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煤地质学理论》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8-09-25赵志根童柳华刘会虎徐宏杰陈健
赵志根 童柳华 刘会虎 徐宏杰 陈健
摘要:《煤地质学理论》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术型研究生和地质工程专业型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所以探索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教学内容的点、线、面、体四个维度以及授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的角度,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期待经过不断的探索,今后把《煤地质学理论》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关键词:《煤地质学理论》;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5-0183-02
一、《煤地质学理论》课程概况
《煤地质学理论》是安徽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术型研究生和地质工程专业型研究生的一門专业必修课,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做好《煤地质学理论》的教学工作十分重要。从我国国情来说,煤炭是我国的第一能源,并且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不会改变,煤炭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所以《煤地质学理论》还具有了解国情、科学普及的意义。同时,安徽理工大学地处大型煤炭城市淮南,是一所具有煤炭行业特色的高校,所以《煤地质学理论》还具有传承学校历史、彰显学校特色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四个维度
从数学的角度来说,点、线、面、体是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反映了从0维、1维、2维到3维空间的转变。从点、线、面、体相结合角度来研究教学工作,已经有一些类似的研究,如从点、线、面、体四个方面构建完善的研究性教学体系的研究[1],用点、线、面、体的教学方法指导测量学的实验实习[2],对毕业年级大学生采用点、线、面、体四维辅导模式[3],等等,这里则是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来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
1.点:对知识点的把握。《煤地质学理论》有很多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组成《煤地质学理论》课程的重要基石。但是,对所有知识点都进行详细讲授,这既不可能,也不需要。不可能是因为课程就32学时,远远不能满足对知识点讲授的时间需求;不需要是因为这是研究生课程,授课的过程更多的是启发和引导,让学生们自己去消化、吸收、归纳和总结,而不是灌输具体的知识点。这一特点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重点的确定上要有很好的把控。
2.线:对授课线索的把握。众多的知识点不是杂乱无章的排列,而是根据一定的组织结构来排列的,这个组织结构就是授课的线索。每一个授课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授课线索,把握好授课线索,就可以使得教师授课思路清晰,使得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如煤田地质的内容,遵循的是一条从小到大的线索,从而形成各个章节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从小的“煤”开始,主要讲授煤的形成、煤的组成、煤的性质等知识点;然后扩大一步到“煤层”,主要讲授煤层的形成、煤层的结构、煤层的厚度、煤层的形态等知识点;再扩大一步到“含煤岩系”,含煤岩系是一套在成因上有共生关系并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主要讲授煤系的概念、沉积体系的类型、沉积体系的特征等;再扩大一步到“聚煤盆地”,主要讲授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聚煤盆地的类型、典型聚煤盆地的特征等;最后扩大一步到“聚煤规律”,主要包括世界煤炭资源分布、中国煤炭资源分布、聚煤作用的特征、我国聚煤区的划分等。
3.面:对授课内容的把握。目前《煤地质学理论》并没有十分严格的授课内容的界定,这与煤地质研究的快速进展有关,以及与研究生课程的总体定位有关,但通常来说,广义的《煤地质学理论》包括煤田地质、煤炭勘查、矿井地质、煤层气地质、煤中微量元素等内容,把这几方面的内容组合在一起,使得《煤地质学理论》课程显得内容全面、课程充实。授课内容不仅需要相对稳定,而且也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充实和补充。
4.体:对研究生课程的把握。在研究生阶段,课堂授课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也应该是学生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因而,《煤地质学理论》课程与其他研究生课程一样,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也肩负着更多的使命。在授课的言传身教中、在课后的答疑解惑中,都是在“润物细无声”地发挥着培养学生求知欲望、研究兴趣、研究方法的作用,发挥着培养学生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学术风气的作用。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已经有学者对本科生阶段的《煤地质学》课程进行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探索[4-6],这为我校研究生《煤地质学理论》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这里对研究生的《煤地质学理论》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总学时有限性的问题。《煤地质学理论》课程的授课学时是32学时,学习时间是十分有限的,而教学内容则相对广泛,这是一个矛盾。同时,授课都属于理论教学,没有安排实习和实践环节,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处理好学时有限性和内容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之间的矛盾,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好教学内容,安排好自主学习的内容,使得授课内容既不是浅尝辄止,也不是面面俱到。
2.授课对象生源不一的问题。《煤地质学理论》是所有地质学科研究生的一门学位课程,每位学生都是需要必修的。因为学生的来源不一样,有些学生是本校的,有些学生是外校的,不同学校的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的课程体系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是来自地质学科相邻或相关的专业,对地质矿产的了解相对较少;有些学生虽然来自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但本科期间没有上过《煤地质学》课程;还有部分学生在本科期间上过《煤地质学》课程。所以在教学上既要依据《煤地质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满足研究生教学的特点,又要尊重生源不一、专业基础不同而形成的客观事实。
3.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之间差异的问题。本科生阶段有《煤地质学》课程,研究生阶段有《煤地质学理论》课程,《煤地质学理论》既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煤地质学》的简单重复或生硬翻版,两者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门课程,把握好两门课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煤地质学》适用于本科教学,是以往《煤田地质学》的继承和发展,侧重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而《煤地质学理论》适用于研究生教学,侧重在知识的应用、研究方法、研究热点和学科前沿。两者的相互联系主要体现在两者的教学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同时本科阶段的《煤地质学》课程为研究生阶段的《煤地质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煤地质学理论》是《煤地质学》的继续延伸和提高。通常来说,本科生阶段有比较成熟的教材,而研究生阶段则往往没有成熟的教材;研究生阶段的教学,通常以本科阶段的教学为基础,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结合当前的煤地质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来进行。
4.多位教师授课的相互协调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一门课都是由一位教师来负责教学,授课内容和教学组织都由一位教师来具体落实,这就不存在相互协调的问题。但对于《煤地质学理论》这门研究生课程来说,我们连续多年都尝试由多位教师来授课,这就存在相互协调的问题。由多位教师来授课具有一些优点,因为不同的教师的研究领域各有侧重,有的侧重煤层气,有的侧重煤中微量元素,有的侧重瓦斯地质,有的侧重煤田地质,这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避免单打一,使得研究生能从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更多的方法和更多的启发,有利于学生学习得更广泛、更深入、更博采众长、更与时俱进。在这样的状况下,就要协调好各位教师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得授课时间上相互衔接而不断档,授课内容上相互弥合而不重复,个人专长上有效发挥而不被掩埋,从而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针对《煤地质学理论》课程学时少、内容多以及区别于本科生课程的具体情况,本文从教学内容的点、线、面、体四个维度以及授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的角度,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持续改进为理念,期待今后把《煤地质学理论》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贡福海.研究性教学体系构建:点线面体结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9,(4):75-76.
[2]燕晋宁,张玉枝.用点线面体的教学方法指导测量学实验实习[J].实验室科学,2010,13(5):32-33.
[3]史芳,王前飞.对毕业年级大学生点线面体四维辅导模式的探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33(4):9-13.
[4]李增学,刘海燕,刘莹,等.“煤地质学”课程教学与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09,(1):114-117.
[5]刘海燕,李增学,吕大炜.“煤地质学”课程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探讨[J].山东煤炭科技,2013,(1):159-160.
[6]刘海燕,吕大炜,王东东,等.多门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研究——以《煤地质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4):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