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乡村纪录片叙事创作的批判性分析
2018-09-27王雪薇
王雪薇?
摘 要:叙事是影视创作的重要手法,在乡村纪录片创作中得到越来越多地使用。本土乡村纪录片是纪录片中的重要类型,但它在叙事题材上存在的同质化、宽泛化,在叙事视角上存在偏向化、单向化,在叙事结构上存在单一化、复杂化,在叙事内容上存在模式化、夸张化等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批判性分析,以期促进本土乡村纪录片创作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本土乡村纪录片;叙事创作;批判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064-02
在城乡差距越拉越大的今天,研究本土化乡村纪录片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促进本土乡村纪录片叙事创作的发展,首先需要对于现有的本土乡村纪录片叙事创作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了解其所存在的不足之后再进行后续的改进。
一、叙事题材批判性分析
1.叙事题材同质化。对于本土乡村纪录片来说,其叙事题材往往出现同质化严重的现象。纪录片叙事题材同质化指的是不同创作者在创作纪录片的时候,会追随市场的热点,相互模仿,逐渐趋同的现象。笔者认为,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有,悲剧的审美自古以来都是长盛不衰的话题,尤其乡村人群天然贴有弱者的标签,更加能引起受众的同情心理;还有此类型的题材根深蒂固,创作者们为了减少风险,会倾向于选择保守的题材来创作。这样的固化创作不仅是才华的一种浪费,也是对于本土乡村纪录片发展的不负责。因此,笔者认为,纪录片创作者们应该跳出描述乡村的传统叙事题材范围。面对不同的受众,纪录片创作者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落脚点。例如电视台针对的受众范围比较广,年龄区间比较大,更适合制作播放一些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人文类纪录片;网络平台针对的受众范围比较小,尤其是一些付费频道,这些受众比较集中的平台可以根据自己观众的关注重点而选择题材。
2.叙事题材宽泛化。对于现阶段大火的一些纪录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纪录片的题材要么是紧密联系生活,反映发生在主流观众生活中不得不去关注的一些问题,例如描写医患关系的《人间世》;要么是以小切口进入主流观众视野的,如《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些都能引起主流观众强烈的好奇心。对比于以上这些纪录片,现阶段本土乡村纪录片的选题就显得太为空泛,例如《美丽乡村》。这部片子的主旨十分高屋建瓴,意在介绍中国各地美丽的乡村,却不免让人有大而空泛之感。每一个篇章都好似蜻蜓点水一般掠过,风土人情好像都介绍过了,最终又好像什么都没留在观众的脑海里。比如在《山之谷》一章中,创作者选取了山民们采摘铁皮石斛,制作茶叶的事件来进行讲述,意在通过叙事展现山民们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良好品质。然而看完之后,却又不免让人有一种尴尬的不真实感。究其原因,一是这些运用航拍所攫取的壮美景色,与真实的乡村并不符合;二是这些描写的并不是村民们普通的生活状态,只是工作状态,没有生活细节对被摄者的塑造,山民也不过只是纸面上的符号而已。
二、叙事视角批判性分析
1.叙事视角偏向化。对于叙事来说,叙述视点对于叙事意涵的形成起着主控作用,它可以说是架构叙事论述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操纵观众的机制之一。纪录片中使用不同的视角来进行叙事,可以达到使素材内容多样化的效果。在纪录片创作中,有这样的几个视角选择,一是采取旁观者的视角,二是采取创作者的视角,三是使用片中主人公的视角,甚至视角还可以在三者之中轮换选择。目前的本土乡村纪录片,主要会选择旁观者视角。其原因有,本土乡村纪录片本身数量就比较少,创作的拓展度还不够;旁观者视角比较适合本土乡村纪录片的创作,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本土乡村纪录片可能难以和城市观众达成共鸣。笔者认为,本土乡村纪录片要想得到更好地发展,就有必要改变偏向旁观者视角的创作缺陷,在另外两个创作类型上也进行努力挖掘,拓展记录片的深度和宽度。
2.叙事视角单向化。本土乡村纪录片在创作中,往往是将视角落在乡村本身,而非双向地进行创作。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一是由于本土乡村纪录片这一类型的限定,因为主要针对的受众,主要是想要了解乡村的城市群体。二是由于现实创作上的难度限定,从双向的、多元的叙事视角来进行拍摄,增加了工作难度。三则是由于创作者思想上的限定,认为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对比太过明显,并无益于创作。并非只能在纪录片中描述乡村的故事,也可以讲述城市是怎么看待乡村的,或者是城市中的人如何进入乡村的。对于这方面的本土乡村纪录片创作乏善可陈,但是纪实类真人秀却有一位“佼佼者”。湖南卫视的《变形计》真人秀节目,采用小切口的方式来体现双向视角,用个体变化展现整体变化。
三、叙事结构批判性分析
1.叙事结构单一化。普林斯认为:“叙事并非单纯地将发生的事情反映出来,而是积极地开采、设计可能发生的事情,叙事也不是仅述说变化状态,而是变化状态的构成要素,并对其指示会意流程加以注解。”从这个观点可以看出,叙事并不是仅仅沿着一条故事线向下反映,而是要找寻叙事这枝树干上不同有趣的枝节并进行延伸和丰富。例如在《采集部落》中,主角是大巴山脉的村民吴应会。村子在哪里—介绍主角吴应会—介绍岩耳—维持生活—吴应会采摘岩耳—遇到困难—吴应会父子交流解决,这样单一的叙事结构已经能让观众预测到故事走向,索然无味。如果采用两线并行或者多线并行的方式进行叙述,将吴应会家庭与别的采集家庭进行对比,又或者是找寻吴应会生活的另一个方面与采集岩耳方面的内容进行交替叙述。叙事结构更加丰富,人物也会更加饱满。
2.叙事结构复杂化。与上文叙事结构单一化恰恰形成对应的,正是许多本土乡村纪录片中会出现的另一方面问题,就是叙事结构复杂化。电影的叙事结构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组织關系和表达方式,更为实际地说,就是影片的总策划,只有将总体的骨干树立好了,才能一步步地往其上覆盖皮肉。第二个层面是指电影整体系统的组织关系,这更像是一部电影风格的建立。第三个层面则是总体结构之下,电影各个部分间的拼贴组合,就像是对于皮肉、五官等的选择组合。因此,叙事结构看上去并不复杂,实际上却包含有各个方面。相较于电影来说,纪录片相对要进行排列组合的元素比较少,叙事结构会比较简单。例如在电影中经常使用的蒙太奇剪辑镜头,大段的音乐铺垫等等,在纪录片中并不适合过多使用。但是当下的创作者为了追求新意,往往会过多地增添元素进去。尤其在纪录片逐步走进电影院的现在,其叙事结构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状态。即体制内电视台多选择单一化的叙事结构,而以走进电影院为目标的纪录片会出现过于复杂化的叙事结构。
四、叙事内容批判性分析
1.叙事内容模式化。现有的本土乡村纪录片,不仅在叙事题材上出现了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在叙事内容上也出现了模式化的问题。从叙事内容的选择上来说,对待同一题材的作品,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选择有特点的方面进行放大。例如同为描写某一个失学儿童的纪录片,既可以是表现虽然失学却依旧乐观,也可以表现失学给这个家庭所带来的冲击;既可以是正面塑造,也可以是反面抨击。然而现有的本土乡村纪录片往往选择打“苦情牌”,即便是描写人物乐观向上的内容,也是为了悲剧的主旨进行衬托。长此以往,会给观众留下固化的印象,将本土乡村纪录片与“悲剧”“苦情”“命运多舛”等等标签联系在一起,不利于本土乡村纪录片的传播。另外,虽然在叙事的过程当中,起承转合是必然的,也是最基本的。但是,如何对于起承转合的节奏进行把控和设置,则是每一部纪录片导演都会有所斟酌的地方。现有的某些本土乡村纪录片,却往往会选择均分的方式,创作出来的片子模式化严重,且毫无灵气。
2.叙事内容夸张化。在这里所说的叙事内容夸张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笔者想指出的是有些纪录片会为了增加许多看点,以及叙事上的悬疑感、紧凑感等能够提起观众观看兴趣的方式,刻意将某些部分内容的放大,以至于给观众以错觉。如在一部纪录片《血字》中,凶手杀害了一对小夫妻,并在案发现场沾血写了一些意味深长的话。这部纪录片在叙事中,过于夸大了这部分内容所占的比例,采用反复播放的方式进行夸张。虽然能够突出这部片子的紧张感,却同时也损失了纪录片的本真感。另一方面则是笔者想指出,为了满足观众的期待,得到观众的共鸣,有些纪录片往往会在感情色彩上加以夸张。例如对于失学儿童的悲伤情绪进行反复渲染,对于某些乡村的贫穷落后进行反复强调。加大了对于受众的冲击力,却同时也扭曲了纪录片的本质。
本土乡村纪录片是纪录片中的重要类型,但它在叙事题材上存在的同质化、宽泛化,在叙事视角上存在偏向化、单向化,在叙事结构上存在单一化、复杂化,在叙事内容上存在模式化、夸张化等问题。对于本土乡村纪录片的批判性分析可以發现,只有创作者认真分析解决自身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创新性改造,本土乡村纪录片创作水平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澳)格雷纳·特纳,高红岩译.电影作为社会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何苏六,丰瑞.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3] 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4] 王屹.纪录片创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安晓燕.国内网络自制脱口秀节目的创意维度[J].东南传播,2018(3).
[6] 鲍燕萍.乡村里的中国叙事研究[J].大众文艺,2016(7).
[7] 陈相雨.新时代我国广电体制变革的现实动因和框架要求[J].今传媒,2018(3).
[8] 陈相雨.新加坡言论自由的边界:历史、现实与趋向[J].东南亚研究,2017(1).
[9] 褚兴彪.解读电影《乡村里的中国》的农民生命观[J].电影文学,2016(15).
[10] 宋杰.纪录片的精神——用视听语言进行反思和质疑[J].电影艺术,2007(5).
[11] 王璇.纪录片导演对于作品的主客观表达方法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6(4).
[12] 马鑫.人文纪录片叙事技巧研究——以《藏族祥巴人》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7.
[13] 魏崧.焦波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研究[D].河北大学,2014.
[14] 徐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责任研究[D].重庆大学,2012.
[15] 尹幸颖.中国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变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