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
2018-09-27霍振响屈李纯霍腾威
霍振响 屈李纯 霍腾威
摘 要:以131篇学术论文和21篇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在厘清概念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按照阅读发生的时间,分为“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3个阶段,总结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研究的共性结论,如数字化阅读趋向娱乐化、碎片化、“浅阅读”、实用化,且用户付费意愿较低等。
关键词:数字化阅读;大学生;纸质阅读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046-02
古人云,人生要力争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中读书为首,是因为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掌握知识、增长见识,还可以拓宽思维的宽度、增加思考的深度、提升人生的厚度;尤其是在“行万里路”因各种限制无法达成时,读书对于延伸人生境界,扩大人生格局的意义更为明显。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易观国际及艾瑞等多个机构的连续调查显示,我国的数字化阅读人数每年都有较大幅度提高[1],且18~29岁人群是阅读频率最高的人群,而该人群中的大多数都是大学生[2],因此,大学生数字化阅读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也涌现出了很多研究成果。
鉴于目前关于数字化阅读的文献较多,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有关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研究现状,笔者以篇名中含“大学生”+“移动阅读”“大学生”+“手机阅读”和“大学生”+“数字阅读”为条件,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在认真阅读、整理、分析这些文献的基础上,以元研究[3]思路,对大学生数字化阅读专题进行文献梳理,按照阅读过程,分为“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3个阶段,分别阐述相关研究的主要结论,希冀对高校图书馆建设、大学生教育、期刊数字出版、阅读软件设计等有所启发。
一、文献获取及概念界定
1.文献收集及整理。2018-03-01,以篇名中含“大学生”+“移动阅读” “大学生”+“手机阅读”或“大学生”+“数字阅读”为条件(检索起始时间不限),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分别检索到 41、56和34篇文献;以相同条件,在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检索获得21篇文献。本研究的主要分析对象即为这131篇学术论文和21篇学位论文,其在时间跨度上的分布情况见表1和表2。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我国有关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有关手机阅读的研究增加较多,这与智能手机的大众化现实一致。
2.概念界定。关于互联网和新媒体背景下的阅读有多种提法,如使用较多的“手机阅读”“数字阅读”“移动阅读”及使用偏少的“网络阅读”“电子阅读”和“云阅读”等,但对于某一特定提法,其概念描述和界定范围也不尽相同。对此,李志河等从概念描述、对应设备及特征3个方面,对“手机阅读”“数字阅读”“电子阅读”“网络阅读”进行了区分,并将其统一归类为“数字化阅读”[4]。王雨则将“数字化阅读”视为一个集成词或者母体,将“手机阅读”“新媒体阅读”“电子阅读”“网络阅读”“云阅读”等均看作其衍生分支[5]。笔者以为,“大道至简”,对于这几个提法,顾名思义,可以看出“手机阅读”“移动阅读”“电子阅读”“网络阅读”等都有一定的指向性,或强调阅读设备、或强调阅读途径、或强调阅读内容呈现方式,而“数字化阅读”既有阅读内容数字化的内涵,也有阅读媒介、终端数字化的内涵,与上述几个概念均有一定的交集和重合之处,包含范畴更为广泛[6],因此,本文采取“数字化阅读”的提法,即“依靠各种数字平台或移动终端,以数字形式获取信息或传递认知的过程”[7]。
二、研究主要结论
s按照大学生数字化阅读行为发生的时间顺序,将其分为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3个阶段,并以此为标准综述相关研究成果。
1.“阅读前”的相关研究结论。对于网络上的信息,大学生是如何决定阅读的,有哪些影响因素等?这些研究主要解决此类问题。如熊婷婷从“技术感知、消费者心理、环境影响、人口统计特征”4个维度构建了大学生阅读内容的采纳模型,并将每个维度细分为多个指標,分析大学生数字化阅读行为发生前的各项表现差异[8]。郑志励则以技术接受模型(TAM)为基础,分析了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愉悦性、感知社群性、感知可达性和感知成本几个变量在大学生数字化阅读行为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感知社群性、感知可达性、感知愉悦性对用户接受和采纳数字化阅读具有正向作用,感知成本的作用表现为极显著,说明大学生对于数字化阅读内容的消费成本比较敏感[6]。欧继花等根据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因素,结合人格、自我效能感指标,设计阅读动机调查问卷,发现生源地、专业对大学生数字化阅读动机的影响不明显,性别、年级等外部因素和自我效能感、人格等内部因素对阅读动机有显著影响[9]。这些研究结论可为应用软件商设计软件提供参考,也可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建议。
2.“阅读中”的相关研究结论。本研究重点分析的152篇文献,大部分集中在对大学生数字化阅读行为的调查方面,探讨数字化阅读过程中的相关变量;调查指标主要包括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偏好、阅读地点、阅读时间、阅读频率、阅读评价和付费意愿等。在这些调查中,除港澳台、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等少数区域外,其他地区均有涉及,且以高等学府较多、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省的研究文献较多(共15篇),上海居次。虽然被调查大学的地理区域跨度较大,但调查数据却表现出了诸多共性,主要表现为:数字化阅读趋于娱乐化[10]、碎片化[11]、浅阅读[12]、实用化[13][14],且用户的付费意愿较低[15][16]。
3.“阅读后”的相关研究结论。阅读行为发生后,对阅读内容是否满意、如何评价等均属于阅读后研究关心的问题。对此,毕秋敏等从互动性、内容丰富度、收费情况、用户体验及设备特性等方面,调查了昆明多个高校大学生的手机阅读满意度,结果显示满意度整体积极,但提升空间还比较大[17]。任浪以网站用户体验四要素量化模型为基础,从品牌、内容、功能性和可用性4个方面,调查了大学生对8个阅读APP的体验,结果显示,大学生对阅读APP的品牌评价普遍不高,但对内容和功能性评价较高,同时因存在广告植入情况,因此可用性评价得分偏低[18]。李武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依据,分析了大学生数字化阅读使用动机与满足程度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对手机阅读提供服务的满意度认知与其对使用动机的重要性认知基本吻合,且除了使用动机外,使用频率、依赖程度、阅读场所、阅读方式和使用手机类型等也是影响大学生手机阅读满意度的变量因素[19]。
三、结 语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用户的数字化阅读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目前针对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研究较多,笔者在梳理此专题文献基础上,厘清相关概念,按照“阅读前” “阅读中” “阅读后”3个阶段,总结了目前有关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相关文献的主要结论,如数字化阅读趋向娱乐化、碎片化、“浅阅读”、实用化,且用户付费意愿较低等,可为图书馆建设、大学教育措施的制定等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伟东.大学生移动阅读分析与研究:以粤西高校为例[J].甘肃科技纵横,2018,47(1):70-73.
[2] 严贝妮,汪东芳.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数字阅读行为研究:基于安徽省5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7(5):87-92.
[3] 彭知辉.关于元研究的探索與思考[J].图书馆,2016(11):45-50.
[4] 李志河,王佳.手机阅读对大学生学习习惯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6):21-22,25.
[5] 王雨.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影响因素研究[D].江苏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4.
[6] 郑志励.基于TAM的大学生数字阅读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4.
[7] 王佑镁.国内外数字化阅读发展及阅读服务创新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1(12):42-43.
[8] 熊婷婷.大学生群体手机阅读业务的采纳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9] 欧继花,周薇,洪璇,等.大学生数字阅读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和人格的关系研究[J].图书馆理论实践,2016(10):55-59.
[10] 欧继花,罗紫初,李科生.大学生数字阅读供需鸿沟探析:基于数字阅读的实证调查[J].图书馆学研究,2016(4):94-101.
[11] 郭慧娟.“读屏时代”大学生手机阅读研究:以天津部分高校大学生手机阅读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12] 王飞.从浅阅读到瞥阅读:新媒体语境下阅读方式嬗变及解读[J].编辑之友,2014(1):32-34,45.
[13] 王群.面对数字阅读挑战的大学生经典阅读推广模式探究[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6,26(2):3-8.
[14] 杨燕华.器化教育、手机阅读与大学生文学素养培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60):73-78.
[15] 陈丽云.大学生数字阅读指导探析[J].高教论坛,2014(4):86-89.
[16] 陈丹,杨萌,李蒲.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现状及特征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3(1):69-74.
[17] 毕秋敏,曾志勇,陈楠.大学生手机阅读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今传媒,2015(12):36-37.
[18] 任浪.大学生移动阅读应用体验评价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6,46(4):107-112.
[19] 李武.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使用与满足分析:以上海地区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4):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