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2018-09-25王嫒萍胡俊文
王嫒萍 胡俊文
摘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价值观培养这个核心,并以此来带动高校的其他工作,立足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厘清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明确对这两个概念的界定。
关键词:多元文化;价值观;基本内涵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5-0105-02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出席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的其他工作。”同时还号召: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立足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首先应该厘清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对两个概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研究。
一、多元文化基本内涵
多元文化是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新的文化层出不穷,各种文化由彼此矛盾、冲突到相互交融、共存,其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机遇和挑战。在如此复杂的现代社会结构下,我们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服务于人类的精神生活,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文化多元是一种趋势,而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社会各届的认同,然而多元文化对高职院校的价值观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对于正处于成长期、“三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高职学生更是严峻的考验甚至是困惑。多种文化一时间扑面而来,良莠不齐,真假并存,难于辨别和取舍,因此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只有积极面对,主动做出回应并积极出击: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多元文化现象,并科学地做出取舍,否则我们的高职德育教育就会被多元文化冲击得无处可退,甚至取而代之,而我们的高职学生就会被多元文化弄得神魂颠倒、不知所措。正因为如此,在多元文化的当代社会里,必须牢固建立起共同的道德基础。要建立共同的道德基础,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号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觉努力,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冲突的社会里,基于多元文化的背景,虽然高职院校价值观教育困难重重、任重道远,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必定能够探讨出多元文化对高职学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带来了哪些挑战和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
文化多元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现象,早在古罗马和埃及就已经出现了。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各民族依然能够和睦地相处。然而,文化多元并不等同于多元文化主义,如果说文化多元旨在指出不同文化的共存,多元文化主义则不仅指出了不同文化的共存,而且还要求承认不同文化的差异并平等对待它们。那么,我们对多元文化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是尊重,即尊重每个人对各种文化的多样自主选择权,使社会拥有多样文化选择性,从而显现出社会的丰富多彩,但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尊重多元文化绝不是指保护各种文化的同时存在,并因此限制各种不同文化的优胜劣汰之竞争,而强迫民众接受各种文化的同时存在。所以,归根结底,尊重文化实际上是尊重人,尊重人就是尊重多元文化,而尊重文化却反而可能就是反多元文化。其次应该是选择,一种要属于多元文化的文化,就必须允许民众对其拥有自主选择权,即允许民众对其拥有自由选择褒或贬、愿否接受的自由权利。那么,这种文化就必然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不违背国家法律。比如,封建社会中国妇女的裹脚陋习以及“三从四德”的道德要求,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身心健康,也明显触犯了国家法律,显然不能属于多元文化里的一种。第二,不包含强迫性。比如,某些宗教文化带有明显的强迫性,总是要求信徒们必须怎么怎么样,既带有强迫性,也违背了优胜劣汰的原则,其文化本身就是反多元文化的,当然不能属于多元文化里的一种,是我们应该摒弃的。
二、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经过反复实践逐渐形成的,并在人们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种与人的主观需要相联系的判断善恶、好坏、是非、利弊的观念;是基于人的一定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判断或者抉择,是人认识事物、辨别是非曲直的一种思维方式或价值取向,体现出人、事、物的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它包括人们对价值实质、价值构成、价值评判标准等的认识。由于人们成长的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和培养各异,价值取向不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也就不同,所以形成了各不相同的价值观。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价值观发展的历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形。
價值观在社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文化的精神所在。人跟动物不一样,动物只能被动适应环境,人不仅能认识世界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而且还知道应该选择什么、做什么,发现事物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设计自己的未来,确定并实现奋斗目标,这些都是由每个人的价值观支配的。可见,价值观对动机、对行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影响个人对决策和问题解决方法的选择;价值观影响人对他人及群体的看法,从而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影响个人对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看法,从而影响人们对解决问题方式的选择;价值观影响个人接受或抵制组织目标和组织压力的程度以及个人对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选择;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个人及组织的成功和成就的看法,从而影响到个人的成就感、自信心和归属感;价值观还影响人们道德标准的确定,从而影响道德行为,等等。可见,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是多维度的、深远的。
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人们客观地分析和评判人的价值,并指导人们正确的行动。所以,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更应该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因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尤其是像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的民族,面对目前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文化的多元态势,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有很多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和解决的问题,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深刻影响和改变了我国社会结构的同时,又怎样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和价值观;文化的多元怎样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人们的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以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作用、效果、意义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好的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个人采取行动和作出决定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特别是在人生价值判断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能力的大小和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坚持动机与结果相统一。
“人”是教育的核心,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是教育要思考的终极问题。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教化功能,并积极与内省相结合。正如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先生所言:“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院、校长应确立和践行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应当通过教师的行为体现出来”。现代“我们缺少的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缺少的是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缺少的是对崇高的体悟,缺少的是对价值的理性判断与选择,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不为功利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因此,我们的教育需要注重对人的精神品质的培育,引导学生懂得善良、崇高、博爱、正义、尊严、责任、使命……这才是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教育,是我们应当追求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嫒萍.多元文化视域下高职学院公民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10).
[2]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