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 她轰动了世界 低调了一生
2018-09-25
何泽慧是个了不得的女性,光她的头衔就有一大串: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物理是相当难学的,一般也都是男生的天下,一个女孩子怎么会在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底呢?
家族显赫学霸辈出
1914年,何泽惠出生在苏州一个声名显赫的家族。何家祖籍在山西灵石,这个家族可是不一般,据山西《灵石县志》记载,在清朝,何家就先后出过15名进士,29名举人,22名贡生,65名监生,74名生员,可以说这家子世世代代都是学霸!所以在山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何不开科”。何泽慧的父亲伺澄也是学霸一枚,他是山西第一位前往日本的留学生,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是老同盟会员,他还是著名的鉴赏家和收藏家,曾将苏州名园之一的网师园购入名下。
何泽慧的母亲王季山是著名的物理学翻译家,王家也是书香门第,不仅世代官居高位,还是近代著名的科学望族。何泽慧的外祖母创办了苏外振华女校,伺泽慧在这所女校学习了12年。 何家不仅家教严格,而且思想很开明,女孩子照样上学读书,这在那个年代实属难得。或许是因为兄弟姐妹们一同读书学习动力更足吧,所以何泽慧的八个兄弟姐妹中,一共出了4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还有一位植物学家和一位医学家。
女学霸的物理情结
何泽慧在兄弟姐妹间也算是佼佼者了,当年清华物理系招生,她可是“女状元”。后来她曾经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那一年考浙江大学的人有800多,考清华大学的一共将近3000人,所以进清华的希望真是小得不得了!”可结果呢,18岁的何泽慧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物理系。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呢?何泽慧的想法非常简单——因为物理学和军工关系非常密切,学好物理,就能投身国家的军工行业,和同学们一起赶跑侵略者!
没想到上了大学之后,当时的教授可能受了传统偏见的影响,认为女生读物理脑子不灵光,动员何泽慧和其他几个女生转系。何泽慧气不过,拉着其他女同学一起找老师理论。最后老师把脸一板:“第一学期普通物理成绩必须要70分以上,你们才能继续读下去,否则就老老实实转系!”期末成绩出来了,何泽慧不仅达到了70分以上,而且还是班里的第一名!四年级时,她的毕业论文得到了90分的高分,就连曾经对她有过偏见的教授都称赞道:“不得了啊,这绝对比得上美国大学的硕士论文了!”
学习、恋爱两不误
何泽慧不但学习成绩好,恋爱也没耽误,她和同学钱三强被称为物理系的金童玉女。当时的大学考进门不简单,毕业更难。比如他们这个班,第一年有28名学生,最后顺利毕业的只有10个人,而何泽慧和钱三强的毕业成绩分列第一名和第二名。
清华毕业后,钱三强前往法国留学,跟随居里夫人的女儿学习。何泽慧则和几个男生一起到南京军工署求职,希望以自己的专业报效国家。可惜,军工署的人同样对女生有偏见,几个男生都被留下了,成绩更好的何泽慧却被拒之门外。
何泽慧决定出国深造。出国前她得知,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的系主任克兰茨教授曾经在南京军工署当过顾问。于是,她到德国后直接找到了这位系主任,希望能做他的学生学习弹道专业。但教授以技术物理系是保密性很强的院系,不能接收外国学生,尤其更不可能吸收女性来学弹道专业为由拒绝了她。在伺泽慧的一再争取下,最终克兰茨教授破例接收了她。
因为德国与法国交战,通讯中断,何泽慧与钱三强7年没有联络,一直到1943年才相互通信。两年后,32岁的钱三强向何泽慧发出了简短的求婚信,何泽慧在回信中写道:“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
1946年,二战结束后的第一个春天,何泽慧提了一个箱子只身前往法国巴黎,与钱三强举行了婚礼。婚后,两人同在居里实验室工作,不久,他们为自己献上了一份新婚大礼,那就是他们一起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这在国际科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他们俩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何泽慧因此也被赞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遗憾的是,因为当时对中国的歧视,他们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夫妻互相扶持度过艰苦岁月
抗日战争爆发时,何泽慧的父亲曾经命令5个儿子全部放下手头的工作与学业,前往大后方支援抗戰。新中国成立前夕,何家的兄弟姐妹再一次放弃在国外的事业,从世界各地赶回祖国支援建设。1948年,何泽慧夫妇带着只有7个月的大女儿,经过1个月零8天的海上颠簸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的工作十分辛苦,何泽慧先后在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最初研究所人员紧缺,物资匮乏,为了置办仪器,何泽慧与钱三强常常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北平的大街小巷,甚至是旧货摊点。他们在天桥旧货市场买回一台旧车床,自己制作了一些简单的仪器。借助这些东拼西凑的器材物资,他们硬是带领团队创造了接近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成果。
可惜困难接踵而来,在特殊时期,何泽慧无奈被调整岗位,甚至曾被安排在实验室打扫卫生。但是即便如此,不管有多大的委屈和痛苦,夫妻俩依然互相扶持,想尽一切办法继续工作。
淡泊名利,不忘初心
在筹建“两弹一星”团队时,人选名单里原本有何泽慧,但因为丈夫钱三强已经入选,作为亲属、又是女性,从安全等角度考虑,她最终没有入选。但何泽慧并没有放弃,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两弹一星”工程。比如在氢弹研发时,一个重要的数据,就是她带人在实验室完成了验证。
199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大辞典》,可这部大辞典的“物理学”部分,竟没有何泽慧的名字,她的传记只是在书的最后出现。原来,辞典在策划之初,就已经向何先生约稿,但是何泽慧本人却不愿意立传,后来在编辑组的一再要求和催促下,何先生才着手撰写并于全书付印前交稿。因全书页码已定,不便插入相应学科,因此只能补排在最后。
何泽慧就是这样一个人,她不求名,更不为利。单位分的老旧单元房她不愿意换,一住就是50多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005年,时任总理温家宝前往何泽慧的住处探望她。当时,已经满头银发、91岁高龄的老人依然在工作。她的衣服上都是补丁,上班挤的是公交车,下班就在单位食堂买几个馒头带回吃。直到92岁时,她不小心摔断了腿,才接受了单位派一辆小巴车接送。如果有人在路上碰到她,根本想不到面前的普通老太太,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采访时,主持人间她是怎样实现那些“著名发现”的,何先生依然只是微笑,她说:“只要细心工作,总是有发现的。作为一名科学家,本来就应该朴素、真实、勤奋、诚实、讲真话。”
2011年6月20日,何泽慧先生以97岁高龄离世。居里夫人的外孙女发来唁电,何先生的女儿说,母亲没有留下遗言,以前身体还好的时候,倒是曾经听她开玩笑说,去世之后不用火化,拿个白布袋子装着放在树底下就行了,还能做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