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读及其当代价值

2018-09-26胡晓敏

现代交际 2018年11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马克思

胡晓敏

摘要:市民社会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的基本范畴之一,它构建起了整个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本文主要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二重规定、马克思对未来市民社会的设想及其研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当代的价值三个方面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进行解读,以期对建设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 市民社会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239-02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市民社会的理解是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马克思唯物理论成熟的标志之一,研究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的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二重性解读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规定主要集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部分《费尔巴哈》中。在《费尔巴哈》中对市民社会的表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市民社会贯穿人类整个历史。“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1]在这里,市民社会被理解为交往形式或者生产关系。马克思在这一层面上理解的市民社会是相对于政治而言的狭义的市民社会,是伴随着人类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的。在这层意义上,不可以把市民社会简单和资本主义画上等号,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也只不过是市民社会渊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个缩影,一个暂时的形态而已。而市民社会则是永恒的,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之中。马克思提出市民社会这一层含义实质上是针对于黑格尔所认为市民社会是“绝对精神”产物而提出的批判性成果。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的涵义是站在唯物主义的高度出发来阐述现实的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把市民社会看作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因素的基础,也是马克思告别黑格尔的思辨的哲学,走向独立的唯物主义的标志。

(2)市民社会是伴随着私人所有而出现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已经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应运而生,政治日趋于民主化。政治的稳定必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市场化观念也不断深入人心。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市民社会逐渐向私人领域倾斜。一方面,私人所有具有排他性,他强调自身的存在,把劳动成果转化为自身所拥有的财富。另一方面,私人所有又具有社会共同性,市民社会的出现是和生产方式和交往密切相连的,因此每个所有者都不可能是社会经济的孤立存在物,一种劳动成果的产生必须与另一种劳动成果进行交换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二、马克思对未来市民社会的设想

市民社会的异化造成了“各各个人互不依赖,联系仅限于交换”[2]的局面,为了克服这种缺陷,马克思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交往形式——共产主义社会。即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的自由解放问题,一个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人的自由解放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个人、群体和人类的解放。人类的解放是指人类从自然界的支配下,克服对自然界的恐惧解放出来。人类的解放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人类文明伴随经济发展进步,创造出一个属人的世界。群体的自由解放是一个政治的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所获得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以整个群体的政治势力的扩大为前提的。群体通过扩大政治势力,并通过一定的政治斗争的形式,建立一个代表本群体利益的国家共同体,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实现自身的解放。个人的自由解放是指人在文化世界中所获得的自由,即精神领域的自由。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人类能够支配自己的意志,超越现实世界对人的束缚,去追求更多形而上的领域,从而实现自身更高境界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孤立的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首先他指每个人的脑力和体力等人的潜能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一方面社会要给人的全面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机会和空间,另一方面,还需要个人的主观努力和社会给个人提供系统的教育,使个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其次,每个人的社会关系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就要克服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束縛人的种种因素,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受地域和利益的驱使,发展成为纯粹的普遍的交往形式,并把这种交往扩展到全世界,使整个世界都变成自由人的联合体。最后,每个人的自身生理的全面发展,即拥有健全的体格和人格。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亦或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压迫使人们的身体受到严重的摧残或者精神方面的异化,这些都导致了人本身的伤害,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无论在身体和精神方面都是健全的,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共同创造美好的社会。

三、马克思市民社会研究的当代价值

(1)为当代市民社会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马克思市民社会的建构是通过对实践的深入理解和观察,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上深入地对市民社会进行分析和解读。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从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一定方法论的指导。首先我们要善于用批判的态度看待不同的市民社会建构的理论,不断充实自身市民社会的理论体系。其次,用辩证的方法分析社会中所发生的现象,去伪存真。最后要用全球视野的方法分析我国的市民体系的建构。正如马克思所说市民社会它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3],只有用全球的视野分析当代市民社会的建构,才能发现其共同的本质和规律,少走弯路。

(2)深入学习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统一体,是由各种社会关系组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积聚社会财富的过程中存在着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现象,及时纠正经济交往中的“异化”现象才能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和互动。在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中经济交往虽然占有显著地位,但我们不能偏颇地理解成为这是整个市民社会的全部,我们还应当看到社会中人们的政治交往活动。一个健康的社民社会的形成必然离不开一种完善的政治体制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构建完善的政治体制,把握好社会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关系也是马克思建设市民社会的应有之意。

(3)深入学习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可以为当代市民社会的建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随着我国社会改革步入深水区,中国的社会结构面临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中我们了解到生产、交往、分工和所有制是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特征所分析出的四个必备的要素。因此我们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出发,去分析和探讨我国的新型态的市民社会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在生产方面,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要根据时代需要,提倡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合作共赢中促进经济发展。在人与人的交往方面,要构建新型的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组织中的伦理建设,规范社会成员的交往活动,使组织中的公民形成正确的认知和价值理念。在分工方面,在细化分工的同时要注意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同时还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用合理的分工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所有制方面,完善私有财产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个人私有财产支配自由和不受侵犯。对侵犯别人私有财产的行为也要加大惩罚力度,从而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市民社会形态也必将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通过对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理论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全面地了解市民社会的内涵,把握市民社会的结构,并以马克思研究市民社会的方法指导当下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建设,针对市民社会中所产生的矛盾,从根本上寻求一些解决的路径,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关磊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洛克的社会哲学思想探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述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市民社会批判
从“政治解放”概念看马克思与布鲁诺·鲍威尔哲学思想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