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太湖地区茶旅一体化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2018-09-26程善兰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文化旅游茶文化

内容摘要:近年来,茶旅生态游备受旅游市场追捧,成为旅游者回归自然、寄情乡愁的一种新型休闲形式。本文基于环太湖地区茶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及旅游类型入手,运用SWOT分析茶旅一体化发展环境现状,从产业纵向一体化、文化横向一体化、品牌综合一体化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推动茶旅深入一体化发展,实现环太湖区域旅游创新发展。

关键词:茶旅一体化 茶文化 文化旅游 环太湖地区

环太湖地区拥有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绿茶产区,而且也是重要的旅游区,更是茶旅一体化发展重点区域。从“茶区面积+茶叶产量+经济实力+旅游发展”四位一体的分析视角,我国茶旅一体化发展空间局势可划分为“优化、重点、一般和补充”4种区域类型,而环太湖地区凭借先天优势,既处于江南茶区又是旅游发达区,因此理所当然成为茶旅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区域。

环太湖地区茶旅一体化概述

(一)环太湖地区茶文化旅游类型

环太湖地区茶文化旅游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已然初见成效。以资源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下,环太湖地区呈现出多样化茶旅产品,不断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茶文化生态游:即依托茶园和茶场等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适度开发茶旅融合的生态休闲旅游,如观光生态游、茶文化遗址观光、特色茶馆体验、名泉体验游等。

茶文化节庆旅游:即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开发茶民俗、茶节事旅游活动,如苏州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长兴中国陆羽茶文化旅游节、溧阳茶叶节暨天目湖旅游节等,精心打造茶文化旅游节品牌,双向促进,带动地方经济创新发展。

茶文化禅修旅游:即结合区域宗教文化开发茶禅一味的修行旅游,如无锡灵山禅修、金坛茅山道教修行游等,弘扬正道,不断提升社会正能量。

茶文化工业旅游:即挖掘茶业加工开发茶工业旅游,如开发以采茶、制茶、茶道为系列的茶文化深度体验游,打造“工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创新茶特色的工业旅游产品,延伸茶文化经济产业链。

茶文化研学旅游:即利用茶文化内涵开发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研学旅游产品,如苏州江南茶文化博物馆、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湖州陆羽茶文化博物馆等,意在寓教于乐中推进茶文化的有序传承与传播。

然而,现有茶文化旅游遭遇发展瓶颈,如何进一步提炼创新、开发出契合度高、更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以提高现有茶文化旅游发展水平,已然成为攻坚目标。

(二)环太湖地区茶文化旅游特征

茶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内涵丰富。据调查,环太湖五市茶文化旅游资源共计155项,其中人文资源涉及20个基本类型,单体数量为123项,占比全部茶文化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79%,而自然资源涉及3个基本类型,单体数量为32项,占比全部茶文化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21%。区内的贡茶、名泉、历史遗迹、特色建筑与茶馆等多样茶文化旅游资源呈现自然与人文皆俱、物质与精神兼有、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特性,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生态科研研究价值,具备深度开发茶文化旅游的先天条件。

开发程度良莠不齐,深具挖掘潜力。茶文化旅游资源虽丰富多样,但其开发与利用程度参差不齐,旅游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具备广阔发展前景。近年来,环太湖地区依托先天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游、特色游等项目,兴办茶文化节庆活动,将宗教茶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开办茶文化主题民宿、开发茶文化创意旅游商品等。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旅游资源开发粗放,缺乏广度和深度挖掘,缺乏区域协同发展等现象。如环太湖地区现存的著名茶事井泉,其茶文化价值以及实用价值的保护与开发滞后,据数据统计分析,仅有卓锡泉(宜兴)、虎丘泉(苏州)、惠山泉(无锡)等名泉达到Ⅱ类地下水标准,其资源保护与开发呈刻不容缓之势。基于体验经济背景下,茶文化旅游资源更需科学设计、有序保护、合理利用,将茶旅资源更有效转化为旅游产品,具有后续开发潜力。

茶旅融合度不高。基于地缘和文化接近的原因,环太湖地区共享太湖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制约,环太湖地区的茶旅发展未能有效整合,尚未形成合力。由于区域茶旅意识的缺位,旅游线路及项目产品开发与利用仅作为短暂性休闲、路过型旅游开发,不能有效诱发旅游者的消费欲望。同时,茶旅景点或项目品牌不突出,缺少感召力,环太湖地区茶旅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加强环太湖地区茶旅融合体验式服务体系构建,是形成品牌、体现优质服务理念的具体展现,更是促进茶旅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环太湖地区茶旅一体化发展环境分析

(一)优势

交通便捷: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腹地,坐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公、铁、水、航多维一体联动的区内区际网络体系:沪宁、沪杭、杭宁、申苏浙皖、申嘉湖、杭浦等高速公路网交织密集,连接长三角经济带,覆盖整个环太湖地区;沪宁、宁杭、宣杭、京沪、沪杭、新长铁路等多条铁路网为环太湖地区增添快捷的区际通道;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内河航道为辅交错融贯的庞大水路网,进一步扩大环太湖地区的运输能力;以萧山、光福、硕放、禄口、虹桥、浦东等机场构成的航空网,极大提高国内外游客的可进入度。环太湖地区形成星罗密布的便利交通网,彰显出强大运能。同时,该区域对外拥有多渠道国际客源市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显现。

业态丰富:旅游业態水平较高,处于领先地位。区内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首位度大、物产富庶、客源丰富,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区内旅游产业体系业已形成,是我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完全具备茶旅一体化深度发展的相应基础条件。

居民收入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显性提高与旅游业的大发展相辅相成。自古以来,环太湖地区经济基础较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遥遥领先,各城市已基本形成特色鲜明、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产业链。同时,环太湖地区人们生活水平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多项指标也处于领先位置。据数据统计,2017年,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50350元、46453元、41879元,远高于全省水平(2017年江苏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024.09元)。湖州、嘉兴两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40702元、43507元,成功迈入“4万元俱乐部”行列。

(二)劣势

资源开发不足:目前已开发的茶文化旅游线路及特色活动,虽聚集了人气,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未能实现旅游价值链最大化。现有的茶旅产品与项目,如“碧螺春茶文化旅游”、“阳羡采茶制陶体验游”等仍以观光产品为主,伴随着游客选择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宽,茶旅产品应向度假休闲纵深开发转移。同时,环太湖地区未能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对区域相关产业的带动力较弱。

复合人才不足:茶文化旅游侧重文化精神层面的交互性体验,因而对茶文化旅游过程中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要求亟待提高。现有茶旅游产品多停留于传统服务项目上,基本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浅层次物态需求,而 “商、养、学、闲、情、奇”等高层次心态需求难以实现。

(三)机会

旅游圈区域一体化趋势:基于国家发展战略指引下,环太湖地区凭借明显的自然优势、雄厚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发展环境等因素,各市区域间合作得到有序推进,是国内首个“无障碍旅游区”,成为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最早的地区,区域一体化合作成效显著。区域内积极推出便利化措施,对区域内的旅游交通、服务、投诉等实现无障碍对接,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市场、服务基础设施、品牌、信息等实现无障碍共享,谋求区域大联合,构筑环太湖大文化,避免无谓竞争,从而达到预期多赢的良性效益。

(四)威胁

市场竞争加剧: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环太湖地区凭借各自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各类特色旅游产品层出不穷,如苏州房车露营游、无锡影视文化游、常州主题乐园游、湖州湖光山水游、嘉兴运河文化游等,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提供更大空间。同时,由于客源市场相近,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同,区域内面临更大竞争压力。茶文化旅游作为新兴旅游项目,虽取得长足进展,但想要在日趋成熟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任重而道远。

保护与开发矛盾:日益繁盛的旅游市场对区域原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冲击。茶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原始性、唯一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征,当下遭遇开发和保护不当的困惑,成为制约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伴随着游客数量的持续增长,游客的个体行为不同程度地改变着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影响原有茶文化资源的和谐之美,无论是物质或非物质的茶文化遗产,其质量和原真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改变。汲取杭州梅家坞“公地悲剧”的前车之鉴,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妥善处理新常态下旅游供需矛盾,更好实现茶文化旅游精准定位,促进茶旅一体化的双赢。

环太湖地区茶旅一体化发展策略

茶旅一体化发展是丰富旅游新业态、助推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茶产业中蕴含茶景观、茶加工、茶产品及茶文化,既是天然的旅游要素,又是旅游创新发展的优质领域,围绕茶主题、依托茶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游客体验为核心内容,将茶产业各环节与旅游产业相互耦合纵向贯通,增加经济获利性,实现共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形成“茶业延伸旅游体验中增值,旅游依托茶产业添彩”茶旅经济链。

第一,顶层设计,形成合力,推进茶旅产业纵向一体化。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合理整合行政资源,科学布局重点项目,深入研究发展思路,妥善制定总体规划,共同谋划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对接融合。建立相关联系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在谋划、对接、实施重大项目方面,服从茶旅一体化发展原则,规避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低效利用等弊端。同时,积极引导相关金融部门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力度,建立茶旅一体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优质资源保护、产业品牌培育等项目。

规划先行,重点打造。地方政府在茶旅一体化发展中,应做好科学引导和组织。以茶基地为载体,通过茶产业、旅游业和相关配套服务业发展,促进茶旅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发展有序,全面构建茶旅一体发展格局。出台保护与扶持政策,协调好各部门、各产业之间的关系,以“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三高标准,科学编制相关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两个产业发展总体协调、衔接紧密、互相支撑。

第二,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打造茶旅文化横向一体化。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打好现代农业园区牌。着力完善茶基地旅游休闲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发展空间与服务能力。由于茶产区、茶景点多远离城市,处于乡村田野间,其条件与环境相对原生态,导致在食宿接待、娱乐休闲项目以及环境卫生保洁能力等方面存在发展滞后现象,配套旅游服务设施与旅游者多样化需求的供需矛盾越演愈烈,导致游客满意度偏低,茶旅一体化发展受到制约。应着力打造生态茶旅一体产业园,完善体验式服务体系,开辟种植技术体验区、产品加工体验区、茶艺操作体验区、民俗茶饮体验区,积极拓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新业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

凸显地方茶文化特征,加强茶文化与旅游文化横向一体化,增强文化认同感。环太湖地区是我国著名绿茶产区,名茶荟萃,如碧螺春、顾渚紫笋、阳羡茶等为历史贡茶。因“得茶独多”的缘故,结合江南特有的文化气息,形成独具特色的江南茶事茶礼。以茶为礼,茶礼蔚然成俗,流传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饮茶既是感性的物质享受,更是理性的精神修养,清山、名泉、香茗、美器、茶礼及茶民俗构成江南内涵深厚的茶文化。推进茶旅一体化建设,不仅要在形式上做好茶资源与旅游相结合,更要在内涵上做好文化层面的融合与协调。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潜移默化融入旅游文化建设中,营造独特的茶旅文化氛围。

第三,创新思维,培育精品,树立茶旅品牌综合一体化。创新思维,创新茶旅产品,有效推进茶旅一体化发展。茶旅产品的主体还在于农业经营主体,从源头抓起,培育精品,突出茶旅产品的原产地性。当前,环太湖地区茶叶以绿茶为主体,销售季节性分明,遭受消费市场多元化的冲击,绿茶的市场占有率止步不前。以碧螺春为例,因其缺乏强势运作的领军人物,在看似繁荣的茶叶市场中,绿茶品牌的忧患凸显,出现世人谈及绿茶“只识西湖龙井,鲜闻洞庭碧螺”的尴尬局面。近年来,茶叶市场推出“小罐茶”概念,更是受到市场热捧,成为业内品牌创新的经典案例。小罐茶主打标杆,邀请国内八位业内权威的制茶大师,以产区资源、生产工艺等为保障,监制并生产推出八种名茶,覆盖六大茶类。其中,绿茶选取的是西湖龙井(杭州),花茶选取的是茉莉花茶(福州)。环太湖地区,无论是在茶叶资源还是在制茶技艺上,都有着极富深厚的底蕴,然“小富即安”的思维束缚着品牌创新与技艺传承,导致区域内茶品牌影响力缺失,反而成为市场的“小众”茶品。因此,应增强原厂地及商标保护意识,培育精品,借助各类媒介加大宣传,不断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挖掘其潜在附加值,努力实现产品优质化、品牌化发展。

结论

随着茶旅融合理念的不断成熟,环太湖地区茶旅一体化发展必须打破固守模式,走品牌化、差异化、特色化的創新之路;应当注重资源间层次与要素的融合,实现旅游要素一体化经营和旅游价值链重构;巧借倍增效应,通过区域优势互补与整合作用,达成区域协同发展。茶旅一体化发展具有规模效益、集聚效益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形象塑造的综合效益,不仅是农业、旅游业以及相关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一体化,也是茶文化和旅游文化的一体化,更是茶形象与旅游品牌建设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张义丰等.新时期中国茶旅一体化发展及前景分析[J].资源科学,2010(3)

2.冯卫英.茶文化旅游资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3.陈丽军.新常态下现代旅游产业竞争优势与区域旅游品牌形象塑造[J].商业经济研究,2016(24)

4.陈伟珍.体验经济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5.张晓琳,周跃斌.茶旅一体化发展对策探讨[J].茶叶通讯,2017(9)

6.程善兰.基于RMP分析的苏南地区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福建茶叶,2017(7)

猜你喜欢

文化旅游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20世纪上半叶现代都市茶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