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创新平台的建设

2018-09-26张丽艳詹跃明郭松梅景琴琴斯芸芸叶雯静

价值工程 2018年25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

张丽艳 詹跃明 郭松梅 景琴琴 斯芸芸 叶雯静

摘要:本文通过基于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创新平台建设的背景分析、建设内容、平台使用取得成效三个方面,阐述了该平台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所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平台建设方面的创新和改革及取得的成效。该实训平台的建设首先有基于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创新平台建设工作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修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创建因仑“3+1”工程创新实践中心,学生在工程师的带领下,完成电子产品的设计,并在电子产品生产实训基地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完成电子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测试。最终实现产品的批量生产,销往市场。该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并实现了学徒学习与职业生涯的高度融合。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analysis, construction content and effect of the platfor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Craftsman's Spirit" platform i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skill and innovation talents, innovation and refor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platform and its achievem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platform first had a work group based on the "Craftsman's Spirit" innovation platform under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and formulated a detailed work plan. On the basis of industry and company research, we will revis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based on modern apprenticeships. By creating the Inlun "3+1" engineering innovation practice center,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engineers, the students completed the design of electronic products and completed the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testing of electronic produc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mpany's masters at the electronic product production and training base. The mass production of the products is finally achieved and sold to the market. This process cultivates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ie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achieved a high degree of fusion between apprenticeship and career.

關键词:基于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创新平台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Craftsman's Spirit;innovation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25-0167-03

1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创新平台的建设背景分析

2014年9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中指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目前正处于内涵提升式发展阶段。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要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代学徒制是目前高职教育应用最多的典型人才培养模式。

工匠精神自古有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现代学徒制的精髓,其核心是要有:①要有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②尽善尽美的客户意识;③精益求精的过程制造;④持续不断的创新精神。由此可见基于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创新平台的建设是“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发挥二者的制度与文化的协同效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创新平台的建设内容

2.1 设立基于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创新平台建设工作小组,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

在原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联合职教专家、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组成工作小组,主要负责电子工艺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学生评价等。同时,该小组负责选派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师傅,1个师傅带5个学生。编制《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培养协议》,与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协议》。由此实现学校和企业的4个无缝对接。①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对接;②学校专业与企业产业对接;③学校实训基地与企业车间对接;④学生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对接。

2.2 制定电子工艺与管理专业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体现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引导。即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对专业设置的行业背景,专业岗位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对重庆地区电子产品制造业发展趋势及跨国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在对几十家中外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及行业、企業专家论证,确定电子工艺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够胜任企业电子产品生产、设备维护、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一线工作岗位,具有电子产品装配、电子产品生产管理、电子工艺工程管理和设计、PCB设计制作及研发,微控制器应用等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确定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进而制定电子工艺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经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不断反馈修订后确认实施。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重点强调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实践技能和专业素养进行构建。2017级电子工艺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为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衔接,以满足学生提高处理和解决各种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需要。实践课时已占总学时的50%以上。同时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践课程实施中,充分利用了企业的人才和设备资源,将一些实践性、专业性强的课程放在企业来实施。

2.3 创建因仑“3+1”工程创新实践中心

因仑“3+1”工程创新实践中心是由学院和上海因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创办,充分利用因仑公司专注于物联网、智能机器人、嵌入式、电子创新产品开发等技术资源,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平台。该平台在全院范围内选拔人才,成立因仑班,进入因仑班的学员是通过了“因仑‘3+1工程创新实践中心”的笔试和面试,自愿参加“因仑班”的各项活动,遵守“因仑‘3+1工程创新实践中心”的各项规定,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具有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同学。因仑班学员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自主组织课外学习,继而实现“传、帮、带”循环学习模式。面向产品、过程、系统生命周期的工程教育,与国内外一流高等院校办学理念接轨,从单纯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与创业的能力转变,与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接轨,提倡参与式教学、体验式、自主式学习,将因仑电子创新实训中心转变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结合,搭建一个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和展现才华的空间。

2.4 创建电子产品生产实训基地

为适应基于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职业能力培养、项目课程实施为依据,在原有的校内实训条件的基础上,扩建和完善电子技术实训室和电子产品生产(实训)车间,配套完成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2.4.1 生产(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对校内实训基地的体制、运行与管理机制进行专题研究,探索了一条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的运行、管理机制。编制实训室各项规章制度,与企业管理者、工程人员以及开发研究人员合作编写实训指导书。完善企业和实习基地互利双赢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学生实训、毕业实习、就业及校企合作技术开发、教师下厂锻炼等功能的实现。

成立了由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组,开展实训基地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生产性实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去企业(工厂)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的探索与实践,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模式研究。

健全了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健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编写实训指导手册,制定实训考核办法及成绩评定标准;校企合作编制电子产品的生产操作规程。

完善了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建立校企双重管理制度。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考核学生,学院委派专职教师管理学生,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业务学习等方面实行初步合理考核。初步探索创建“校企同管,全程监控”的工学结合企业实践管理模式,保证企业实践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并保证实习的质量与效果。

2.4.2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根据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基于基于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生产型实训、就业、发展”为内涵的工学结合育人思想,实施“理论铺路、工学交替、实训为基、能力递进”的教学模式,在实训、生产实践中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同时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在因仑“3+1”工程创新实践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专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办法。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安排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授课,保证教学质量;对校内阶段性实训、生产性实习,安排专门的实训指导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完成实训项目;“生产(实训)工厂”按照企业生产形式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借鉴企业管理规范进行组织和管理;形成校企共同管理、评价机制。

2.4.3 学生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完成中小批量电子产品设计、生产和加工

依托生产(实训)基地完成主要产品小批量加工生产,可以根据客户提供的技术要求,设计电路板图、确定工艺参数和器件清单。在通过SMT和波峰焊接生产流程,对生产的半成品进行测试,为客户提供一整套的加工生产工艺服务。帮助客户最快速、高效的完成产品从研发走向量产。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全面认识和零距离上岗。形成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企业生产过程、工作流程供教学使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3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创新平台取得成效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创新平台使用以来,不仅是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也是将学生协作、创新、任劳、进取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贯穿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实现了学徒学习与职业生涯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Z].教职成[2014]9号.

[2]陈若蕾.具有广东特色的“234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广东科贸职业技术学院秘书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4(11):59-62.

[3]赵鹏飞,陈秀.“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8-44.

[4]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5):53-56.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
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品牌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