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2018-09-25刘春艳

赢未来 2018年8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刘春艳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这一热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培养,集中从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三个方面去具体操作和要求。旨在希望在这种形式的探索下,全面促进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逐步形成,使其素养提升终身受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核心素养一词对当今教育说来是一热词。我们一直在发问,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我们急切地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核心素养在国际上解释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解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人在先天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等影响,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品质等融于身心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用南开大学顾沛教授的话说:“数学核心素养”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出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五种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数学交流、解决问题四种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的发展。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谈谈我对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肤浅认识:

一、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

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数学意识的培养。 什么是“数学意识”呢?举一个例子,假如学生会计算“48÷4”,说明学生具有除法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解“有48个苹果,平均每人分4个苹果,可以分给多少人?”,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都不能说明学生具有数学意识。而在体育课上,48位学生在跳长绳,教师共准备了4根长绳,由此学生能想到“48÷4”这个算式,这就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意识了,学生数学意识有了对认识客观世界,适应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数学思维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本着這样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通过多层次的布疑引探,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

如:在北京自然博物馆有一块展板:“1983年初在东北地区进行的航行调查表明,在7000平方米的山林中仅发现两只老虎,因此东北虎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小明看了这一展板后认为:一个标准的操场都比7000平方米大。如果在7000平方米的范围里就有两只老虎,那么老虎的数量应该很多,怎么还会因此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呢?那为什么那么多的参观者对此说明都熟视无睹,而小明却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呢?我们认为小明善于观察、思考。

又如:在二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数学技能、价值观的培养。数学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是数学三维目标的具体体现,数学价值是数学本身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我们一定要将数学学习的内容与数学价值紧密地联系起来。

如: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认识和数位“个位”、“十位” 和 计数单位“一”、“十”;理解同一数字在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一上课我通过猜数游戏引出“11”这个数,然后要求学生把11根小棒摆在桌面上,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当学生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两部分后,接着让他们把10根捆在一起。这时告诉大家,和同学们一样,数也有自己的位置,并出示数位筒,认识个位和十位。1根小棒表示1个一应放在个位筒里,1捆小棒表示1个十应放在十位筒里。另外,学生通过1个十和10个一的相互转化过程,体会 “数位”“计数单位”概念的实际意义,建立“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概念。同时,“数位筒”的教学又在不知不觉中对后面“份”的概念的教学起到了非常微妙的作用,从份的概念来分析,把这“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把10根小棒看成1份。学完后我问学生当你看到20你想到了什么?小A说:“我穿20号的鞋子。”小B说;“20十位上是2,个位上是0。”小C说:“我有20支新铅笔。”小D说:“20比11大多了。”如果我们不给学生说的自由,大概就没机会知道学生心中的数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了,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不但能使学生技能提高,而且还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把其对数的价值凸显出来。

又如:学生在生活中能接触到很多像停车标志、奥运五环标志等用符号表示的情境,有一定的符号经验。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教室里的座位这一具体场景,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通过交流,学生产生用一致的方式来表示位置的需求。我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符号经验,鼓励他们把具体的场景图逐步抽象成圆圈图、网络图这种平面图,并让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这样学生就经历了“具体事物——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化表示”的学习过程,体会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以及数学符号的简洁与实用,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

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意识的培养、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技能、价值观的培养是我们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在2016年4月“中国教育学会2016年工作会议”上的主旨报告《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

[2]《人民教育》2016版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