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研究成果综述
2018-09-26张湘波
张湘波
摘要: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母语正迁移是值得语言教学者加以利用的资源。本文对国内学者近年来母语正迁移的研究现状及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研究的语种情况和研究手段,从母语正迁移产生的原因、发生的层面以及教学过程中对母语正迁移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以便更好地指导第二语言教学者利用母语正迁移进行教学。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 母语正迁移 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171-02
根据母语迁移对语言学习进度的影响效果,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即母语的正迁移和母语的负迁移。在传统的语言学思想中,母语的消极干扰将持续伴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的展开,整个干扰过程体现了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但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的时候,就会提高语言学习的速度和精度,我们称之为母语正迁移。母语正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这些积极的影响涉及第二语言习得的各个层面。研究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灵活运用母语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一种有益的第二语言教学调节机制,将母语中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第二语言知识和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研究概况
(一)研究的语种情况
国内以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为重点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通过中国知网搜索,一共有119篇。其研究的语种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汉语母语者学习第二语言;2,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语;3,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语以外的第二语言;4,不以某一特定语种情况的综合研究。
由表可见,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国学生,研究内容集中在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影响。其他语种情况的研究凤毛麟角,例如:汉语母语者学习英语以外的第二语言、国内少数民族学习第二语言、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语等,因此,除了汉语母语者学习英文的语种情况外,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的母语正迁移研究还有很大的待研究领域。
(二)研究手段
通过分析中国知网搜索结果中的119篇文献,其研究手段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具体统计情况如表2:
由表可见,国内母语正迁移的实证研究的方法使用了实验法、测验法、访谈法、个案法和观察法。其中,实验法包括了在母语正迁移影响下,学生第二语言的前后学习情况对比;测验法均采用的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方式。但是从论文数目上很明显能看出,国内学者在研究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正迁移时,主要使用较为主观的研究手段,这些非实证性研究均在语言迁移的理论框架基础上,推测第二语言教学中母语迁移发生的可能性,欠缺了实证性研究的开展。
(三)母语正迁移研究的内容
1.母语正迁移发生的理论基础
熊锟(2002)指出如果外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与其学习的第二语言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学习习惯,两种语言将产生积极的转移。在这种积极转移的影响下,一方面外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不会导致语言学习的错误,另一方面会有利于学习者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黄瑞红(2010)指出制约母语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语言本身带有的标记性功能。英汉两种语言的标记性既存在差异,也存在重合,通过探讨语言的标记性重合的部分,分析了母语正迁移发生的可能性。吴利琴(2003)阐述了母语正迁移发生的理论基础:各种语言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共性,即是用来表达思维,不同语言的思维模式可能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当新的话题与母语文化产生一定关联时,学生已有的母语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构思。
这些研究从语言学习习惯、语言标记属性、语言思维模式三方面肯定了母语正迁移的可能性。如果语言教学中我们正确认识语言迁移的积极影响,母语正迁移将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
2.母语正迁移发生的各个层面
以发音和语法实例为基础,王静(2007)、章艳乐(2009)等学者,从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篇章层面出发,找出大量实例,发现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一定的语际共性。利用这种语际共性,可以减轻语言学习者的焦虑感,并增强其语言学习兴趣。但这种语际共性的效用和范围也是有限的,潘蓉蓉(2011)指出语言学习者无法只依靠自己的母语完成第二语言学习,借助母语正迁移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新语言的学习产生更多的兴趣,进而推动完成语言学习目标。
语言文化背景的理解在语用层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杨社英和张钦(2004)突破分析语言本身,以英语和汉语间知识、背景中的共同点和正迁移为研究对象,发现了两种语言学习中潜在的三个共同点:相同的共有知识、相似或相同的背景知识、相似或相同的语言知识。具体而言,以中国学生英文阅读和写作为例,董慧宁(2012)总结出中国学生自身的汉语能力在学习英语中的五点正迁移作用:1,汉语水平可以辅助学生体会英语文章的感情色彩和意趣;2,区别词语中的细微差异,以便选择更加恰当的词汇表达思想;3,根据自身的汉语语法逻辑,快速掌握英语中新的语法点;4,理解作者行文结构和布局;5,更准确理解不同文体间的差异。
通过国内的研究成果发现,虽然语言之间有着巨大差异,但是在语言学习中的发音层面、语法层面以及语用层面中都存在具体的正迁移发生事实。通过总结和概括这些具体的实例,为我们语言教学提供了具有实践价值的参考。
3.第二语言教学实践中的母语正迁移应用策略
研究母语正迁移的最终目的是作好第二语言教学,讨论重点最终应该落实到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出母语正迁移的影响。因此,如果教学者可以加以促成母语正迁移的影响,必定使语言教学事半功倍。
关于利用语言间的共性,常颖(2016)依据具体的语言教学实践,总结了一系列发挥母语正迁移作用的教学策略:1,从两种语言间的共通处出发开展实践教学;2,正视母语负迁移的存在,通过母语的正迁移,减少学习者因为母语负迁移而产生的恐惧;3,利用母语正迁移,适当组织轻松有趣的语言教学活动,构建良好的学习气氛。
关于思维模式的构建,周慧芳和李育林(2010)指出,在外语课堂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效率,教学者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使用母语来解释抽象概念词,让学习者利用母语中已经存在的思维模式,构建新语言中的思维模式。孙志慧(2007)在探討提高学习者第二语言写作能力问题时,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教学者如何利用母语思维的正迁移影响。
关于构建母语正迁移的有利条件,熊志坚(2006)把母语正迁移的条件归为两类:通过归类创造的水平迁移条件、通过上下沟通创造的垂直迁移条件。同时,语言教学者还需要将“相似迁移策略”“联想迁移策略”等一系列母语正迁移的学习策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身树立起利用母语正迁移进行语言学习的意识。
二、国内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母语正迁移理论体系不完善
国内母语正迁移研究过程偏重于实例的罗列分析,因此语言教学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实例参考。但关于母语正迁移的理论分析,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其深度远不及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负迁移影响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不够丰富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正迁移研究,中国学者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因此研究的语言主要为汉语和英语,而在现在国内外语选择多样化和国际汉语教育发展情况下,很多没有被探索的课题还有待更多外语教学者和国际汉语教育人的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不够科学
研究多以非实证性研究为主,学者们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的一系列母语正迁移推理,这些推理如果能经过实证考察,将更加有助于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同时,也能够验证在教学过程中,学者通过推理罗列出来的正迁移实例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三、利用母语正迁移进行教学的建议
(一)根据教学内容搜集母语正迁移实例
母语正迁移具有相对固定的语言条件,如果能够提前找到那些可以辅助语言教学的母语正迁移实例,在安排课堂活动的时候,将母语正迁移的影响设计到教学流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母语正迁移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学者对学生母语和目的语都有深入的了解。
(二)利用母语正迁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母语正迁移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取得成就感和兴趣感,在讲解新的语言点时,可以用母语内容或者思维,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快速理解这些语言点。如:使用可以内涵对等的成语、俗语或者故事等。
(三)把握利用母语正迁移的度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过度依赖母语并不能完成我们语言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需要及时培养学生利用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语言学习初期,语法结构往往比较简单,两种语言间有可能出现相同的语言结构,但随着语法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如果学生还依赖自己的母语,这时候母语反而会让学生陷入母语负迁移的迷区。
参考文献:
[1]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2]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