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控专业“岗位能力渐进式”课程体系构建实施
2018-09-27曾国兵余长军
曾国兵,刘 聪,朱 志,余长军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近几年,职业院校飞速发展,招生规模、教育教学质量、基础能力显著提高[1],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吸引力不强、毕业生质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职业教育体系不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等问题[2]。
一、高职教育存在问题
针对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到企业、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研究评价机构进行调研,结合我院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情况,总结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2]:
(1)火力发电行业不断有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涌现,但目前所执行的教学标准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比较陈旧,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工作需求,亟待进一步更新[3]。
(2)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学生综合水平不相适应。专业课程内容从初级岗位到高级岗位内容都在一个学期上完,学生在学习课程高岗位内容时还未具有学习这些内容的基础,导致学生觉得比较抽象、难懂,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课堂参与度较低。
(3)学生素质培养方面,岗位能力缺乏,缺失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的培养。
(4)毕业生质量跟踪及反馈方面,由于机制不够完善、学校日常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到企业回访学生较少,对企业的需求及与学生的联系都很少。
(5)目前高职处于高等教育的末端,高职教育的单招生就更加处于末端的末端,现在我院自主招生比例达到50%以上,学生入学质量严重下降。
(6)我院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学生情况分析。大部分学生对火电厂集控运行不了解,第一志愿报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的人非常少,绝大部分是调剂过来的。所以从整体素质上来说,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在全院所有专业中是最低的。而且由于不是自己第一志愿,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二、教学改革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定向为目标,注重教学实践,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它更注重岗位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之前的调研情况、学生情况及对近几年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集控运行仿真技术技能竞赛赛前训练方案进行分析,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教学”模式的局限,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发展、职业能力要求来开发和整合课程内容,构建完全与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4]。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确立了“标准导入、工学结合、岗位晋升”的课程体系。
“标准导入、工学结合、岗位晋升”的课程体系是根据企业岗位设置,并按照企业岗位能力及岗位晋升的要求进行课程的安排与设置。课程内容分为基础领域和职业岗位领域两方面,职业岗位领域课程根据毕业生就业3至5年的岗位晋升规划,确定分为集控巡检岗位课程和集控值班员岗位课程。职业岗位领域课程是按照岗位晋升关系、螺旋上升式设置。具有以下特点:
(1)打破传统学科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更科学合理。课程体系中的职业岗位领域课程的设置打破传统学界线,以就业岗位为切入点,按照就业工作岗位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开发和设计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
(2)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职业岗位领域课程完全按照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开发与设计,重构后的课程以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有机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完全一致,提高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3)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岗位领域课程是按照岗位晋升关系、螺旋上升式设置能体现课程内容的递进关系,学生掌握了低岗位应知内容后再进行高岗位内容的学习,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全与职业岗位一致,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不断提升职业能力,更能从人生规划出发,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使学生在毕业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5]。
三、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过程
1.分析调研结果,提炼专业培养目标岗位
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汇总各个企业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总结企业所需的岗位层次,提炼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岗位能力、岗位职责及评价标准,由此形成专业岗位群及岗位职业和岗位能力要求。通过调研,结合学生毕业就业岗位,我们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岗位为集控运行巡检岗位和集控运行值班员两个岗位,岗位的能力及知识技能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职业岗位及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要求
2.整合、重构课程,形成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规划岗位晋升式岗位群工作任务。以岗位职业群为基点,课程设置满足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职位从初级至中级的提升而提出更高的职业能力需求。针对现有课程进行解构-整合,形成新的课程模块。将原锅炉设备、锅炉运行、汽轮机设备、汽轮机运行、电厂热力设备及辅助系统运行、单元机组集控运行等课程按照集控巡检与集控副值岗位要求进行内容划分,并进行整合成新的课程。围绕着课程模块的目标,形成专业递进式岗位群课程模块,确定了“标准导入、工学结合、岗位晋升”的课程体系。
重构后的职业岗位领域课程及教学计划如表2所示。在教学计划安排上,遵循职业岗位晋升的规律,先进行集控运行巡检岗位课程的学习,然后进行集控运行值班员岗位课程的学习,并按照实践-理论-实践方式进行。具体的教学授课进程如表2所示。
3.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专业基础纯理论课程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以实际的问题引出理论、并以理论来解释实际运行操作及现象。专业技能课程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进行,教学设计理念做到“二主四融合”即“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情境与工作场景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相融合、教师与师傅角色相融合、学生与员工角色相融合”。上课地点集中安排在火电仿真实训室进行。课堂的管理参照电厂职业岗位的管理模式进行,学生进入实训室即进入“电厂”,加强纪律考核。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进行,任务工单的综合评价占60%,理论考试占40%。课程教学主要按照工作任务导入→知识学习→任务实施→拓展提高模式进行。
表2 教学授课进程表
4.设计考核评价标准
综合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岗位考核标准,制定各课程模块的考核方法,考核标准,对整个课程的教学实施进行监控,注重过程化考核,考核中增加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同时,通过职业岗位技能的考证,确保毕业学生能双证毕业。
四、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心理状况不佳、厌学情况严重
(1)心理状况不佳:本班24人,入学心理测评结果显示,有5位同学心理状况存在问题,其中2位同学属于高危。(2)厌学情况严重:本专业大部分学生都是调剂过来的,有些同学以不喜欢这个专业,毕业以后不进入电厂,不从事这个行业为由,对课程的学习排斥。
2.没有专门的配套教材
由于大多数课程打破了原课程的结构,是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进行设计,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可能一堂课要看几本教材,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任务之前不会预习。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每个任务之前都给学生提供了任务工单,要学生预习任务工单上的习题,但是从目前实施效果来看,没有配套教材对学生学习效果有较大影响。
3.上课教师变动大
因为教改班是在上学期教学任务排完之后进行的,加上本学期老师的教学任务都很重,导致教改班的一门课程有中间不断换老师的情况,学生要不断的适应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
4.专业词汇理解困难
由于他们都没有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所以,学生在技能操作理论学习环节遇到专业词汇时听课较吃力。建议热工理论与应用等专业基础课程在岗位技能课程之前进行。
五、改革成效和亮点及推广价值
1.教学改革成效
班级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明显提高,都达到了集控运行值班员中级工技能鉴定所要求的技能操作水平。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同行教师、督导等调查、听课反映,这种授课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课程设计及教学模式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团队老师的课程教学设计项目《火电厂离心式泵的启动与运行调节》在2017年安徽省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得信息化教学设计专业课程组一等奖。
2.亮点及推广价值
(1)定期开展学生座谈、课程教师与辅导员、课程教师之间、毕业生与在校生之间的研讨与交流。通过交流,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2)采用鼓励式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心理状态不佳问题,在课堂上我们采用积极、鼓励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目前,这5位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成绩也在班级前列。
(3)形成了利用往届学生带学弟、小组尖子带普通学生的训练模式。我们建立了班级群,往届已经毕业的部分学生也加入其中,这种学生之间的传帮带,对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效果显著,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毕业以后的工作方面问题,通过往届已工作学生的切实体会,帮助在校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4)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与学生交流,学生普遍反映,对不易懂、难理解的内容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学习效果非常好。
(5)开放实训室。由于课程是以技能操作为主,而只靠课上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通过将实训室开放,学生利用课后及晚自习时间进行技能练习,课上以老师讲解,点评为主,这样极大的延长了学生的练习时间,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提升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