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创业型街道社区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2018-09-26陈佳杰

价值工程 2018年25期
关键词:创业苏州市街道

陈佳杰

摘要:本文试从建设创业型街道社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以苏州市为例,结合全国各地的经验,主要从政策层面、思维层面、创业者自身层面具体分析苏州市建设创业型街道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给出相应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start from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building an entrepreneurial street community. Taking Suzhou as an example and combining experiences from all parts of the country, it main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ial streets in Suzhou City from the level of policy , the level of thinking, and the level of entrepreneurs themselves, and giv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创业;创新;街道;苏州市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street;Suzhou City

中图分类号:F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25-0024-03

0 引言

創新是民族之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决定性要素。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创新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定调”,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到创新就离不开创业,街道和社区作为建设创业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空间载体,承担着城市创业建设的重任。以苏州市开展首批省级创业型街道社区工作为契机,将创业先进城市工作成果向基层和园区延伸拓展,是顺应创业者期盼、厚植双创文化、优化创业生态的重要举措。因此,研究建设创业型街道社区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有着重大意义。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和不足

1.1 背景

创新创业能力在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中显得日益重要,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国家高度重视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形成全民创新的社会合力,创业创新建设凝聚政府力量。在建设创业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城市和街道承担着居民创业的重任。苏州是全国最早探索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城市之一,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就国家和政府层面而言,为处于经济转型重要时期的我国政府职能部门进一步更好地做出关于建设创业型街道的判断和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也为我国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言献策。此外,苏州市的经验也可以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其在建设创业型街道时出现的共性问题和对策亦值得全国在建设创新创业型街道时学习。就社会层面而言,研究也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增添力量。就个人层面而言,研究对开发街道人力资源,满足居民创业需求,提升居民创业素质,提升居民就业率具有意义。

1.2.2 理论意义

首先,研究对管理学学科的发展,尤其是创业理论研究有一定的价值。此外,研究对梳理全国案例,立足于街道研究创业问题,填补了创业研究不下街道、不够全局性的空白。

1.3 不足

仅采用文献研究法这一种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单一。部分文献是二手文献,缺乏第一手文献支持及真实数据支持。未采用实证分析的形式,得出的结论不够有说服力。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方面不够全面和深刻。

2 苏州市建设创业型街道的意义

2.1 建设创业型街道社区,体现国家对创新创业的重视,为全面深化改革增添力量。

街道社区是最贴近居民生活生产的空间载体。将创业创新的东风深入基层,不仅使人民能更真切地意识到国家和政府对全社会创业创新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使得人民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人民切身利益的高度关注,增强人民对国家和政府的感激之心。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矛盾频发难度加大,亟需加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在经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创新创业经济的建设将对我国的经济甚至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2.2 建设创业型街道社区,有利于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创业种子在社区生根发芽之后,涌现出大批创业型企业,通过创业促进就业,为街道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既为街道其他居民解决就业问题,提供生活保障,同时也开发了街道的空闲人力资源,使得街道闲置的人员得到安置,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无业人群找到工作后有了精神寄托,有事可为,从某种程度上也就减少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2.3 建设创业型街道社区,有利于点燃居民创业热情提高居民创业成功率。

在国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各街道社区把创建工作纳入街道社区总体规划并实行目标管理,为居民进行创业提供便利。使人民深切感受到政府进行创业创新建设的决心,也为居民进行创业增强了信心。街道社区通过“一站式”服务,提高居民素质,使居民创业成功率进一步提升,为整个街道创造利润,带来繁荣。

3 苏州市创业型街道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政策层面

政策制定层面,没有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以创业教育政策为例,制定政策时较多注重高校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忽视了社区居民强烈的创业需求。且制定过程中多注重专家、学者的意见,对企业家的意见征集不够。出台的政策数量繁多,但缺乏系统性的统筹和逻辑上的关联。政府虽然在意见中给出了需要进行落实的各个部门,但并未就这些部门的具体职责进行具体分工,各部门对政策的理解不尽相同,协调起来困难重重,对政策执行的可操作性考虑不够。缺少针对街道社区的专门性政策。

政策的执行层面,宣传不够到位,创业大环境对政策执行的配合度不高。对于社会大众而言,新闻媒体对创业的宣传力度不够,也由于传统“学而优则仕”等观点的影响,全社会尚未形成鼓励创业的氛围,创业不是人们择业时的优先选择。政府实用高效的创业政策并没有能够准确传达给创业者和社会大众。市场对于初创企业准入门槛高、市场环境不佳也给居民创业带来了挑战。由于职能分工的不完美、管理范圍划分的不明确,职能相似的不同政府部门易遇事推诿。当需要配合时,出于对居民创业的不同理解,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的频率不同步,效率也受到影响。对居民创业不够重视的部门的执行力不够也会对政策效果产生影响。

部门政府职能部门不愿通过执行政策来帮助居民分担创业的风险,。而银行等营利性金融机构更不会因为政策的推行就放宽对创业者的要求,降低自己的门槛,缩减正常操作程序。他们在进行各项金融援助时,都会想办法让自己面临的风险最小。

部分街道未形成健全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且创业服务队伍不够稳定,部分创业服务人才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未达到居民的需求。苏州的农村地区问题尤为凸显。主要表现在硬环境上:农村地区社会秩序和治安秩序有待加强,给创业者带来顾虑和安全隐患。农村街道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满足不了创业企业的发展要求。政府衔接资源能力不够强,优势创业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

政策的监督和反馈层面,在很多方面缺乏应有的反馈机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隐瞒问题情况,政策制定者无法发现政策存在的问题,很难及时开展修改,反馈机制不到位。此外,对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操作的问题,未形成有效的惩罚措施,惩罚力度偏小。

3.2 创业者自身层面

居民创业层次不够,规模较小,创业者层次偏低,创业素质不高,未形成“先创带后创,共奔创业路”的良性循环。在北京中关村,连续创业、反哺式创业为中关村新创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一些已经成功走出社区的创业者们,借由创业者社交圈子重新燃起创业激情,变为连续创业者,或反哺投资中关村内的其他创业项目,满足率更多初创企业对资金的迫切需求。苏州市尚未存在闭合良性回路。原因是苏州创业启动较中关村慢,创业基础薄弱。对反哺式创业、连续型创业的鼓励力度不够大。

4 对策建议

4.1 政策层面

在政策制定层面,应完善各项政策,增强可操作性;逐步放宽政策限制,降低政策门槛;强化建设创业型街道建设政策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政策的执行层面,加强外部环境建设,完善政策体系内部的组织协调。尤其是政府要简政放权。借鉴经验,逐渐放权,简化创业程序,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以挖掘社区资源,为居民创业提供便利。

此外,还应加强创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拓基层干部视野。就公共服务层面而言,不仅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环境”,也应重视社区管理,着力改善“软环境”,开启社会管理新途径,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形成以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优势互补的“三社联动”工作机制。依托互联网技术,努力建设街道自己的创业网上管理平台。努力培育应用互联网技术等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企业。

4.2 创业者个人层面

4.2.1 搭建项目对接平台,促进高端人才汇集

政府应开发提供更多的创业项目以满足创业者需求,同时把关创业项目,搭建项目对接平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发引进高端人才,加大创立科技创业园区力度。一方面,引进高新科技产业能帮助解决企业创业规模小层次低的难题,另一方面,进行高新技术创业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4.2.2 完善创业培训教育,挖掘社区科技人才资源

引进由和高校、科研机构人员组成的师资培训队伍,对创业者开展创业培训教育,以提高其知识和能力水平。重视将科技、教育和人才的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优势,不断提高创建的工作水平。努力去挖掘社区人才资源,将社区内的优秀人才重点进行培养,通过优秀人才带动知识素质落后的创业者。

4.2.3 形成企业联盟,在苏州推广反哺式、连续式创业的经验

号召一些大型企业设立投资资金,搭建投资平台,为小微企业创业提供便利。并形成产业联盟,交流创业经验,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形成反哺式、连续型创业的良好闭合回路。

参考文献:

[1]蔡晓珊,张耀辉.创业理论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产经评论,2011(05):55-66.

[2]张立伟.关于创业促进就业的思考[J].中国就业,2008(06):43-45,37.

[3]刘会武,赵玥. 国内典型创业社区案例分析[J].中国高新区,2016(19):79-82.

[4]胡兰.科技园区如何推动创业社区的建设和创业生态的形成[J].中国高新区,2014(10):25-31.

[5]朱圣杰.莱芜市基层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4,20(11):1-2.

[6]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课题组.莲花街道就业创业服务超市运营方式及特点——摘自《深圳市福田区莲花街道就业创业服务超市研究》[J].中国就业,2016(11):10-12.

[7]全力优化创业环境 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打造“创新创业型街道”[J].新经济,2015(16):1-2.

[8]郑玉清.社区教育服务大众创新创业的路径分析[J].当代继续教育,2017(02):70-74.

[9]杨军,张龙耀,姜岩.社区金融资源、家庭融资与农户创业——基于CHARLS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3(11):71-79.

[10]胡敏.社区开展全民创业教育的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6(12):49-50.

[11] 打造具有新安特质的生态型、创新型、宜居型幸福街道 无锡新区新安街道[J].江南论坛,2014(06):40-41.

[12]王文艳.长桥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型街道[J].苏南科技开发,2006(09):42-43.

[13]王琦,陈金英.重庆市农民工回乡创业政策支持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05):3123-3125,3128.

猜你喜欢

创业苏州市街道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苏州市坚持“三聚焦” 为民服务办实事
热闹的街道
热闹的街道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街道等
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