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师教学成败归因方式特点分析
2018-09-25熊艳罗质彬范曾丽黎云祥
熊艳 罗质彬 范曾丽 黎云祥
摘要:本文以N市9所高中的105位高中生物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研究高中生物教师教学成败归因方式特点并提出建议。结果表明:N市高中生物教师倾向于将教学成功主要归因于自身能力、自身状态以及自身努力等内部因素,将教学失败主要归因于学生能力不足或努力不够以及教材难度太大等外部因素,不重视运气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归因方式;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5-0058-02
教学归因方式也叫做教学归因风格,是教师完成了一个独立的教学任务后,对自己或者他人教学成果的成败原因的认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归因过程中,形成的决定后续教学行为的稳定的归因倾向。国外研究者提出的教学归因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影响较大,国内研究者对于归因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阐述和现状分析。本文通过对N市9所高中的生物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他们的教学归因方式,希望能帮助一线教师更加了解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归因方式的特点,为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供了参考。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N市9所高中的生物教师,共发放问卷105份,回收问卷103份,回收率为98.10%,其中有效问卷为101份,有效率为98.06%。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调查问卷
1.问卷结构。本量表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编制的《教师教学方式归因量表》[1],结合高中生物实际教学情境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订,得到本研究所用的《教师教学方式归因量表》。量表共60个题目,每个题目都采取李克特5点记分法计分[2]。被试者分别从“很不重要”(记1分)、“不重要”(记2分)、“重要”(记3分)、“比较重要”(记4分)、“十分重要”(记5分)5个选项中选择其中1个选项作为自己的选择。分数越高,表示教师对其的取向性越强。
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1)信度。用SPSS 17.0软件中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法进行问卷信度的分析[3],结果如表2所示。
(2)效度。用SPSS 17.0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4],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看出,在教师教学归因方式各个维度均与总教学归因方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结合量表的逻輯分析情况,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与高中生物教师教学成败归因方式相关的信息。
四、结果与分析
1.高中生物教师教学成功归因方式分析。由表4可知,N市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成功归因方式的取向由高到低依次为:能力(学生与教材)、身体与心境、努力、他人帮助(运气)。即在高中生物教师眼中,教学成功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学生的因素以及教材的易理解性,其次是因为自己的健康状态以及付出的努力,而他人帮助和运气是最不重要的因素。
2.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失败归因方式分析。由表5可知,N市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失败归因方式的取向由高到低依次为:学生与教材、能力、努力、他人帮助、身体与心境、运气。即高中生物教师认为,教学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不努力和教材难度太大这一类外部因素,其次是自身不够努力和能力不足这一类内部因素,运气仍是最不重要的因素。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当高中生物教师面对教学成功时,他们更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以及学生素质和教材的简单易懂,其次是自身的身体状况与心态境况,再次是自己付诸的努力,最后是他人的帮助以及运气。总体来说,高中生物教师对于教学成功的归因方式是积极的,能促进自身的提高。当高中生物教师面对教学失败时,他们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学生的素质以及教材的难度,其次是自身的能力与努力,再次是他人的帮助,最后是运气因素。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师面对教学失败的归因方式是不成熟的,需要进一步改变与加强。
2.建议。针对调查结果,可以为教师和学校分别提供建议。作为教师,要对自己有准确的认知,学会自我培养成熟的归因方式。教师要对自己的能力有准确的认知并渐渐的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付诸的努力以及良好的状态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无论教学成功还是失败,一定要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学校也应该关注教师的归因方式现状,组织教师进行归因训练。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1)有计划的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了解教师的教学归因情况。针对具有积极的归因方式的教师进行鼓励,而对采取消极归因方式的教师进行正面的引导。(2)组织教师聆听讲座,通过归因理论的学习让教师明白什么是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而不同的归因方式究竟会对自己的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最终促使教师进行积极归因,提高教学的效能感。(3)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使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关于归因方式的充分交流,分享成败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1):72-79.
[2]Jamieson S.Likert scales:how to (ab)use them[J].Medical Education,2004,38(12):1217.
[3]亓莱滨,张亦辉,郑有增,周朋红,杨云.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3,18(22):53-54.
[4]柴辉.调查问卷设计中信度及效度检验方法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