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来华留学生史研究的意义
2018-09-26王晓秋
王晓秋
中外文化教育交流既然是交流,总是双向的。留学生的交流也是如此,既有中国学生前往外国留学,也有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就有许多国家的学生在长安留学,留学生的名词也由此产生。但是以往我们的留学生史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出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而对外国来华留学生的研究非常少。其原因一来可能是近现代中外留学状况很不对称,外国来华留学生人数相对少得多,情况又很复杂,资料也不易收集。二来似乎对外国来华留学生研究的意义尚认识不足。
随着中外留学交流的蓬勃发展,每年都有大量外国学生来华留学,中国己经成为世界重要的留学生接收国。据教育部2018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来自204个国家的近49万外国留学生在935所中国大专院校学习。因此,对外国来华留学生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项研究不仅是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现代中国教育史和中外关系史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背景、动机、途径,他们在华学习、生活、活动的实况,对中国的认识、态度、心态,及其在中外关系上的表现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涉及中国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曲折历程、机制、规定,以及培养外国留学生的方式、方法、教学内容、成效,等等。尤其是1949年10月以来,来华留学生如何成为中国历史巨变的见证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以及中外友好关系的推动者,也很值得研究。这项研究还能为我们今天改进来华留学生教育、为世界培养优秀人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促进人类文明交流合作作出更大贡献提供历史经验与教训。
结合自身经历,我以北京大学为例,简要勾画新中国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已走过120年历史,是中国接收来华留学生最早和最多的大学之一。据北大校史档案记载,早在清末京师大学堂时期就曾接收过俄国和日本的留学生。1913年,北大毕业生名单上就有两名日本研究生菊川龟次郎和浅井周治的名字。民国时期也曾接收过少量来华留学生。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是创始阶段。1950年7月,清华大学开设“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新中国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肇始。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全建制调入北京大学,改名为“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主要接收东欧、苏联,以及之后的朝鲜、越南留学生。这批学生中有罗马尼亚留学生罗明和萨安娜夫妇,1952年到1956年分别在北大中文系和历史系学习。罗明后来成为罗马尼亚驻华大使,为中罗友好作出重要贡献。有趣的是他们的女儿和女婿也曾来北大学习,女婿伊斯蒂奇瓦后来也成为驻华大使,女儿塔尼亚后来成为文化参赞。当年东欧和苏联留学生中还出了许多汉学家和大学教授。如苏联科学院季塔连科院士、李福清院士,东德洪堡大学费路教授、穆海南教授、梅薏华教授等。截至1966年,北大共接收了约2000名外国留学生。
第二阶段,1966年至1979年,是停顿与恢复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有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的留学生来北大学习,如在历史系学近代史的法国的巴斯蒂女士和日本的狭间直树等。后来巴斯蒂成为欧洲著名汉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狭间直树则成为日本京都大学硏究中国近代史的著名教授。他们一直和我保持了学术交流和友谊。之后,来华留学生教育因“文革”开始而中断,到70年代初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又陆续恢复。由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尼克松访华和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1972年北大先后接收了美国、加拿大、朝鲜和越南留学生。
1974年9月,北大正式接收教育部分配的从北京语言学院转入的22个国家的91名外国留学生。当时选修中国近现代史的外国留学生较多,我曾给他们上过课,还带他们参观各地的革命遗址和历史古迹,走访过辛亥老人。记得1975年我还和塔尼亚、大山沙里等5名外国留学生与历史系师生一起到北京大兴县农场开门办学,半耕半读。那时的学习不太正规,但接触社会较多。有些学生对中国了解较深入,如在北大历史系学习过的菲律宾学生吉米,后来成为美国《时代周刊》首席记者和CNN北京分社社长,对中国报道比较客观、友好,还担任了北大国际校友联络会会长。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教育有了显著发展。来华留学生的国别结构和专业结构也有变化。大批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学生来北大学习。北大外国留学生不仅数量激增,每年从几百人增加到几千人,而且逐步扩大招收各种层次的学生,除本科生外还有研究生和高级进修生。他们重点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历史、国际政治等专业,同时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变化。很多人成为欧美日韩等国的外交官和中国研究专家。如首位在北大国际政治专业获得博士学位的巴勒斯坦学生穆斯塔法,后来成为巴勒斯坦驻华大使,为推动中国与阿拉伯的友谊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阶段,21世纪初至今,新世纪新时代,是全面繁荣阶段。随着北京大学加快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和国际化的步伐,来北大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质量稳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管理服务机制日益完善,还推进了留學生招生和培养制度的改革。在继续做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同时,又开设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国际关系、中国法律等多个全英文授课的硕士项目。还与国外著名大学如美国耶鲁大学等合办双学位项目,并创办燕京学堂,专门培养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人才。近几年每年都有来自世界130多个国家的8000多名外国留学生在北大攻读学位或短期进修。
据统计,从1952年至今的60多年来,共有近190个国家和地区的9万多名外国留学生来北大学习。有许多人回国后成为国家政要、外交官员、各领域领军人物、大学校长、教授、孔子学院院长、汉语教师等,在世界各国与中国的友好交往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流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特肖梅曾说:“非常感谢北大培养并成就了今天的我。”泰国公主诗琳通自2001年到北大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后,几乎每年都会重返北大,为推进中泰交流合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历史进程,可以说是全国的一个缩影,虽然只是抛砖引玉,难免挂一漏万,但也足以证明开展和加强对来华留学生史研究的重要性了。(作者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