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正始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2018-09-26段创创许磊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含义关系

段创创 许磊

摘要:“正始诗风”与“建安风骨”二者的风格虽然存在着差异,但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分别从“正始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各自含义出发,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正始诗风;建安风骨;关系;含义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014-01

一、前言

“正始诗风”与“建安风骨”二者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区别的关系,如果我们“知道如何解释它,那么我们在作品中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个种族的心理”。讨论与研究“正始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关系能更好的有助于我们对于文化、艺术的理解。

二、“正始诗风”的含义

“正始诗风”指魏明帝青龙元年至魏元帝咸熙元年这段时期的诗歌。新一代诗人阮籍、嵇康相继出现,标志着诗歌告别建安诗歌进入一个新阶段,此时政治时局和玄风思潮是影响这时期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1962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出版戴明扬教授遗著《嵇康集校注》10卷,是一部研究嵇康生平和作品较为完备的专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从整体风貌上来看,正始诗歌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忧生之叹为主题,其最突出的特征是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三、“建安风骨”的含义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踽、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道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徐玉如、孟翔燕也提出了人文意蕴的新内涵,认为“‘建安风骨除了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乱,或抒发其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情辞慷慨,格调道劲外,建安风骨另外的主要特色就是它的人文意蕴,它构成了建安文学的灿烂辉煌,奠定了建安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分时期论述“正始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正始诗风与建安风骨是汉魏时代的主要两股文学思想,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建安风骨是指曹氏父子在文学中创作出来所呈现的一种风格,具有慷慨或者是悲凉等风格特征。但是正始之音的风格指的是魏齐王等人对于文学创作中所呈现的另外一种风格,具有远大、遥远、清峻等文学风格。

二者融汇交错,形成当时的主文化文学思潮。通过一定的社会因素或者说是政治因素,更加直观的表现出来。其中对于建安文学向正始文学的转变,有从一定的历史背景去考虑,或者说是从其他一些背景知识去分析,但是这种都只是比较片面的分析,属于外在的因素。

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一些动乱的现象,然而文学上的创作却是平淡如水的风格,具体是一些山水诗的风格。所以说,外部环境的刺激最终还是要通过内部的环境去改造和显示出来,对于其中做一个比较明确的分析和讨论。

汉魏六朝的思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鲜明的个性,哲学和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一个顶峰,形成百家齐放的一种文学思潮,对于社会,或者说是政治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同时对于作者来说,多通过自己主体的心理状态和对哲学观念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出来的。因此,文学创作与社会心理、哲学观念等关系去追求这一时期的文学演变历史,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建安文學反证了曹魏集团汉末动乱中崛起的阶级集团,具有一定的情绪与理想,正好建安文学反映了这种理想与审美。同时,一些文人骚客更是具有杰出代表性,曹操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任务,寄托自己伟大的理想在诗歌中,同时也表明曹操对汉末儒学的一种放弃,这确不是很全面的说法。

东汉末年,随着战乱的发生,知识分子的思想对于挽救国家的危难和政治有关,但是随着官宦专权的发生,对于朝政的局面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一些知识分子投身于这场运动,以望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同时,又以曹操为代表的在其文学中得到了弘扬和当时忧患时政的主旋律的精神上实际上是相通的,曹操再后来的政治斗争中确实提出过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也吸取了刑名之学,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效果反映。

五、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主要结合论“正始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含义对其联系作了一定的探讨,我们不但要在理解二者含义的同时,还要注意二者的关系以及不同点,从而得出对于二者各自内涵的理解,以及对于二者异同点的全新认识。

猜你喜欢

含义关系
每个袋子里总有坏土豆
解释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鼹鼠牌游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