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贸易伙伴国创新能力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研究

2018-09-26沈洪科王堰琦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引力模型服务贸易创新能力

沈洪科 王堰琦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2002-2013年40个中国主要服务贸易伙伴的面板数据,采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贸易伙伴国创新能力对中国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并进一步将服务贸易划分为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对其影响效应进行细致探讨。结果显示:贸易伙伴国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水平,并且其对服务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进口;同时,贸易伙伴国创新能力对不同要素密集型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差异性。

关键词:服务贸易 创新能力 引力模型

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重要发展趋势,全球贸易结构不断趋于“软化”,服务贸易正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发展,国际贸易地位也不断攀升,服务业进出口实现了较快增长。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6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量达到6575亿美元,排名稳居世界第二。然而我国服务贸易也出现了国际竞争力相对不足、贸易效率不高、长期处于逆差且有不断扩大趋势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促进双边服务贸易发展,提升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扭转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2015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指导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有序推进服务业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并将“创新发展”作为加快推进服务贸易的基本原则之一。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同意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进一步要求发挥地方在发展服务贸易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以创新为切入点,明确推动服务贸易进出口发展的关键因素,找出当前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对实现我国服务贸易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文献综述

整理相关研究发现,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口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袁永娜,2007)、货物贸易的开放时间与开放程度(陈宪和殷风,2008)、服务贸易发展程度(丁平,2007)、人力资本(贺卫等,2005)、区域贸易安排(周念利,2012)以及本地市场效应(阚大学和吕连菊,2014)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贸易。另一方面,关于创新能力对双边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对创新能力的测评和方法的提升上,进一步基于要素密集度对服务贸易进行细分,从而细致探讨各因素具体影响效应的研究几乎空白。因此,本文采用扩展的引力模型来实证分析创新能力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同时根据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贸易伙伴国创新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对我国创新能力的相对高低,因此本文选用贸易伙伴国创新能力作为关键解释变量,并将服务贸易进一步细分为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以细致考察一国创新能力对我国各类服务贸易影响效应的差异性和主要影响途径,并为推动我国服务贸易进一步发展,减少服务贸易逆差提出可行建议。

计量模型与变量说明

(一)模型与方法

(二)数据选取与来源说明

服务贸易进出口:包括双边服务贸易进口额(Import)和出口额(Export),用于衡量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此外,本文依据戴翔(2015)的划分标准,将服务贸易按照要素密集度将其进一步细分,从而对本文的研究主题进行细致考察。该数据来源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其中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包括:建筑业、维护与修理、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以及居民服务,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金融中介与商业服务、公共管理以及教育、医疗与其他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包括:电力、燃氣、水、运输业、邮电通信业。

经济规模(GDP):本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衡量。该数据来源于WDI世界发展指数数据库(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预期其对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影响均为正。

地理距离(Dis):本文采用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衡量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该数据来源于CEPII数据库,预期其对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影响为负。

创新能力(Patent):本文借鉴刘思明等(2015)采用一国专利申请数量来表示,该数据来源于WIPO统计数据库,预期其对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影响为正。

共同边界(Border):判断该国与中国是否存在共同边界为地理相邻国家。如果存在共同边界,则为1;不存在共同边界,则取0。

共同语言(Lan):用来衡量两国之间是否使用共同的官方语言,是则记为1,不是记为0。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本文研究区间为2002-2013年40个国家及地区的平衡面板数据。涉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均为中国重要的服务贸易伙伴国家,样本选取具有较好代表性。

结果分析

(一)对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影响分析

根据式(2)给出的模型,利用统计软件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得到的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论是总体还是细分层面,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回归模型的F统计值均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总体和细分层面的回归模型在整体上均具有较好显著性。模型(1)-模型(5)的拟合优度均达到0.73以上,说明该回归模型对具有较强解释力。

首先,总体层面由模型(2)可知,贸易伙伴国创新能力对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在1%水平下显著,这说明贸易伙伴国创新能力越强,我国从该国进口服务越多,与本文预期相符。

其次,贸易双方经济规模对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其中贸易伙伴国经济规模的影响系数为0.872,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贸易伙伴国经济规模越大,中国越有可能从该国进口更多服务。这是由于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其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相对于其他国家服务业具有较高比较优势,越倾向于向国外出口。中国经济规模越大,对国际服务的需求也越多。

再次,地理距离对我国双边服务贸易进口具有显著负向作用。两国之间存在共同语言对服务贸易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具有相同官方语言的国家往往文化相同,两国文化距离较短。同时,地理距离越短的国家,其文化交融也更为频繁,更有利于两国间服务贸易。

最后,对不同要素密集度的服务贸易进行分析,由模型(3)-(5)可知,贸易伙伴国创新能力对我国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以及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均在1%水平下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后两项的影响高于第一项,这说明贸易伙伴国创新能力越高,我国越有可能从该国进口知识密集型服务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这也说明了当前我国在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上的比较优势较为薄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度相对较高。

(二)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分析

根据式(3)给出的扩展引力模型,得到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与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模型相同,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回归模型整体上具有较好显著性,同时,除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外,模型拟合优度均达到0.74以上,模型具有一定解释力。

首先,在总体层面,由模型(7)可知,贸易伙伴国创新能力会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該影响系数为0.122,在1%水平下显著。这表明贸易伙伴国创新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但该影响因素远小于其对我国服务贸易进口的影响因素,因此贸易伙伴国创新能力也是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存在较大逆差的主要原因。

其次,经济规模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地理距离对我国总体服务贸易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一国与中国边界相邻,将有利于促进中国向该国进行服务贸易出口,而两国之间拥有相同的官方语言也是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因素。但与服务贸易进口相比,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更倾向于语言相通的国家及地区,而进口则更倾向于经济较为发达、创新能力相对更高的国家和地区。

最后对不同要素密集度的服务贸易出口进行分析,将模型(8)-(10)与模型(7)进行比较可知,贸易伙伴国创新能力提升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领域,其次为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但其促进作用明显小于该因素对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各细分类项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相比,我国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受地理距离和共同边界的影响较小,且与其他类型服务贸易所受影响相反,这可能是由于金融中介与商业服务等相关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其主要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对外贸易,因而中国在该领域的出口受到地理因素的情况影响较小,甚至没有。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采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探讨贸易伙伴国创新能力对中国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并进一步将服务贸易依据贸易密集度划分为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进行细致分析。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在服务贸易的创新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贸易伙伴国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水平,同时依据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说明当前我国创新发展水平较低,服务贸易进出口依赖于贸易伙伴国创新发展程度;第二,贸易伙伴国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存在较大逆差的主要原因,虽然贸易伙伴国创新能力对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均具有促进作用,但其对服务贸易出口的作用明显高于进口,从而加速推动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第三,不同类型的服务贸易受贸易伙伴创新能力的正向作用,但影响程度各有不同。创新能力对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影响较大,而对劳动密集型的影响较小。

因此,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继续推进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不断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一方面,通过加大开放国内部分垄断程度较高的服务业,引入外部竞争机制,推动服务创新。另一方面,部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通过扩大市场开放程度有利于创新程度更高的外资企业进入国内,通过外溢效应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第二,引进优秀人才,激发市场活力。人才建设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设置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水平,推动服务产业提高技术含量,以提升劳动生产率,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高我国创新能力,推动服务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阚大学,吕连菊.中国服务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研究—基于中国与31个国家(地区)的双边贸易面板数据[J].财经研究,2014(10)

2.周念利.区域贸易安排的“双边服务贸易效应”经验研究—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2000-2009年面板数据分析[J].财经研究,2012(5)

3.陈宪,殷凤.服务贸易:国际特征与中国竞争力[J].财贸经济,2008(1)

4.丁平.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9)

5.袁永娜.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服务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7(9)

6.贺卫,伍星,高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2)

猜你喜欢

引力模型服务贸易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影响中国创意产品出口“一带一路”国家的主要因素研究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广西的影响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