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综述

2018-09-26张晓彤

现代交际 2018年11期
关键词:延安综述马克思主义

张晓彤

摘要: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对“延安知识分子”以及“延安文艺”予以关注,并且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笔者根据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对延安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延安 马克思主义 综述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216-02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历史性跨越,奠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基础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不仅如此,延安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时期。延安知识分子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延安时期,中国文艺运动开始同中国革命的实际,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生活真正地结合起来。在相对稳定的外部条件下,大批知识分子的到来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走向成熟,中国的文艺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一、国内研究综述

(一)关于延安知识分子群体概况的研究

近几年,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对系统、全面,出现了一些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改变了此前研究中分散、孤立、片面的缺陷,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学者们将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基本情况描绘了出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学者汪云生具体地分析了知识分子选择、走向延安的原因,首先,是受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入世”精神的影响;其次,也是面对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国情局面的一个必然归宿;再次,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对比让他们的心理有了极大的反差感,并产生对国共两种政治力量的判断;最后,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关于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则吸引了大批知识青年。学者耿化敏以“整风运动”为界限,将知识分子的形成划分为两个阶段:“自由”阶段,即1937年至1942年和“改造“阶段,即1942—1945年。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进行政治整合的过程。”[1]在这一整合的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在舆论上宣传马恩等经典作家有关于知识分子的论断,从而让这种整合呈现出了合法性。换句话说,知识分子群体来到延安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学者刘悦清阐述了延安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特质,“延安知识分子群体是经受革命战争洗礼的新型知识分子的集合体。”[2]与中国近代其他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相比,这一特殊的延安知识分子群体,有着属于他们的独特的特质,他们不光是在数量上庞大,在地域上集中,实现了工农结合、阶级转变,而且革命目标一致,信念坚定。学者王海军更是指出,“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过程中发挥着当时领袖人物群体所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3]学者张远新、吴素霞、张正光在其著作中,采用断代史写法,对延安知识分子群体进行了总体上、宏观上的论述,梳理了这一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基本概况、基本内涵、基本特征以及历史作用。

(二)关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

针对这一论题,学界的既往研究主要停留在两个层面上。

一部分学者以宏观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整体进程。学者朱立元在其著作中,便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历程按重大历史节点分为:启蒙期(1889—1919年)、奠基期(1919—1949年)、十七年时期(1949—1966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和新时期(1977—现在)五个阶段。而另一种分法是李衍柱在其著作中提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事实上与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是同步发展的。他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大体分为六个阶段:1989年至1919年为第一阶段,1919年至1927年为第二阶段,1927年至1937年为第三阶段,1937年至1949年为第四阶段,1949年至1978年为第五阶段,1978年至1989年为第六阶段。

另一部分学者,则是专门针对于延安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程进行研究考察。但学界在这一论题上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张正光在其论文中采用的“二分法”,延安时期及延安前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的译介阶段和专门围绕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确立探索方向及内容的阶段。另外一种则是“三分法”:萌芽阶段,1935年中共中央到达延安至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发展阶段,1940年至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文简称《讲话》);成熟阶段,1942年至194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

(三)关于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创新的研究

目前,学界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少,而且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学者们主要还是集中在对毛泽东《讲话》的研究上,忽视了除了毛泽东以外的其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工作者的贡献,现有的研究成果就显得过于片面。其次,学界还没有能够就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做一个整体的归类与梳理。在现存的一些研究成果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这一论题进行了论述。

学者王海军在其论文中指出,以周扬、胡风等人为代表的延安知识分子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章,他们“热衷于马克思文艺理论研究,推崇马克思“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理念,突出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向,弘扬文艺的宣传、教育和指导作用。在处理文艺与民众关系这一问题上,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抗日民族解放斗争服务的方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4]。学者张正光则在论文中提到,“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积极参与文艺‘民族形式的讨论,促进了文艺界认识的统一,扩大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影响。”[5]论述了周扬、萧军、艾青等知识分子紧紧围绕关于文艺的立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关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等问题,纷纷在延安的各种报刊上发表文章,从而向人民群众阐释和宣传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学者蒋明敏指出,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在毛泽东《讲话》精神的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分析中国文艺的实际问题,重点围绕关于文艺工作者的立场和态度、关于大众化过程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关于文艺作品的旨趣和内容与关于语言和文字问题这四个方面作了探讨和阐发。

以上几位学者都在他们的文章中谈到了关于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理论创新上的具体做法与贡献,但都没能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论述。学者宋建林认为,理论创新具体体现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坚持人民主体艺术观,明确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倡导文艺的中国气派,创造中华民族新文艺四个方面。而学者周献术在论文中站在毛泽东和延安知识分子群体这两个不同角度上,分别总结了两个不同的主体在这一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并且整理出了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创作理论、批判继承文化遗产和文学批评五个方面的理论创新。

(四)关于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探索的研究

学界在这一论题的研究上成果相对丰厚,许多学者都提到了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上的实践探索及贡献,也有一些学者对延安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方面的实践活动做以总结,形成了较为全面、成熟的研究成果。并且在这一论题上,学界观点相对一致,没有出现太大的分歧。

在学界形成了这样的观点:知识分子群体们创办期刊,在期刊上撰写文艺理论论著,并且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理论著作,阐释、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立专门的学术机构和创办文艺社团,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展开针对性的学习;开展“文艺下乡”运动,转变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方式,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作贴近人民群众的小说、音乐、戏剧、绘画等文艺作品。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几个层面。

第一层面,主要体现在对毛泽东《讲话》的翻译和借鉴上,1942年《讲话》发表后很快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日本、朝鲜、美国等国都将这篇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献翻译并出版。外国学者对中国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的研究上,主要停留在对《讲话》的研究上。

第二层面,停留在少数、具体的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上,主要集中在周扬、胡雪峰、丁玲等著名文艺家身上,但是很少涉及对延安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研究上。

第三层面,将关注点放到了延安知识分子群体上。主要集中在对延安文艺运动的研究,分析这个运动的开展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活动的实践行为及贡献,也很少涉及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关系这一论题。

三、成绩与不足

综上所述,延安知识分子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過去的研究偏重于领袖群体,尤其是领袖个体,如研究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对知识分子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和贡献上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中,也只是局限于知识分子个体,如周扬、艾思奇、冯雪峰等人,没有重视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近年来学界关于“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这一问题的探讨,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研究成绩主要表现在:第一,对延安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系统全面,基本将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概况勾勒了出来。第二,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整体历史进程,学者们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第三,学者们对于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探索的总结相对全面。

当然,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延安时期文艺理论发展进程上,缺少理论成果。第二,忽视了除了毛泽东以外的其他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贡献。第三,已有的少数研究也没能对知识分子群体的理论创新做一个整体的归类与梳理。

参考文献:

[1]耿化敏.试论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4):42.

[2]刘悦清.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J].浙江社会科学,1995(4):20.

[3][4]王海军.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探析[J].理论导刊,2010(12):16.

[5]张正光.论延安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6):155.

责任编辑:关磊

猜你喜欢

延安综述马克思主义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延安的故事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