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018-09-26艳茹白晓梅
艳茹 白晓梅
摘要: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知识体系迅速重构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有必要尽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现实需求。翻转课堂就是适应当今教学要求的创新模式之一。本文结合《中文民俗》课程中蒙古族饮食民俗为内容,阐述如何利用“翻转课堂”的方法来讲解本节内容。蒙古族饮食丰富多彩,民俗寓意深刻,富含蒙古族朴素价值观。蒙古族饮食文化同时也是内蒙古主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是内蒙古地区的一张重要的地方名片。
关键词:《中文民俗》课程;翻转课堂;蒙古族;饮食民俗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是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提出的,他认为如果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合适的学习条件,学习者不仅能够掌握学习内容而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掌握学习理论”以反馈矫正为手段,以掌握学习为目的,以目标教学为核心。在“掌握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就是在教学中老师课前准备课程内容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课程材料的学习,将原有教学模式中的课后作业放到了课堂上来进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研究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手段,将课堂搬到电脑手机上,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走访蒙古族餐厅,与蒙古族家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通过教材进行印证,并利用课堂上学生图文并茂的讲解总结和分享收获。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及烹饪专业等旅游类课程中《中外民俗》是主要的专业拓展课之一,只有了解国内外民族的人文地理、民俗、宗教和禁忌才能更好地与客人良性交流并提供专业服务。《中文民俗》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对相关知识的要求较高。在常规课堂中任课教师很难将本课程的知识点生动地进行教授。
在诸多民俗现象中饮食民俗尤为重要,所谓“民以食为天”。由于蒙古族是内蒙古地区的主体民族,所以在内蒙古旅游行业中,对顾客进行餐饮服务的过程中,服务的提供者对蒙古族饮食民俗了解就显得十分必要。
蒙古族餐饮形式是一种非常讲究和注重礼仪的菜系。传统的蒙古族餐饮要求先礼后食,在餐饮过程中奶食、茶饮、酒品、歌舞、肉食穿插进行,相映成趣。基本的程序是按照迎接客人就席(通常有歌舞内容),饮茶、品奶食、品菜,主食的顺序进行;当歌舞达到高潮时由主人敬酒,表达敬意。传统的蒙古族餐饮常常要持續一整天的时间。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持续时间呈现明显的缩短趋势。并伴随着蒙古族餐饮就餐形式的简单化,出现了白食、红食、饮品、歌舞等就餐程序的混乱,各个礼仪同时进行的现象。
餐饮礼仪是蒙古族餐饮的核心意义,使其灵魂所在。缺乏礼仪和程序的蒙古族餐饮,其发展将缺少文化的支撑。因此,现代蒙古族餐饮也应该注重礼仪与程序,使蒙古族餐饮既保留传统又符合现代生活快节奏。
一、具体实施过程
首先,针对蒙古族饮食民俗,教师利用图像采集设备完成课堂内容,并通过微信,qq等社交媒体工具传送给学生,使学生对蒙古民俗有了一个基础的感官认识。
其次,将全班同学40人,分为五组,布置学生至少两周前开始分别对蒙古族饮食的分类、蒙古族餐饮礼仪、献哈达、献歌等席间服务等蒙古饮食民俗进行资料查阅、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搜集、利用相关“微课”“慕课”来充该内容、以实地考察和访谈等方式进行学习。除此之外通过微信群大家分享相关视频教学、文字材料、语音交流等方式巩固内容。
再次,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并且制作课件进行发表。学生通过整理本组调查内容并发表和学习了解其他小组讲解内容,对蒙古族餐饮礼仪及饮食民俗进行全面立体的学习。
(一)第一组学生调研报告总结——饮品
蒙古族茶品习俗:
奶茶是蒙古族重要的待客食品,“至必善遇之,不问知与不知,供以烟茶……”,“来客用是飨之,是谓非常之优待……”。敬茶者与接受茶品的客人都需要遵循相应的礼仪。敬茶者在茶碗内盛人约八分的奶茶,双手献给客人,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不可以坐着敬茶,必须站起来献茶。客人应略微欠身,并双手接过茶碗,并饮用。如果敬茶者用单手递茶,或者进行敬茶仪式过程中将茶碗与桌面碰出声音则视为失礼的行为。如果主人不以茶品招待客人,是对客人的不敬,被视为是非常失礼的行为。同时,客人不接主人敬上的茶品也被视为失礼。主人满怀热情的以茶待客,客人却一味地不喝,是对主人的不敬。
主要要煮新鲜的奶茶来招待客人,用陈茶待客,是对客人的不敬。如果用茶壶来装茶,在使用之前要把茶壶用热水或热茶暖一下,然后再装奶茶。如果客人较多,敬茶仪式结束后,可以把茶壶添满,放在桌子上,便于客人自行添茶。有时主人还会端上奶皮子、奶豆腐等白食供客人饮茶时食用。
蒙古族敬酒习俗:
蒙古族人喜欢饮酒,久而久之,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确立了较为具体而固定的标准和明确的礼仪。酒店宴席敬酒礼仪中,敬酒者需要身着蒙古族传统服装,站到主人和主宾的对面,手捧哈达,将斟满酒的银碗托举在右手上进行献唱,当歌声即将要结束时,敬酒者走近主宾,弯腰、低头、并双手举过头顶,进行敬酒。接受敬酒的一方,在接过银碗后,最得体的做法是首先,左手捧杯,并用右手无名指蘸少许酒,弹向头顶上方三次。第一滴表示祭天,第二滴表示敬地,第三滴表示敬祖先。由于蒙古人认为诸神灵均在苍天之上,故弹酒的方向均为向上。完成以上礼仪动作后,接受敬酒的人一般要把酒一饮而尽。
先白后红、以饮为主、注重精良是蒙古族族饮食习俗中最重要的内容。所谓先白后红是指蒙古人崇尚白食,视白食为上品的一种习俗。蒙古族族将白色视为纯洁的象征,所以将呈现白色的奶制品视为高贵吉祥的象征。如果不慎将奶水撒在了地上,人们就会马上将地上的奶子用右手无名指蘸一下并抹在额头上,口中念叨:“折福了,折福了”,以示对上述不慎行为的弥补。蒙古族的不论大小宴席,都会以食用白食为宴席的开端。
(二)第二组总结报告——手把肉饮食礼俗及餐刀的礼仪
品尝手把肉时一般应左手持肉,右手拿刀,刀刃向内,从外向内轧肉。这种刀法意在表示防止伤到客人,体现了蒙古族人对别人的尊敬。
一般而言,进食手把肉时,羊的胸部和后腿部位的肉,蒙语叫做“速记雅思”,要敬献给尊贵的客人或长辈;羊的前肩胛骨部位有一块扇形的铲板骨,蒙语叫做“大冷雅思”,这一块手把肉必须要大家共同分食,所以应由主人用刀子分切好,并给大家。
如果自己单独处理一块手把肉,则应将骨头上的肉剃削干净,以示尊重。
(三)第三组总结报告——迎宾礼节
蒙古族的迎宾礼节,主要包括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蒙古族对到来的客人,不论是否熟识,见面都会热情的问候对方说:“他赛音百努”。当然,现代还可以行鞠躬礼或握手礼。
蒙古族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自己立于蒙古包门口西侧,右手置于自己胸前,略微躬起身子,左手引导客人进入蒙古包。客人人坐后,主人会按浅茶满酒的礼俗招待客人。敬茶和敬酒时,均手持哈达,将茶碗或酒杯托举于右手,献给客人。
(四)第四组总结报告——献哈达的礼节
献哈达的礼节:(1)献哈达时,将哈达的折缝朝向宾客,否则视为失礼,敬献哈达时应表情庄重、大方得体、态度真诚;(2)给尊者或长者献哈达时,要弯腰前倾,双手捧起哈达并举过头顶,以表敬重;(3)给平辈的客人献哈达则双手平举,将哈达送到对方的手中即可;(4)对于晚辈则将哈达直接搭在对方的脖子上,表示祝福;(5)有的场合献哈达者还会吟诵赞词,以渲染敬重的气氛。
接受哈达的礼节:
接受哈达时要起身,前躬接过哈达;接受哈达者如果是长辈,可以以坐姿受禮,其他情况则必须站起身,整理衣装,完成受礼。如有赞词环节,则应集中精力听完祝赞词后接受哈达。
二、总结
传统的课程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在“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下指导下,尝试和推广“翻转课堂”,可以加强学生的参与力度,提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实施“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先期的教学微视频将知识点用富有条理的方式进行了讲解清楚。学生通过微视频和教材,搜集和调研访谈等多种形式学习,掌握了知识内容。课堂学习的形式变得灵活,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主动探索和收集所需知识,学生表现的机会多了,学生自然喜欢这类课程。
传统的课堂,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以“填鸭”式教学方式被动的进行学习,难以进行深度思考。学生的前期学习,为深度思考创造了条件,学生有了知识积累,自然就产生了分享和表现的意愿,参与的愿望也就更强了。
参考文献
[1]王惠萍.教育心理学[M].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2011:301-302.
[2]金志章纂,黄可润补.蒙古志卷3—风俗[M].(台湾影印本)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
[3]姚学镜,俞家骥纂修.五原厅志稿—风俗志·河套习尚篇[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