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职专科财经类毕业生初次就业稳定性研究
2018-09-26孙莹
孙莹
摘要: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一直是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调查辽宁省高职专科财经类毕业生初次就业稳定性情况发现:企业知名度、工作压力、福利报酬、企业文化、领导方式和管理体制以及职位晋升空间是影响稳定性的重要因此。通过分析本研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Abstract: The unstable employ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mployer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itial employment stability situation of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al graduates of a vocational college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found that corporate reputation, work pressure, welfare and remuneration, corporate culture, leadership style and management system, as well as job promotion space ar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stability. By analyzing,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关键词:高职专科;财经类;初次就业;不稳定性
Key words: high vocational college;finance and economics;initial employment;instability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25-0298-02
1 研究背景
就业质量是衡量大学毕业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麦可斯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届、2015届和2016届三年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分别为92.1%,91.7%和91.6%,就业率基本稳定。麦克斯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5届毕业生的半年离职率专科为39.7%;2011-2014届高职专科毕业生半年后的离职率分别为52%、43%、43%、42%,且均高于本科毕业生。此外,根据麦可斯的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三年内的频繁跳槽并不能够带来高收入。相反在2012届大学毕业生中,毕业三年内并无更换工作单位的毕业生收入是最高的,高职高专为5293元。在分析持续跟踪就业数据后,我们发现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半年离职率最高,初次就业的“闪离”情况越来越凸显出来。高职院校大专毕业生初次就业半年内频繁跳槽,就业稳定性差,对用人企业和整个人力資源市场的配置造成了浪费。
那么辽宁高职院校现代财经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是否存在不稳定情况,哪些因素影响财经专业大专生的就业稳定性,这些因素是否会为辽宁高职院校现代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借鉴的依据是本文分析的主要内容。
2 辽宁省高职专科财经类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现状
2.1 专业设置情况
根据《2016年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财经大类在全省设点专业为192个,占总数的14.08%,其中布点数较多的财经类专业为会计电算化(26个)、物流管理(26个)、电子商务(21个)和市场营销(15个)。
2.2 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
2015年辽宁省财经大类专科毕业生共16261人,占专科毕业生总人数的16.55%。其中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数量为3822人,在全省专科毕业生人数排第二。从就业率来看,财经大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2.50%,在19个专业大类中,就业率排名第六。
2.3 毕业生初次就业稳定性情况
本研究针对毕业后工作年限在三年以内的辽宁省金融类专业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纸质问卷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和收集。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实地发放300份,网络发放700份,有效问卷876份,回收率达到97.3%。通过调查发现,高达87%的被调查对象曾经调换过工作。而这调换过工作的762人中,调换过一次工作的为13%,两次的为39%,三次的39%,有9%的人调换过三次以上工作。
总体来说,财经大类作为服务经济的支撑专业,在辽宁省的专业设点数,在校学生数和毕业生数量都比较大,且初次就业率很高。但是初次就业后的稳定性却不容乐观。
3 辽宁省高职专科财经类毕业生初次就业不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1 企业知名度。企业知名度是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评判企业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学历层次、工作经验等多种原因导致毕业生在初次就业中选择的企业和岗位有限,且多为小微企业,这成为就业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之一。
3.2 工作压力。初次就业的大专毕业生在加入企业后,不仅需要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转化,且一般工作量都较大。面对校园与企业的状态转变,工作技能、心理素质、人际关系都可能会成为毕业生工作中的工作压力。这也容易造成毕业生频繁离职现象。
3.3 薪资福利。面对初次就业的大专毕业生,企业在薪资报酬方面给予的待遇相对较低。由于学历层次、工作经验较少、薪酬的不公平问题,导致毕业生对组织公平感知较差,容易造成离职的后果。
3.4 企业文化认同感。由于90后员工的自我认同感较高,初次就业的大专毕业生对企业文化和集体身份的感知很难统一,由于无法形成组织承诺以及与组织形成共同远景,导致其初次就业不稳定。
3.5 职位晋升。工作的上升空间和晋升机会对初次就业的毕业生来说是非常看重的因素。职位晋升的不确定性容易造成其职业倦怠进而产生离职行为。职位晋升机会也成为影响毕业生工作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4 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分析以及结论,研究组认为应该从学校层面、学生个人层面和企业内部层面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辽宁省大专毕业生初级就业质量并提高其工作稳定性。
4.1 学校组织层面
4.1.1 加强财经类大专学生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是大专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社会工作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大专学生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第二课堂。建设适合财经类在校大专学生实习的基地,积极有效地开展大专学生实习活动,不仅能够确保大专学生将自身专业优势与实践相结合,也能使大专学生对于毕业后工作薪酬福利的基本情况有一个预先的了解,减少大学生预期收入与实际薪酬差距对就业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同时,学生通过校内的实训及校外实习基地了解企业文化及企业价值观,熟悉岗位专业技能要求,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对企业产生深厚的认同感及归属感,必然能减少大专学生在初次就业过程中稳定性不足的现象。
4.1.2 制定适合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人才。对于金融类企业来说,首先注重的是学生是否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企业对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及对企业的忠诚度给予重点关注。但是目前辽宁省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于行业的发展,培养人才的能力水平不能胜任现代财经岗位对人才的素质需求。因此高校应从企业的需求,针对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全面优化知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紧贴人力市场的需要,为企业输送职业素养良好的优质人才。
4.2 企业组织层面
4.2.1 注重薪酬福利公平
薪酬福利是组织提高大专学生工作满意度从而保持大专学生员工初次就业稳定性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的薪酬体系会对公司新进大专毕业生起到良好的激励和稳定作用。用人企业应该完善福利制度以及构建合理的薪酬体系,要制定具有市场竞争力且真正体现公平的薪酬待遇,才能留得住人才,减少他们初次就业时“左顾右盼”的心理现象。
4.2.2 减轻大学生员工组织内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分为“良性应激”与“劣性应激”两种。良性应激,如公平合理地竞争、工作效率的提升等有利于大专学生在职业生涯初期获得成就感,并促进他们追求其预期目标。但劣性应激,例如加班加点,工作量超负荷等,则不利于员工个人身心健康,反而加剧了员工对公司的不滿,从而造成员工离职频繁,造成就业的不稳定性。
因此用人企业应针对初次就业的大专毕业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分配任务,培训和帮助工作效率提升,改善工作环境,能够缓解由于工作给员工个人带来的压力,提升工作积极性,增强大专学生就业的稳定性。
4.2.3 校企合作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为在校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提供了平台,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及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企业可以定期派专人到高校进行宣讲,或派企业技术人员深入课堂讲解教学,甚至参与教学指导,加强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对大学生员工入职后的岗位素质及能力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让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一个预先规划,预先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为以后融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4.3 学生个人层面
针对学生个人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职业素质能力。职业素质能力作为影响学生个人初次就业的核心因素。大专毕业生想要巩固和提高自己在用人单位的地位,获得更高的薪资福利待遇,除提高专业技能外,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更是必不可少的。如编辑写作能力、演讲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接人待物,语言表达、社交商务礼仪等方面也要实施严格的培训,大专毕业生应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所具备工作的能力,对于自己在实际工作中不具备的能力,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提升职业素质能力,真正做到能力与工作岗位相匹配,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济陆,梁咏梅,汝勇.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闪离”现象研究[J].理论探索,2017(7).
[2]李晓辕.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后快速离职现象探析[J].高职辅导员学刊,2015(6).
[3]郝伟.高职生初次就业后频繁跳槽的原因[J].甘肃科技,2012(5).
[4]蒙维洋,李富荣,沈惠娟.高职生初次就业稳定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
[5]麦可斯研究院公布数据[EB/OL].http://www.myco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