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像传播
2018-09-27李修彤
李修彤?
摘 要:随着当今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合理应用VR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传播途径进行传统文化的记录与展现,将有助于实现影像传播与传统文化保护两者的共赢。本文通过研究VR技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像传播的影响,将新技术与一带一路战略结合,倡导利用VR新技术,促进“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像传播。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传统文化;影像传播;VR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021-02
一、中国传统文化影像传播现状
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也有着千万种形式与选择,而影像传播凭借其自身特性正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先锋力量”。“影像传播文化是从文字时代向电子传播再到网络时代的转换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文明载体,能够在跨文化传播中承载丰富的信息,并且能够在跨越国界的传播中影响大众的自觉意识和消费。”[1]在建设“一带一路”和建构国家形象的背景下,影像传播与传统文化正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融合,从而实现二者的共赢。近年来,《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文物》等纪录片的热播,也是通过影像唤起国人文化自觉的典范。中国影像从起步、辉煌、衰落到重新奋起,经历了自身和外来文化的建构、交融、演变,追逐商业属性的同时却离民族性越来越远。观众和媒体的批判和呼声推动中国影像必须迫切改变病态的现状,才能逐渐找回影像的文化自觉和民族特性。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充分挖掘影像的更多可能性,将新技术,诸如3D动画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影像传播中,对于构建新媒体良性传播异常重要。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VR特性与中国传统文化影像传播
VR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门技术基础上的交叉学科,即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一种仿真技术,通过计算机与传感技术、媒体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真实感官的虚拟情景。[2]通俗来说,VR 虚拟现实技术凭借其全景式、沉浸式的特性,使传统影像在视角延伸、时空构建以及互动方式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并将观众从大银幕拉向头戴式设备。VR模拟逼真的三维虚拟影像,在视、听、触觉上创造“全视点”和“浸入式”体验感,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实现对接融合。
1.全视点。VR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上有着先天的审美认同优势,通过“全视点”的时空联想性倾向创造叙事和情感时空,注重创作者和欣赏者在情感上的对话。全视点在VR虚拟现实中的运用,使观众的视角可以自由调整,自主接收信息。很多文化节目和论坛正在努力构建文化与VR融合创作的平台,诸如京剧、绘画等传统文化形式,通过探讨他们与VR技术结合的更多可能性,完成创新。借助在虚拟世界呈现中国千百年文化精髓的方式,惊艳全面地将VR全视点特性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糅合。
2.沉浸感。当下传播传统文化的影像形式多数是通过观众观看影像创造一个想象的心理空间,从而产生作用和意义,带有“想象虚拟”的审美特征。而VR技术带来的审美特征则是一种完全沉浸式的。如同电影院通过二维创造三维空间,带给观众沉浸感一样,VR也需要通过创造特定形式的“虚拟空间”来完成观众的沉浸式体验。这种空间的营造一方面有利于观众分配更多的注意力给观赏对象,另一方面也利于声画对真实模拟效果的呈现,创造绝佳的用户体验。
3.广视角。视角增广后所形成的空间概念在影像表达中一直都是我们追求的,但在 VR 以前,视角空间概念只能通过各种影像语言无限地模拟和接近,而 VR 所带来的是从影像上建立的空间为真实的物理空间,是可以触碰的,这也是视角增广的物质保障。视角的增广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屏幕的边界。
VR 技术可以实现全景体验以及视角随意变幻,所以能够给人360°体验感。VR的广视角特性极其适合博大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影像传播过程中的全面呈现,如通过VR技术虚拟还原丝绸之路图景,可以让受众群体接收到丰富的资源和全面的信息。
VR(虚拟现实)凭借其特性正受到业内广泛关注。当下国家战略中的“一带一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但比其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因此想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像传播,就需要在挖掘历史渊源的同时打破原有的展示模式与思维。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来進行VR影像传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的回归有充分的优势。
三、新媒体时代VR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当代进路
新媒体时代 VR 技术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拓展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重要课题。2016年9 月 6 日,VR 和中国传统文化从业者共同探讨 VR 与自身行业的结合方式,依靠VR技术助力自身文化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VR 的冲击波剧烈地影响着中国的各行各业尤其是传统文化领域。例如VR与电影结合创造了全新的视点和场面调度;VR与演唱会直播融合,让不能亲临现场的歌迷们获得接近甚至超越临场的体验;VR与丝绸之路结合,视线丝绸之路的新型文化传播等。因此,在VR逐步深入到各个领域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VR虚拟现实技术”正成为文化传播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
1.VR影像的文化宣传功能。在注重包装的时代,文化宣传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过去即便国家在政策上对文化“走出去”大力扶持,在经费上大力投入,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布局,加之意识的落后,文化传播老生常谈,难出新意,也使得宣传效果不理想。而在“一带一路”战略环境下,打破宣传片和报刊等传统媒体宣传方式,使用VR等影像新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不断扩展传播空间,促进文化宣传。
例如从宣传产品的广告层面,奥利奥就曾运用VR 360 度全景体验式广告,让你体验新品制作过程。如果把这种宣传方式从商业转向文化宣传,通过新奇又流行的场景化体验技术为中国传统文化做推广,必定能够找回传统媒体宣传下遗失的观众群。
2.VR技术的遗产保护功能。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国家而言极为重要,然而在现代化进程加速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如文物受损、资源过度开发等挑战。而VR作为一门虚拟现实技术,其虚拟性创造逼真感的特性适合广泛运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产业,这对于VR进入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更是一个实用性的拓展。
例如通过VR技术展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产、北京明清文化的虚拟展示、重要文物的数字化修复、数字博物馆技术、古代名人的面貌复原等等。这种遗产保护新形势的挖掘使得损毁文物的虚拟修复工程取得重大成果,文物的展示频率获得提升,能够切实通过新技术提升文化遗产保护。
四、结 语
就世界文化传播的历史经验而言,以视觉这一通用语言完成叙事的影像必然是传播文化的最有效手段。诸如印度电影输送本土歌舞文化,好莱坞电影传播个人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美国精神”,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用视觉冲击反叛表达“新民俗文化”等。因此“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借影像传播有历史经验的立论依据。
新媒体时代,以VR虚拟现实为代表的影像传播正凭借其鲜明特性、美学特征等方面打造曾经流失的传统文化并赋予其全新的内涵。当然,从国际国内已经制作完成的一些VR传播传统文化的影像作品来看,还很难形成鲜明的特色。因此,试图推动以VR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影像传播,让“科技+文化”传播模式走上发展快车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王天舒.跨文化影像传播:中美电影跨文化的比较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 卢博.VR虚拟现实:商业模式+行业应用+案例分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