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世界为何出现古怪
2018-09-26陈壮叔
陈壮叔
描述微观世界运行的量子论,解释了粒子的结构、质量等,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之一。但令科学界困惑的是,量子世界有许多古怪现象:比如重叠,也就是说一个粒子在某个瞬间既在这里又在那里;比如纠缠,也就是说如果A、B两个粒子处于纠缠态,那么你对A施加影响,B即刻会做出反应,不论两者相隔多远。这些怪现象已经困扰科学界一个多世纪了,爱因斯坦很早就注意到了微观世界的这一现象,但他不愿意接受,称之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有不少学者企图解开这些谜,但也无从着手。著名美国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曾说,“没有人真正地了解量子世界……我们永远也不能了解它”。
现在,物理学界开始行动,因为解开这些谜,可以帮助我们打开了解整个宇宙运行方式的大门,并将弄清科学中的一个大谜题:究竟是什么东西,引发了量子世界和我们日常世界之间的转换。实质上,这就是问物体究竟要具有多大质量,就将失去量子特性。
牛津大学的彭罗斯等人,曾获得一个拥有800个原子(分子)的干涉图像。他说,原子的数量越大,重叠的时间就越短。這是因为大量原子的集聚,使它不再具有量子的特性了。维也纳大学的阿恩德特团队,采用空前的较大物体进行干涉实验,并说自发定位(量子世界的一种现象)将抑制10万至1亿个原子质量单位的物体出现重叠。
有些科学家把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划分,着眼于量子的波粒二象性。比如光子,它在飞驰时是光波,可是在碰到物体时,它又具有实物粒子的性质。澳大利亚科学家考林格,就此着手,探索这条界限的由来。他们实验的主题,是所谓的“勃露格主波长”。大致上,我们可以把这一波长看作一个标尺,假如一个物体的勃露格主波长近似于该物体的长度,那么其波的特性明显可见,也就是说,它具有量子特性。拿一辆轿车来说,其波长为10-30米,远小于轿车的长度,因此它的行为呈宏观世界的特性。
至于量子世界为何会出现这种怪现象,说法很多,但大多研究者认为,这跟信息的丢失有关。一些物理学家深入到古怪现象本身,探索它的缘由。
按照量子论的概念,重叠跟量子干涉现象有关,允许量子客体在它们的空间位置之间产生其存在、特性的撕裂。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信息丢失的结果。在这个方向上,研究比较深入的可能要数以下三位学者,他们是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的达里亚诺及其同事奇里贝拉和佩里诺蒂。他们做了一些研究,在信息公理的基础上共同提出了一个量子理论的衍生理论,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加拿大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理论物理学家卢西恩·哈迪等人评论说:“他们的研究内容和方法,都是不平常的。某些东西深入到了量子力学的核心。”他们想要弄清楚量子力学真正的底细。
对达里亚诺来说,这些研究已经过去了10年。当时,学生问他量子物理的定律来自何处,他无言以对。事后他说,“我深感困惑”。
他的困惑并不是一个个人问题,而是整个物理学界。物理学家总是站在物理原理坚硬的基础上,描述物理世界的运行。比如牛顿的引力定律,认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其物理原理,包含在一个简洁的方程式之中。
在量子理论中,还是这些简洁的方程式,却无法展现出某些普适的原理,而以一种特别的方法,来解释古怪实验的结果。量子客体由波函数来描述,它可能(或不可能)对应任何事物的物理性质,处于一种抽象、多维的区域。
1925年,薛定锷通过研究经典光学方程,得出薛定锷公式。他把量子视为波更甚为粒子。达里亚诺说,“他从来未从原理中得出方程”。
类似的情况,就如洛伦兹和爱因斯坦。19世纪末,物理学家洛伦兹把光速观测实验上的矛盾调和起来,从而提出一系列的数学变换规则,即洛伦兹变换。而这些规则,并非出于他对光的任何基本了解。此后,爱因斯坦提出了有关光的物理原理,即真空中的光速是不变的,独立于光源的运动;并也由此得出了洛伦兹变换。这些就成了狭义相对论的原理,进而使他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达里亚诺说,“它改变了我们研究物理学的方法,原理是极重要的”。
我们能改变这种状态吗?我们能把量子理论的基本定律从原理中“取”出来,而不是依赖数学的魔法吗?达里亚诺及其同事相信,他们的看法,将获得科学界的共鸣。
哈迪说:“当我关注量子理论时,我看到一些事物;而我们需要的,是一系列更深刻的原理。”在21世纪初,哈迪做了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必须承认的是,他也没有得到一个圆满的解决方法。这就促使达里亚诺等人深入研究。奇里贝拉说,“我们认为,重新编写量子力学的‘基因密码,找到某些物理特性,是研究的基本所在”。
对哈迪和达里亚诺两个团队来说,“基本的事情”是跟信息有关。许多理论学家得出结论说,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都可以作为一种信息处理来描述。例如,原子在动量中携带着信息,当两个原子碰撞时,它们动量的改变就如同两位数通过计算机的逻辑门时的情况。因此,控制信息操作的规则,可能最终决定在我们的宇宙中该发生和不该发生什么。
达里亚诺团队的研究始于2003年,他们努力去探寻可能适用于我们的日常世界和量子世界的信息规则。最终,他们得出了5条基本原理(比如保证将来不能影响过去等),并进而描述了量子世界的特性。
有一些现象,日常世界和量子世界确有一些区别,比如之前提到的重叠和纠缠等。总体来说,对一个量子系统的任何测量,只能取得一个随遇性的结果;而你在测量前,是没有办法做出预言的,只能计算出不同结果的概率。
达里亚诺的团队就在研究这些古怪,使我们看到了量子信息场理论的一线希望,也使得科学家可在不同量子态之间对场做研究。他们设定一些量子态为“纯”态,例如,一个处在最低能上的孤立的氢原子就属于纯态;此外就是混合态,在这种态上,我们具有的信息是不完整的。一对纠缠粒子中的一个,就是处在混合态上,你无法了解其中一个粒子的全部信息;若一对纠缠粒子一起形成纯态,你就可以了解两者的全部信息,这也就是一个可确知的量子系统。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量子世界的所有混乱和不确定性,都是来自缺乏信息呢?的确与此有关。如果每一个混合态都是纯态的一部分,那么就可能以最大的信息量来描述每个物理过程。以这样一个前景作为一个原理,奇里贝拉称之为“纯化原理”。
但纯化原理也有一个较大的缺点,那就是它似乎傍着多世界的解释,而这个观点在量子理论中颇有争议。量子力学测量产生随遇性的结果,对此最多的解释是:一个测量的各种可能结果,确实是存在的,但每一种结果,都处在不同的世界(或宇宙)中。例如薛定锷的猫,它能同时处在生和死之中,除非你看到它究竟是哪种状态。而在多世界解释中,认为这只猫死于一个世界,而活于另一个世界。这与纯化原理有些相似,这些不同世界都处于混合态,只有真实是被纯态描述的。
达里亚诺团队想通过一种方法,以追踪量子系统的演化。为此,他们需要提出一个特殊的框架,比如粒子的质量也会纳入其中。如果他们能取得这个正确方法,就可以提供比量子理论更好的理论。这很可能是把量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相结合的另一条路,可能把我们导向对量子引力的描述。一位万有理论研究者说,这是他们长期渴望取得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只要深入研究量子理论,就不会出现愚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