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美学视阈下文言语体在日汉翻译中的应用研究

2018-09-26翟悦思

现代交际 2018年11期
关键词:修辞文体

翟悦思

摘要:本文以清水正之著《日本思想全史》近代明治部分日译汉笔译实践为基础,在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从修辞和文体两个方面探讨文言语体在日汉翻译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翻译美学 文言语体 日汉翻译 修辞 文体

中图分类号:H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065-03

《日本思想全史》是由日本当代学者清水正之撰写的通史性著作,书中描述每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及其变化过程,对开展日本思想学术研究工作具有重要价值。本书目前尚未译介到中国,为了理解日本思想的发展脉络,笔者对其中近代明治部分进行了翻译尝试,文本中多次引用近代思想家著作中的文言语句,给翻译实践带来一定困难。鉴于以往针对文言文在外汉翻译中应用状况的研究很少,笔者以此为基础尝试探讨文言文翻译的应用策略,对译文加以美学观照下的分析与批评,以期更好地处理日汉翻译中的文言语体,对相关领域日语书籍汉译工作提供参考。

一、原文本内容简介与语言定位

《日本思想全史》作者清水正之(1947—),由日本筑摩书房(ちくま新書)2014年出版。其中明治部分约一万八千字,论述这一时期思想理论体系的嬗变,对福泽谕吉、中江兆民、西村茂樹等标志性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著作作出了述评。

本部分语言形式以现代日语论述为主,穿插引用近代思想家的著作,较之古代部分容易把握,又带有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的典型特征,与中国清末民初时期的语言和思想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为了还原语言的历史性,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将古文语句同样译为浅近的文言文,力求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美学特征。

二、翻译美学理论概要及其应用策略

(一)翻译美学理论概述

刘宓庆认为,现代翻译美学范畴中的审美活动由翻译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二者共同完成。前者指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后者指原文,其美学要素可分为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两部分,表象要素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篇章各层面的审美信息,通常可以在视觉和听觉上直接感知,非表象要素包括情、志、意、象等不可量化的模糊审美信息。简而言之,就是同时传达出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气势神韵。

具体操作中,可以从语言结构美、超文本的语言美、风格美三个层级对文本进行审美解构。其中语言结构美体现在语音美、用词美、句段结构美、篇章结构美;超文本的语言美集中体现为意象美、意境美和意蕴美;风格美主要体现为行文风格之美和整体气势之美。

(二)美学观照下的文言文翻译策略

中国传统译论范畴中,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影响深远,其中也蕴含着深刻的美学内涵,即“信达雅”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三环联袂的统一整体,要做到信就必须达,要做到达的途径就是“雅”,如孔子所言“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采是意气畅达的重要条件,如何做到译文之雅是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古代文论家提倡“袭古而弥新”,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也指出,模仿是审美再现的基本手段,翻译尤其如此。笔者在实践中主要从修辞和文体两个方面入手,对熟悉的古文语句进行模仿(Imitation)。下文将根据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三、案例分析

(一)保留修辞特征

近代以前,由于对中国传统汉诗、文论、典籍长期系统地学习和模仿,日语的修辞在形式、名称和用例上均与中国相仿。就本文所引用的近代著作来说,中国清末白话文运动和日本明治时期言文一致运动前后的文章变化呈现大致相同的特点,既体现出对传统古文句式的传承,又包含着对新时代用词特征的探索。

1.对偶辞格

例1【原文】それは「この権利なるものは、権威をもってこれを奪うを得ず、冨貴をもってこれを圧するを得ず。けだし天のもって均しく人民に賦与する所のものにして、しかしこの権理を保有せんと欲する者、また人民をよろしく勤勉すべきところの者なり」と天賦人権を設立の趣旨として掲げた。

【译文】他们提出立社的宗旨在于宣扬天赋人权:“此权理者,权威不能夺,富贵不能压,盖天之平均赋予人民也。然欲保有此权理者,尚需人民之勤勉也。”

例2【原文】「尭舜孔子の道を明らかにし、西洋機器の術を尽くさば、何ぞ富国に止まらん、何ぞ強兵に止まらん、大義を四海に布かんのみ」

【译文】“明尧舜孔子之道,尽西洋器械之术,何止于富国,何止于强兵,宣扬大义于四海也。”

对偶辞格是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段,它主要满足三个特征: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对,日语中称“对句法”。但由于日语字符与音节数量的不对应性,字数很难相等,严格意义上的对偶句比较少见,多见的是一些不太严格的灵活对仗形式。

以上例句使用了较为规范的对偶辞格,除个别音节数量略有出入外,原文语句在书面形式上明显句式整齐,用词端庄,语言简洁有力,节奏感强,使人读之印象深刻。例1摘自福泽谕吉的著作,白话文成分较高,不易译成高度简洁的文言文,因其结构与《孟子》中的名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相似之处,模仿此句译为“此权理者,权威不能夺,富贵不能压”,使译文上下两句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富有五言文句的节奏感。例2比较接近汉文直译调,译为文言文相对容易,稍加调整就可以使译文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毛荣贵(2006:61)在《翻译美学》中指出:“节奏是客观事物运动过程中形成的轻重缓急的规律性,客体节奏为人的感官所把握,内化为人的节奏感,与人的生理和心理运动节奏相契合,形成一种心与物之间相应的关系,就会给人带来身心感受的愉快,其中即包孕着审美欣赏的幼芽。”在对偶辞格中,这种对汉语固定节奏的模仿和塑造,也是翻译活动中构成美感的要素,是艺术节奏形成的根源,具有普遍适应性,对译文的审美价值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2.反问辞格

例3【原文】「こころみに思うべし。君主も人なり。人民も人なり。けっして異類のものにあらず。しかるにひとりその權利にいたりて、かく天地(てんち)霄(しょう)壌(じょう)の懸隔を立つるはそもそも何ごとぞや。かかる野(や)鄙(ひ)陋劣(ろうれつ)なる国体の国に生まれたる人民こそ、実に不幸の最上というべし」(「国体新論」)

【译文】“应试想,君主亦人也,人民亦人也,二者本非异类,然而给予一人至高无上之权利使与人民产生天壤之别者,何也?人民生于此粗野卑劣体制之国,实最大之不幸也。”(《国体新论》)

修辞学上把事实上没有疑问,而有意用疑问的表达方式提出问题,并以此引起人们对没有疑问的事情加以特别关注的,叫做“设问辞”或“反问辞”。(揭侠,2005:85)其中设问辞自问自答,反问辞问而不答,本句出现了疑问,但没有给予回答,属于反问辞格。原文中划线部分语意为:君主和人民都是人,绝不是不同种类。然而给予一个人至高的权力使二者之间产生天壤之别,这是为什么呢?反问辞格中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疑问代词在这里不表示实质上的疑问,只是通过虚指达到加强语气的目的,即作者的意图并不是探究这种权力的悬殊产生的原因,而是用疑问引发人们的思考并表明自己的观点:这种权力的分配方式是不合理的。译文也采取反问的形式,将问题译为古文中的常见句式“……者,何也?”。除语言表层语句工整精练、保留原文语气外,具有很强的说理性,引导人们得出君主与人民本应平等的结论,在情感表达层面也有强烈的意蕴美。

3.反复辞格

例4【原文】世教とは「共に現世の事を説き、此現身を修むることを説き、此現在の邦国及び社会を調和することを説」く世俗の教えである。

【译文】世教即“共说现世之事,劝修现身之业,谋此现在邦国及社会之调和”的世俗教义。

日语中一个词在同一句话中有时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但每次表示的意思却不同的修辞方式叫同语异义复言法,是反复辞格的一种特殊形式。汉语中也有这种用法,称“复言”,但多见于同一词语不同词性的活用,如《孟子》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老”和“幼”均出现了三次,活用为两种不同的词性,充当了不同的语法功能。而日语中的词性与汉语相比较为固定,不同词性的转换要靠有形的语法形式来实现,由于语言自身特点所限,日语中的同语异义复言法主要表现为同一词语不同义项及其比喻义、引申义在同一句话中的使用,如本文中,“説き”一词出现了三次,分别做三个分句的谓语成分,虽然基本语意都是“说”,其具体的含义又各不相同,第一个分句中是说明、阐释现世的事情,第二个分句中是对现身修行的一种劝诱,第三个分句中是叙述如何谋求国家与社会的调和,因此这里采取了三种不同的译法,第三个分句中的“说”引申为谋求,译为“共说现世之事,劝修现身之业,谋此现在邦国及社会之调和”,是语言结构表层用词丰富美的体现。

(二)符合文体要求

本书引用的思想主张除论述文著作外,也有公文文体甚至口语体出现。在翻译活动中,审美的基本特征和普遍要求广泛存在,并不局限于文艺翻译,只要具有规范性、社会性和交流效果,语言美就存在于任何文体之中。下面将结合实践,分析书面语体中论述体、公文体两种通常认为“缺乏语言美”的文体以及口语体中被忽视的语体美感。

1.论述体

例5【原文】「民権を張らずれば、国憲を張り独立を保つ能(あた)はず、専制の政治は国を減ぼし国を売るに至る」

【译文】“不立民权,无以立国宪而保独立;专制之政,至于亡国而卖国。”

论述文倾向于使用正式语体的词语,给人端雅持重之感而避免流于轻俏,其严谨和规范包括语法和逻辑两个方面,如例5中两个并列条件句都包含着内在的逻辑性,前者假定关系,后者顺承关系。中国传统美学标准中,对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命题,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因而文言文常常强调对称美,对偶关系也是古文中最普遍的修辞手段。原句结构并列,虽然二者前半部分表达了不同的逻辑关系,词性也不相对,但后半句有明显共性,即都由两个并列关系的动宾短语拼接而成,尽管日文字数并不相等,却可以通过调整译为大体相似的对称句式:“不立民权,无以立国宪而保独立;专制之政,至于亡国而卖国。” 形成形式上的“宽对”,构建一种整饬美的同时,保持了内在的说理性。

2.公文体

例6【原文】日本国ハ日本国憲二循(したがひ)テ之ヲ立テ之ヲ持ス。

【译文1】日本国依据日本国宪法确立并存在。

【译文2】日本国以日本国宪法而立之,而持之。

本句引自植木枝盛1881年起草的《日本国国宪按》,属于法律条文,公文文体。其风格通常冷峻可感,用词要求极为严谨,阐明发布者的立场或措施,应该注意结构紧凑,程式规范,语意明确,难于曲解。

译文1出自《日本国国宪按》现有中文版本,该译法语言紧凑、简洁,符合现代汉语法律条文的叙述方式,但考虑到本次翻译实践中所引用的著作均出自同一时代,为了保持译文的一致性,笔者将其译为译文2。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要简洁得多,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文言词语中单音節词占绝大多数,二是文言语句中主语及连接词等成分的省略现象远多于现代汉语。(陈志杰,2009:52)本句中用单字“立”表示确立、单字“持”表示维持,符合旧式文章的简约之美,也具有法律条文果断、干脆的威信力。

3.口语体

例7【原文】一寸御免を蒙りまして、日本の御百姓様、日本の御商売人様、日本の御細工人職人様、其外士族様、御医者様、船頭様、馬かに様、猟師(りょうし)さま、飴売様、御乳母様、新平民様共、御一統に申上まする。さてあなた方は皆々御同様に一つの大きなる宝を持ちでござる。この大きなる宝とは何でござる歟。打出の小槌か、銭のなる樹か。金か、銀か……。(中略)いやいやこんなものではない。また是等よりも一層尊い一つの宝がござる。それが即ち自由の権と申すものじや。……「民権自由論」

【译文】日本的诸位百姓,日本的诸位商人,日本的諸位工匠与手工艺人,除此之外诸位武士、诸位医生、诸位船夫、诸位车夫、诸位猎人、诸位糖贩、诸位乳母、诸位新平民,不揣冒昧在此略陈陋见。凡此各业,人人均等,皆有一重大宝物。此宝何物?万宝槌乎?摇钱树乎?金银财宝乎?非也,非也,非此类之物。更有贵于此等之宝物,即自由之权利也。……(《民权自由论》)这段文字通俗易懂,呼吁性强,且使用简体,像一段面向公众的演讲。从语体特征来看,演讲和授课、致辞、广播等说话形式相同,属于公开性对方不参与型谈话,谈话者之间少有共知信息,少有省略、倒装,不宜使用性别用语等非正式词语,介于口语体与书面语体之间。(翟东娜,2008:239)本段虽归为口语体,对各种职业群众的称呼用词却很正式,几乎都使用生硬的汉字词语,很多职称前面加了美化语“御”,所有职业后面都加了尊敬语“様”,句中又多用“申上まする”“ござる”等敬语形式,不算绝对的口语。对于百姓的称呼,为了起到号召的效果,这里统一译为“诸位+职称”的形式,其中职业名称也采用较为正式的词语,例如“工匠”不能译为“工人”,“乳母”不能译为“奶妈”,并尽可能让词语排列在声调上起伏有致,如“百姓”为仄声而“商人”为平声,“武士”为仄声而“医生”为平声,“乳母”为仄声而“新平民”为平声,平仄相间,先抑后扬,读之响亮而具有音韵美。

四、结语

文言文翻译是外汉翻译中的一道风景线,集中体现了翻译的时尚性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从文章的修辞和文体两方面入手,通过对古文语句的模仿(Imitation)实现翻译活动中的审美要求,完成古代汉语音韵、声调、节奏、形式与语意多方面的统一。

从修辞特征上看,借助对偶、排比等注重形式的辞格,可以构建语言结构表层的节奏美和整饬美;反问、疑问、重言等强调语气、语感的辞格可以掀起超文本的意蕴美;重复等注重用词的辞格则在直观上给读者带来丰润美。从文体要求上看,审美价值并不囿于文学色彩较强的描述及抒情文体,任何规范、有效的语言中都存在美学,通常认为生硬、呆板、程式化的论述文体和公文文体中也流动着简约、利落、逻辑性强的语体美感,口语体则有生动美。文言语体在日汉翻译中的应用,有利于再现语言的历史性,较大程度地实现译文之雅。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美学教程[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6.

[2]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翟东娜,潘钧.日语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修辞文体
另类文体巧谋篇
中职作文教学中,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
浅析设计中的修辞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浅谈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修辞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论语文教学中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