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2018-09-26许裕红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人格传统

许裕红

摘 要:授人金山,不若授人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从教育者入手,先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储备相应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具备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才能循序渐进地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中学语文;传统文化

在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把传统文化的精华传递给下一代人,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对于未来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所谓文化,广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狭义上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它具有承传性、连续性、发展性的特点。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一个国家的标志,它更是全人类智慧的象征。传统文化在诸如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哲学、历史乃至自然科学等领域都体现出它深厚的底蕴与内涵。语文既是交际工具,同时又承载着人类文化,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学科。中华民族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它几乎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所以说,中学语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发现和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继承和弘扬的过程。

二、研读文化经典,植入传统文化之根

文化经典是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内容之一,也是和语文教学结合最为紧密的部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化经典,就是希望学生们走近大师,与大师对话,让精神升华,培育一种大气,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命运的人文关怀。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选自文化经典代表作品,如《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诸子百家的著作,以及《尚书》、《春秋》、《左传》、《史记》、《汉书》等历史散文。这些文章意蕴丰富,气象万千,对于塑造人格、填充智慧、艺术人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要引领学生对这些文章进行精读、研读,用心揣摩、品味,并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以此为契机,对文章加以延伸、拓展,辐射到相关文化经典。不仅要让学生疏通文字、读懂意思,还要融入哲理的思考,形成独到的见解。比如读孔子、读孟子、读庄子,一定要读出为人处世,读出优雅气质,读出人生智慧,从而提升精神境界,让人生变得大气恢弘。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做事先做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修、齐、治、平”,从修身做人开始,可以说是深得个中三昧。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做人的文化,是我们立身行事之根本;如果连做人都不会,又如何笑傲人生呢?因此,利用学科教材的特点和优势,研读文化经典,对学生进行人格精神的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廉颇、蔺相如二人坦诚率性、虚怀若谷的美德历代传诵;孟尝君宽容尊重、平等对待地位卑微的人的修养,让人感慨万千。而《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脍炙人口的历史散文,可能会因先秦时代语言文字的陌生晦涩而使学生心存畏惧,但几个主人公的敢言、善言、忠诚进谏、雄辩巧辩的大智大勇,却充满了个性魅力,对学生绝对富有吸引力。教师应巧设导语引入,巧设后记总结,让学生充分吸收文中的精神营养。当代青年学生易患如下“病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责任感和勇气;或因任性惯了,说话毫无顾忌,出言不逊,常常祸从口出。那么,烛之武临危受命、义无返顾赴敌营的忠肝义胆,邹忌自知之明、设喻类比的巧舌如簧,触龙极富人情味儿的设身处地的攻心艺术都能使学生受用终身,获得人生智慧,提高人文素养。有了兴趣,才能深入,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研读经典,还在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命运的人文关怀。弘扬人文精神体现在传道立人,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给人以心灵的慰藉。研读文化经典,是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之根,把握中华文化命脉的有效途径。研读经典著作,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体味大师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悲天悯人的情怀。长期的耳濡目染,传统文化的精髓必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根植下来,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养分”,有助于他们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提高人文素养、形成理想人格。

三、汲取名家精髓,塑造理想人格之躯

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学生个体人格的塑造、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体悟。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文化历史悠久,蕴涵丰富,对我们的人生具有指导意义。儒家养德,道家养身,佛学养心。儒道释文化非常注重修身养性,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比如,儒家人格的忧道尚德、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敬业乐学、尊师重道、以德交友、严己宽人等;道家人格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率真旷达、虚怀若谷;佛学人格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净、心静性洁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去整理、研究并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新世纪人格重塑的精神资源。一个中学生心目中的人文精神、傳统文化往往折射在他的语文老师的气质修养、文化底蕴上,语文教师若能充满激情、如数家珍地向学生介绍这些精神资源,学生一定会深深折服并进入阅读的自觉状态。教材及读本中选入了《论语》、《孟子》、《荀子》、《庄子》的不朽篇章,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对比中阅读,在对比中感悟,使学生汲取名家的思想精髓,丰富人生,铸造理想的人格之躯。儒道既区别着,又互补着,实在是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儒家推崇的教育目标是“君子”。作为君子,首先必须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其次要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不论穷达,君子身上都体现了一种济国救民的情怀,一种历史和道德的责任感。那些养尊处优、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士大夫贵族与君子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劝学》中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种勤劳坚韧、孜孜不倦、愚公移山的实践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品德吗?道家认为一切事物经常变化着,人们对这种变化无可奈何,只有服从。因此,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放弃生活中的一切斗争,逃避现实,脱离社会。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不对帝王说话而对平常人说话、教弱势群体怎样自救与解脱的人。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人格传统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