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读”
2018-09-25王加丽
王加丽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去感受语言的优美。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达到这些要求呢?我从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中悟出以下几点:
一、引导读出文章特点
二、引导想象,激发感情
三、抓住重点,研读悟情
四、进入角色,帮助理解
五、读后评议,共同提高
语文学习是师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我们提倡师生与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弘扬个性的对话,学生与教师之间民主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心与心的呼唤、神与神的交融、情与情的相牵、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这样,学生才能自由奔放的去读,从读中感悟情理、感悟人生。
关键词:读出特点 激发感情 研读悟情 帮助理解 共同提高
正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去感受语言的优美。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达到这些要求呢?我从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中悟出以下几点:
一、引导读出文章特点
一堂好课应做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因为作家所处时代不同,文化背景有异,人生阅历有别,因此文章风格也大相径庭。对待不同的文章,阅读的方式就不能千篇一律。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等容易引发冲突的一类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争辨地读。对于关键问题,学生可以表明自己的立场,并从文中找出依据,与对方展开辩论。在学习《再见了,亲人》等感情色彩浓重的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激情去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二、引导想像,激发感情
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利用挂图、插图或联系感性经验,使课文的图景、情节在脑中映现出来,能很好地激发感情。小学生好动,爱表演,在表演时能全身心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对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因此,边演边读,能使朗读指导事半功倍。如教学课文《狼和小羊》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狼、小羊,边读边演出他们当时的表情和动作,学生非常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抓住重点,研读悟情
语文教材是美的浓缩。它荟萃了古今中外名篇,是艺术性、人文性、科学性的统一,所选文章大都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因此,在读的过程中,应抓住重点,研读悟情。如在教学《我们家的猫》这课,首先让学生初读感知全文,明确重点。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组内同学合作,检查生字读音。再读课文,把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猫?(课文第一自然段,性格古怪的花猫、刚满月时非常淘气。)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解答。根据学生的解疑进行筛选提炼,明确重点。接下来,研读悟情、默读、指名读或小组讨论式读法都可以,一定注意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比较猫的具体表现、体会、概括: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实在古怪呢?(老实,“成天睡大觉”;贪玩,“一天一夜不回家”;尽职,“一连就是几个钟头”等),小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并匯报学习成果,全班交流、体会猫“高兴时和不高兴的样子”,“什么都怕但又很勇猛”的古怪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四、进入角色,帮助理解
过去,在阅读教学中常采用一问一答式,让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再现课文内容。其实,学生在阅读时学会“进入角色”,变“答”为“读”,变再现式理解为表现式理解,学生和课文内容融为一体,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我在教学《葡萄沟》这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重点段第二、三段时,让学生扮演葡萄沟的导游,来介绍葡萄和葡萄干;有不懂的问题在导游介绍后进行提问。这样以课文为载体,创设了一种口语交际的情境,引导学生将自己融入课文之中。这种表现式的理解使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再如教学《黄河象》这课时,在初读课文后,这具化石的样子通常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交流读书的收获时很可能也要谈到。接下来,教师应好好设计,把学生引出课文里来,让他们进入角色,可这样提问:“谁愿意当北京自然博物馆的解说员给我们介绍这头象化石?”多练,通过竞聘解说员的方式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节,加深对这头象化石的认识。
五、读后评议,共同提高
在朗读时,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让“旁观者”对朗读进行评议,既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学生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要求,又使学生在评议中加深理解了课文,进一步体会了课文表达的感情;还使学生在评议中认识到自己朗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朗读能力,在充足的读书时间里,学生个个是主人,人人参与,大大激发了朗读热情和参与意识,在学生评议时,我就大力表扬,充分肯定。这样,无须对读者、评者还是听者,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读的水平。
语文学习是师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我们提倡师生与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弘扬个性的对话,学生与教师之间民主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心与心的呼唤、神与神的交融、情与情的相牵、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要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无论言辞怎样精彩,都只是起引导作用,任主持人的角色,尽服务者的职责,任何时候都不能喧宾夺主。惟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形成默契,心神交融,才有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提出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使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生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使课堂成为“百生争鸣”的“大会堂”。这样,学生才能自由奔放的去读,从读中感悟情理、感悟人生。
参考文献:
[1]《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主编:商继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钟启泉,崔允漷 ,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
[3]《小学语文教师》,主编:包南麟,上海教育出版社;
[4]《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主编:裴海安,语文报社出版;
[5]《小学教学研究》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