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化自信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推进
2018-09-26马科伟
马科伟
摘要: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基于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应用不仅仅完善了相关理论体系,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和发展的研究能够系统地梳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明確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修改完善,在最大限度上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历程入手,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以此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发展实际的结合,推进和谐社会主义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文化视域 马克思主义 中国 早期传播 发展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222-02
摘要: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当今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有效性缺失的泥潭,导致我国人民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不少误解,特别是青年人甚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有强烈抵触心理,这归根到底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导致的。本文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用以增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性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222-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马克思相关理论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够极大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能够持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在促进社会主义完善的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当前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比较多,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和发展对社会主义的完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引导着我国不断向前发展,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完善。但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并不是那么顺利,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思想潮流的影响,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不能发挥起应有的作用。随着各种思潮的不断碰撞以及中国发展中各种理论实践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的重要性才逐渐体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在学术界研究中也没有明确的界定,有史料记载的最早是《万国公报》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
(一)留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世纪初期,清朝政府面临内有外患,为了维护统治,清朝政府开始实施新政,在推进新政的过程中重点实施的是留学政策,特别鼓励自费留学的情况。清政府专门派遣监督总管,对留学生进行管理,在为留学生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极大地推进了留学工作的开展。当时清政府积极推行新政,人们的留学热情高涨,近十年的时间,去日本留学的人数达到近千人。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不断认识和吸收西方的科技、思想和文化。选择去日本留学一方面是因为可以在那里学习到西方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另一方面是因为日本与中国的地理距离较近,到日本留学可以节省费用,此外,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传统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留学生可以很快地适应环境。
20世纪初期,日本资本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日本经济也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这也使得日本社会中劳动纠纷不断出现。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传播社会主义相关思想的团体,其中有社会民主、协会等。随着社会主义思潮的不断出现,很多中国留学生开始翻译马克思相关文献,并将其引入中国。但这种传播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也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内容,在翻译过程中甚至会出现一些错误,这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不仅是留日学生,还有留法的学生,也在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介绍到中国。随着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信仰上的分流,但同时也出现一批忠实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并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进行传播。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导人流亡到日本,在日本反思运动失败的原因,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在对理论进行学习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认识,一部分是维新派发展的结果。维新派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对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认识也比较深刻。资产阶级维新派失败之后,对民族未来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的传播对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一定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资产阶级维新派吸收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并对社会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判断,更好地引导了社会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当前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其自身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在政治发展中都比较重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维新派和革命派进行改革的方式有所不同,维新派一般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革命派则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由于本身在改革方面的不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满足改革的需求,并极大地推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三、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
(一)传播与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维度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选择与传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内容,传播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从西方国家引入到我国,刚开始只是少数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接着形成了相应的团体,并在国内快速地传播。选择和传播的前后来说,一般是选择在前,传播在后,通过对相关理论的选择,再应用合适的方式对理论进行传播。对于理论的选择一般是相对比较先进的思想,中国在发展中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也就面临着一定的选择和发展趋势。在中国社会发展中选择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进行相关指导是马克思主义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在中国发展中的应用在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研究。文化交流本身是相互的过程,在平等的文化交流前提下,文化交流更是有目的地开展并不断丰富。其次在民族发展方向上也不断进行选择。近代社会发展中受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各种文化在交流中得到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各种文化在交流互动中相互影响,只有强大的文化最终才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之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的发展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融合与转化
文化融合过程中要考虑到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國传统文化在结合本质上存在很多不同之处,通过相互学习、拓展,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满足社会发展中的需求。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与我国文化、革命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发展进程。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文化之间的交叠,文化之间的融合更多体现在精神本质层面,通过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相互渗透,从而形成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融入我国社会发展中要吸取其中的精华部分,以此将文化精华纳入自身发展的理论体系中。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的同时,还能够极大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对自身理论体系的开拓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认识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主义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文化自身的意义所在。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通过丰富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的体制、机制,提升文化综合实力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行重新定位。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不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为社会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进行研究,能够极大地促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发展中,增强社会发展的软实力。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选择与传播是紧密相关的。传播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从西方国家引入到我国,刚开始只是少数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接着形成了相应的团体,并在国内快速地传播。就选择和传播的先后来说,一般是选择在先,传播在后,通过对相关理论的选择,再应用合适的方式对理论进行传播。要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精华应用于我国社会发展中,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的同时,还能够极大地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中国化研究的新视域——评《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3):1-3.
[2]谭丽洁.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8(4):51-54.
[3]吴明刚.近代中国社会革命意识的生成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J].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2011:3-15.
[4]谢伟光,高杨.平等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6(2):92-93.
[5]董星辰.现代性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研究(1919—1949)[D].华南理工大学,2017.
[6]金英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改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6.
[7]王娟兰.现代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D].河南大学,2013.
[8]陈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研究(1976—1982)[D].华南理工大学,2011.
[9]李栗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对话平台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10]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
[11]彭朝花,赵江泽.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学习和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14):305.
责任编辑: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