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农村义务教育的一些思考
2018-09-25杨培珊
杨培珊
摘要:以信息化、城镇化为特征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农村教育同样需要顺应时代变化,积极寻求道路,主动作出调整。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义务教育;思考
我在中部农村一所普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任教已达三十多年,且一直担任班主任。毋庸置疑,所有人都能感受得到中国的迅猛发展,而我对时代变革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的变化深有体会与思考。
一,留守儿童需要更多关爱
留守儿童是一个早就广受关注的话题了,对于农村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农民进城务工这是大势所趋,留下了孩子,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管教。在生活方面,老人家们还是十分地细致入微。但在管教方面,代际的隔阂、文化程度落后、过分溺爱等多种原因都导致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于抵抗外界不良影响,容易养成不良习惯,甚至荒废学业。我曾经认真做过一个统计。我带过的一个班,一共有42名孩子,其中12个是双亲留守(父母都在外务工等),20个是单亲留守(一般是父亲外出,母亲在家)。我对这个班的学生的成绩、礼貌、纪律性、习惯四个方面进行分类统计,以百分制计,每项占25分。最后发现70分以下的学生中81%是双亲留守,9%是单亲留守。我与其他同事交流,发现不同班级、不同年级,情况也大抵如此。我时常在思考,对于老师、对于班主任,怎么样能够把留守这一现实对孩子们的影响降到最低呢。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与留守的孩子们多谈谈心,给他们多一些关怀。但是这些似乎是远远不够的。也曾设想,如果让留守孩子们都采取寄宿的方式上学,在集体生活和学校老师的照顾和管教下是不是要比祖辈们带着更好一些?
二,进城读书亦艰难
父母进城务工,小孩到父母身边,进城就学,这看上去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但是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如果从小一直就在城市接受教育可能还是比较好。中途由农村转到城市上学的孩子往往出现各种“水土不服”。毕竟农村与城市的生活环境、教育模式等还是存在较大差别的,很多孩子刚刚进去成绩下滑、难以融入新集体、甚至自卑情绪出现都是很普遍的。不少家长跟我抱怨,小孩进城后,各方面还不比在老家好,让人头疼。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新情况也逐渐蔓延。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家庭,父母并未在城市里面工作,也将孩子转学到城市寄宿读书。他们想让孩子接受城市里面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可是,观察看来,往往事与愿违,大部分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远离了父母,在陌生环境里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最终,相当一部分又转学回农村了。
上述两种情况都是转学,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第一种情况下,孩子能和父母在一起,尽管可能存在上述的一些问题,在父母的重视和帮助下,还是很有希望克服的。第二种情况家长们就应该慎之又慎了,首先,城市的教育资源分布同样是不均衡的,并非进了城就一定能怎么样,小孩子一个人在外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
三,教师下乡也水土不服
近些年来,除了学生大量地由农村向城市流动,也不乏一些年轻教师因为各种原因由城市到农村任教。今年我们学校就来了两个年轻女教师。她们都是学历较高,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可是在期末测验当中,她们所教班级的学生成绩却很不理想,这也是一种“水土不服”农村的教育毕竟面向的是农村的教育环境、农村的家长。相较而言,城市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高,学生从小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习惯和主动性可能更好一些。而农村教育就不一定具备这样的土壤,换言之,更需要讲究方法,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要去摸索学生的学习规律、心理状态。
四,农村教育遇上信息时代
孩子们过早地进入这个信息社会,他们的心智尚不成熟,抵抗力弱。现在有大量的孩子沉迷于网游和手游。这个虽是老生常谈,但在农村教育中,这是另外一种滋味。很多的家长,并不知道他们的孩子玩的是什么。家长也许还根本不懂电脑智能手机这些电子产品,小孩们已沉迷其中,甚至受到网络上一些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響。对于农村教育来说,对孩子们的监管更为困难。我总是这么想,如果让孩子们在十四岁之后再接触这些电子产品多好啊,当然我的想法是不现实的。那么如何尽力地保护孩子们呢?还是要以我们老师为主,与家长构建一张防护网,控制孩子们上网,玩游戏过度。
当然,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也是不可抹灭的。像我们学校的每个教室里面,都已经安装了多媒体的黑板,可以让课堂生动化,形象化。通过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家校联系更为紧密和有效。信息化确实也弥补了农村教育方面的一些缺失。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义务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我们首先要正视这个时代的变化,积极主动地去调整我们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接受到更好地关怀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