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艳:能预测未来农业的人

2018-09-26

神州学人 2018年7期
关键词:南京农业大学精准农业

朱艳,1976 年生,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人。在《自然·气候变化》《全球变化生物学》《环境遥感》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 SCI 收录论文120多篇、EI论文50 篇;合作出版专著 12 部、教材7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件;登记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50多件。

“精准”是智慧农业与传统农业最大的不同。从播种前的精准设计、种植期间的精准诊断,到收获前对产量和品質的精准预测,处处体现着现代农业的智慧所在。通过建立模型预测农业未来则是更为前瞻性的研究领域,然而面对不同模型所呈现出的差异化结果,谁才是可信的?

气候的冷热交替,正在为地球万物写下危机重重的未来篇章。“全球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小麦产量将平均降低 5.7%,这也意味全球每年将损失近4000万吨小麦。”这是南京农业大学朱艳教授课题组在气候变化领域顶尖杂志《自然—气候变化》上发表的研究结果。

全球范围内,关于温度升高对小麦作物生产潜在效应的定量评估模型约有30种,但它们相互间的结果却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朱艳团队牵头与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等国科学家展开了合作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选取30个生态点,通过30余套评估模型得出平均结果,最终这些结果通过平均效应形成方法集合,使研究结果的置信区间范围达到了95%。“高可信度的科学分析与结果,能精准预测未来气候条件下的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更重要的是,未来农业到底能不能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朱艳说,“这不仅时刻提醒着人们所要面临的食物短缺的挑战,更提醒我们要抓紧时间研究对策。”

目前,朱艳的团队有100多人,包括20多位老师和近80名研究生,团队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智慧农业。朱艳说:“我觉得从1998年开始,大家对智慧农业的认识包括各方面的关注度有非常显著的提升,智慧农业使我们的生产越来越简单。我们主要做四个重要环节,一是种植前优化的方案,告诉你怎么去种;二是种下去以后要怎么管,我们会用一些摇感手段来监测,给出优化建议,比如灌溉、喷药等一些处方;三是在收获的时候有产量评测,从种到收整个流程都是机械化的,生成的优化方案,专业术语叫处方;四是这个处方今后如何输给智能化农机装备。这四个环节,我们称为精确设计、精确诊断、精确预测、精确作业,四个精确。”

当下,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发,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农作物将受到怎样的影响?朱艳团队已经着手新的评估模型,试图给出更多的答案。据透露,一种更为精准的评估方法如今正在被拓展到水稻、玉米、大豆等重要粮食作物的预测中。

“国内的模型做得非常少,真正做模型的就我们一家。首先我们要构建自己的模型,使用时会和国外的综合起来用。模型只是我们四个研究方向中的一个,模型做下去以后还要监测展示,更多采用摇感手段。还要精确管理,相当于模型摇感等多个手段,再加上软硬件产品,集中应用到生产中,做到整个流程的精确管理。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软硬件开发。”

为农业“问诊把脉”10余年的朱艳,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 计划”及省部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江苏青年五四奖章等,并被评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

回忆起与精准农业的缘分,朱艳连说了几个“幸运”。保研时,学校传统优势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专业选择了一位男研究生,只为生物技术专业出身的朱艳留下作物栽培学这一研究方向,对她来说完全是“零起点”。幸运的是,在导师严谨治学和悉心指导下,朱艳找到了能让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今,导师的治学要求也在朱艳的教学科研中传承下来。她要求学生,闭着眼睛在脑海中反复复述作物生长的每一时刻,直到精确设计出适宜的栽培管理方案。

朱艳深知要开阔视野就要有更大的平台。原本读研究生时就已经拟好的出国求学计划,因为毕业留校任教,后又成为母亲,再到担任院内管理职务等一再拖延着,真正成行已经是6年后了。2012年8月到2013年8月,她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学。“虽然淡去了早期求学的意义,但回国时却满载着收获。”回忆起断断续续三次才最终完成的海外求学之路,朱艳笑着说,“很幸运,我发表了一篇好文章,拓展了一项新技术,选修了一门好课程,还为学校引进了一位优秀的青年才俊。”

回国后,朱艳肩负起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的重任。鲜见空白的备忘录真实记录了她忙碌的每一天。全家的作息也进行了统一调整:早上6点半一家三口集体起床,然后各自到工作单位、学校吃早餐。朱艳要求自己每天早上8点以前要进入工作状态,晚上孩子睡了她还会挤出时间继续工作一会。如今,这样的习惯早已固化成她的生活和工作模式。

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南京农业大学的作物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并列A+,也是全国该学科仅有的两个A+。

“足够优秀”和“全身心投入”,不仅是朱艳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更是选择研究生的标准,“科研工作没有性别之分。”她说,“相反,做科研工作,女性的细心和熟虑,要比男性更具优势。”(供稿|欧莱雅中国)

猜你喜欢

南京农业大学精准农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稿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稿约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主编寄语
——庆祝南京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数据库收录和获奖情况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