一位像王怀军一样坚守乡村的教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