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路径研究
2018-09-26张珣王浩宁
张珣 王浩宁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物质财富从极度匮乏变为丰富,文化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走向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借此契机,大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确保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较量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就此,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首先要提升文化自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注入公民的生活,从心底里接受它、保护它、弘扬它,外化为实际行动,内化为公民的精神追求;其次,通过拓展文化传播主体、丰富文化主体内容以及改革文化传播方式等途径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再次,健全文化产业机制,借助政府的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后,要创新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影响力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214-02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固然形成,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整个社会的风气,体现著整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优秀的文化是超越一切物质财富的精神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成为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历经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引领下,经过一代代的中华人民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体现着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卓越生命力。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逐步成为当今世界主流特征,各国经济的发展中,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在无形中较量,成为重要的引擎和支柱。不论古老的还是新兴的,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相互激荡中,有排斥也有吸纳,有渗透也有抵御。[1]
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满足,更多的人更注重精神层面的生活质量。不可否认,社会生活中优秀的文化和消极的文化同时存在,给人们带来精神愉悦的同时也受到了消极文化的干扰,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净化文化生态同样是党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强国战略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发展新理念和新思路,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开创了文化大繁荣的新局面。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指导之下,引导公众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了更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社会也掀起了文化产业创业就业的潮流。在此基础上,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在文化交流的大浪潮中大放异彩,能够抵御外来消极文化的干扰,也能以宽大的胸襟包容其他的优秀文化。然而,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由于各国意识形态不同,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难免产生冲突和摩擦,西方对中华文化的排斥与诋毁的情况时有发生,文化改造与同化的步伐也从未停歇。因此,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应对外来文化的挑战,势必要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力。
一、增强文化自信
丰富的文化积淀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早到两河流域文明,到春秋时期儒家、道家文明,到当前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留下了中华儿女深深的烙印,是中华儿女为之自豪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自信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民从心底里由衷地对文化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其产生了敬仰之情,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心底里接受它、保护它、弘扬它,外化为传承和发扬自身的优秀文化、不断创新并与时俱进的实际行动,内化为公民的精神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基础,在五千年中华文明中生根发芽,在中国革命的建设和实践中发展壮大,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世世代代、各届领导人的思想精华,从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思想起,到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到江泽民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到胡锦涛的和谐文化思想,习近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党和人民的实践探索中熠熠生辉,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总结中汲取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汲取世世代代的精华,展现出别具一格的道德水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优秀传统,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用自己的智慧与勤劳的双手,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成为中华民族坚实的民族脊梁,是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强大动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要扬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风帆,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迎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凝聚着中华民族新时代的精神面貌,能大力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是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力的前提基础。
二、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
要扩大本国文化影响力,首当其冲的应该是要打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过硬品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目前这种‘有世界级的产品,无世界级名牌的现状,理所当然没有国际竞争力,因为品牌意味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市场价值。要创造出被国内外观众所接受、所喜爱的中国知名文化产品,创造出世界品牌才是出路。”[2]目前,科技在各个行业的渗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加强科技在文化领域的渗透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捷径所在。无论是传媒娱乐、文教用品、出版印刷、影视动漫等等,技术的进步就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其次,要着眼国际形势,深刻分析国际文化发展潮流与方向的同时,紧抓文化发展的机制解读,适当调整国际文化交流规则与规律,适应国际文化发展新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文化发展模式,开展各个层次的文化发展模式研究,发展覆盖面更广、穿透力更强、影响力更广泛的大众文化。打造过硬品牌,服务更多人群和各行各业,迎合大多数人的文化品位。
三、健全文化产业机制
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总也不能避免意识形态的束缚以及经济利益的限制。文化发展是建立在健全的政治制度支持之下的,同样也不能缺少金融层面即资金的供给。更何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至上的,服务大众的文化。这就要求政府首先要能把文化产业的发展重视起来,鼓励市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文化产业的建立和发展,认识到文化的发展能从侧面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加大文化贸易中的各项优惠政策力度,加强宣传力度。其次,政府应督促立法机关,严格对文化产业领域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政府文化管理机制。文化的发展列入法律的范围之内,使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犯罪分子得到惩罚。把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列入执法范围之内,加强知识产权专利的保护力度。加大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他人的合法利益。再次,加强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和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完善有关财税政策。最后,善于将文化依附于教育之中,教育既能孕育文化不断创新,也是文化传播的有效渠道。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逐步展开的,比如国际间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等等,另外,一种新型的贸易类型即教育贸易在国际贸易间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教育成为各个国家宣扬自身文化的最有效的载体。中国在这一方面也为世界做了不小的贡献,比如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孔子院校,对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文化进行广泛宣传,将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内外,在中国政府的支持和中华儿女的努力之下,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友人的支持与青睐。在宣扬孔子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言文艺术传播出去,汉语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语言作为传播的基础,给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凝聚了更多的力量。在国际这个大舞台上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能增强本国文化活力,也将使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四、创新文化走出去战略
为了在世界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绽放光彩、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发展规律,党中央站在全局和世界高度,提出了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中华文化只有走出国门,才能更好地应对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较量,进一步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中华文化只有走出国门,才能汲取精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中华文化只有走出国门,才能赢得国际话语权,促进文化的多样性,才会变得更加生动鲜活有力量;中华文化只有走出国门,才能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和人类文明进步。
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要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础之上,认真分析国情世情,振兴本民族文化,兼顾世界文化交流。一方面,全面分析把握走出去的内容是前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纵古亘今,包罗万象。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当代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的基因,积淀了中国远古时代以及近代的文化因素,展现着不同时代的中国的精神风貌,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中国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独具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文化为人民创幸福,谋欢乐。另一方面,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和渠道。文化一旦走出国门,将面临着同化与被同化的双重命运。然而,文化交流与渗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商业性的渗透,国人在其他国家从事商业性的买卖,或者外国文化产品进入中国。也包括非营利性的交流与渗透,比如多边国家开展文化交流会议。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文化、体育类的国际组织,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和经济利益的禁锢,比如旅游产业、娱乐文化产业、国际教育等等方式,都是扩大文化走出去渠道的有效途径。
当前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之时,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保证。提升文化影响力是一项长期而综合性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全国上下十几亿中华儿女投身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奋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发掘更高层次的文化,促进中华文化迈向更大更高的市场,在政府更加完善的文化产業机制体制内,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文化化作我们前进路上的强大武装力量,文化让我们更加自信,让中国更加强大。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是海内外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职责。
参考文献:
[1]张晶.文化软实力彰显的特性与我国的提升策略[J].学术交流,2009(6).
[2]齐勇锋,蒋多.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和模式探讨[J].东岳论丛,2010(10).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