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成长
2018-09-25曹济麟
北京市门头沟区三家店铁路中学(以下简称铁中)地处永定河引水渠畔,北京西山东麓,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包括小学和初中。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铁中外地户籍学生占多数,京籍学生只有少数。而这些京籍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来自门头沟深山区。2010年,曹济麟来到铁中工作,恰逢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之际。曹老师主动向学校申请开设模型课,并组建了铁中三龢模型队( “龢”源于禾、合、和,意指希望学生像禾苗般茁壮成长、懂得合作、相处和谐,是铁中的办学思想)。7年来,学校陆续开设了多门特色课程,如《航空标识》、《飞机涂装》等校本课以及《模型制作》、《模拟飞行》等选修课,成为铁中教学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逐渐完善的模型教育体系
今年,是我来到铁中工作的第七个年头。回想铁中模型教育刚起步时的情景:器材有限,学生学习内容极少,尤其冬天,别说到室外练习飞行,航模教室里冷得就像一个“冰窖”,让人难熬。加上我又是刚到学校任教,对模型课程如何进行一筹莫展。
而现在铁中的模型课程作为校本课已经全面普及,分为低年级(1-3年级)和高年级(4年及以上)两部分。低年级模型校本课主要让孩子们学习航空标识、航空礼仪等基础知识;高年级模型校本课的内容则是模型制作、模型调试等。到了初中,同学们还能接触遥控类模型。这种由低到高、从简易到复杂的模型普及形式,使学生在学习模型的过程中,既增长了模型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动手能力。
但上述课程也存在一些问题,即使是高年级的校本课,学生也只能制作一些简单的模型,如橡筋动力模型飞机、手掷模型滑翔机、牵引模型滑翔机等,根本无法满足一些孩子对遥控模型飞行的渴求。为此,我向学校提出了开设模型选修课的要求,供学生们报名参加。在课程安排上,前期主要进行模拟飞行练习,每周两节课(周一和周三),之后则可进一步接触遥控模型飞机、遥控模型车等训练项目。这样,孩子们不仅能够动手制作模型,还可以增强实际操纵模型的能力,并体会体验飞行驾驭的乐趣。
就这样,从学习简单的科普知识入手,到制作模型;从练习模拟飞行,到遥控模型;无论是针对一般的学生,还是参加选修课的学生,铁中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模型教育体系。2016年4月,铁中被正式批准为北京市模型培训示范基地。这算是对铁中多年来取得的成绩的肯定。
模型比赛成功“升级”
在铁中,模型选修课最受欢迎。这是因为参加的学生才有机会入选铁中三龢模型队,而且也只有模型队队员才能走出学校,参加各类比赛。
说起比赛,铁中模型队第一次参加的比赛是门头沟区模型构建赛。赛前一周我才拿到比赛器材——科乐思。那时,我和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拼插式的模型,根本不知道应该从哪儿入手,只好一遍又一遍地研究比赛方案。学生们把手中的材料搭了拆,拆了搭……反复数十次。加之当时条件艰苦,没有专门用于拼插模型的工作台,大家只好把模型零件放在地上,蹲下身来弯着腰工作。在拆装过程中,好多同学都划破了手指,但大家并未放弃,几个住校生更是每天琢磨到熄灯才回寝室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利用学校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成功搭建出了一架摩天轮,并最终夺得冠军。当我站在领奖台上,与孩子们手握奖杯时,泪水在眼睛里直打转。
随后的两届比赛,铁中三龢模型队搭建的垃圾分类机、苹果采摘机都备受关注,评委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邀请我们把作品带到市里展览。赛后,市科技教育促进会还专门派人到学校参观,在了解了学校资金不足的情况后,主动给学校捐赠了两套器材。而区教委体美科得知情况后,也奖励给学校一套器材。这些器材直到现在还在使用,一届又一届的孩子们从中受益。
器材有限的问题逐渐解决后,模型的课程逐年丰富。学校参加的比赛也从区级赛、市级赛逐渐向全国赛发展。2017年,铁中三龢模型队第一次组队参加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考虑到学生基础比较薄弱,遥控模型类项目开展得比较晚,我们决定先从一些基础项目入手,于是报名参加了P1D-P室内橡筋动力模型飞机和二级牵引两个项目。
7月的宁夏红寺堡热浪滚滚,大人都很难适应这个“锅炉”,何况是十来岁的孩子。赛场和酒店距离较远,在外场训练时候,往往午饭都顾不上吃。因此,比赛除了考验学生操纵模型的技术高低外,对他们的身体素质也是巨大的挑战。而就在我担心小队员们会吃不消时,却发现孩子们瞬间都长大了。年仅8岁的索研担当起队里的“开心果”、赛场上的“小明星”;模型队队长徐京鹤则主动扮演起了大哥哥的角色,在参赛之余细心照顾每一个队员。徐京鹤不仅比赛获了奖,赛后老师、家长、队友也纷纷为他点赞。
创意十足的三龢模型队
除了设计模型外,铁中三龢模型队的队旗、队服的设计也都出自队员之手。谈到如何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得从一节课说起。
2017年,北京各中小学开始推进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模式。我是物理专业出身,于是利用自身物理和劳动与技术(以下简称劳技)的知识特长,探索出一种将模型知识与常规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一次劳技课交流会上,我为全市近百名劳技学科的老师上了一节《“气动飞机”的制作》研究课。课程内容是要求学生通过测算模型材料重量、计算“气动飞机”的机翼面积,并据此设计机翼。课堂上,学生们认真地对照设计图,自行设计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气动飞机”,有上单翼、中单翼、下单翼,也有平直翼、后掠翼、前掠翼,甚至联翼机。在分组试飞环节,学生们根据试飞结果,分析出相比其他机翼,上单翼能使模型留空时间更长。此外,有些学生还给“气动飞机”进行了涂装美化,在课堂上展现出无限的创造力。
那次课后,我找到几位有多年模型制作经验的老师,按照这个思路研究开发了几款能让学生在制作中自主创新设计并完成制作的模型,其中有回旋模型飞机、弹射模型飞机、电动自由飞模型飞机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直接使用套材创新改造空间小的问题。
一转眼七年过去了,我从一个单身男青年变成一名宝爸。2017年,作为北京市航模代表队19名队员之一,我还参加了第13届全国运动会航空模型预选赛P5B项目比赛;而在全国航模锦标赛上,我代表北京队夺得了室内空战项目银牌。如今,铁中模型教育已经有了不小的进展,建成了體育馆、新装修了模型教室,让更多的孩子实现了飞行梦、航空梦。但我深知,与其他学校相比,铁中模型教育仍长路漫漫、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