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几点思考
2018-09-25仝建平
仝建平
明初山西移民历史与文献记载
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基于开荒复垦、屯田积粮、打击豪强、加强北边防御、拱卫北京等原因,朝廷多次组织全国多地民众移徙他乡,掀起一次次移民浪潮,对发展生产、恢复国力、加强统治、巩固边防等起到了积极作用。《明史·食货志》记载,“其人户避徭役者曰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日流民,有故而出侨于外者曰附籍,朝廷所移民日移徙。”在此期间,山西及民众也参与其中。据《明实录》《明史》《续文献通考》等文献记载,山西平阳府、太原府、泽州、潞州、沁州、汾州、辽州、朔州所属民众被征发调遣,为明初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山西北部作为防御蒙古的边地,明政府也曾调遣山西及外省民众移居山西北部长城沿线,包括驻军携带的大批家属、复原为农的士兵及其家属。在洪武、永乐年间的山西移民中,后代影响最大的当属晋南洪洞大槐树移民,以大槐树为集散地的晋南移民,是移向外地;还有晋北马邑移民,以马邑圪针沟为代表的晋北移民,是移出移入兼有。故而有明初山西移民“南有大槐树,北有圪针沟”的说法。
关于明初山西移民,《明史》和《明实录》屡有记载。
《明史》卷77《食货志一》载“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后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
《明太祖实录》卷110载“(洪武九年,1376)十一月戊子,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遣赍入冬衣给之。”
《明太祖实录》卷197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九月壬申,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明太祖实录》卷223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二月,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徙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民徒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计今年所收谷粟麦三百余万石,棉花干一百八十万三千余斤,见种麦苗万二千一百八十余顷。”
《明太宗实录》卷12载“(洪武三十五年,1402)九月,命户部遣官覆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仍户给钞,使置牛具、子种,五年后征其税。”
《明太宗实录》卷46载“(永乐三年,1405)九月丁巳徙山西太原、平阳、责、潞、辽、沁沁民万户实北京。”
《明太宗实录》卷188载“(永乐十五年,1417)五月己亥,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县民申外山等诣阙上言‘本处地硗且窄,岁屡不登,衣食不给,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宫等县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拔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仍免田租一年。”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移民的情况较为复杂。有政府组织迁移的,有主动响应政策应募屯种的,还有主动请求迁徙的;有垦种,有屯田,有牧养:前往的地方有安徽凤阳、北京、河北、山东、河南等地:涉及到的山西政区有太原、平阳两府和泽、潞、辽、沁、汾、朔六帅l等等。
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及研究
有关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明清的正史未见明确记载,而清代中期以来的方志、碑刻、家谱却多有记载,尤其是清代民国及现代的谱牒。一般认为,洪洞县城外官道边的广济寺为集散地。民国时已经编有专门志书。连续200多年、散布数省多地的地方文献如此记述,且有学者文士异口同辞,没有理由怀疑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真实性。
关于大槐树移民,1921年,倡议修建大槐树移民纪念遗址的邑人景大启撰《古大槐树志》:1931年,柳蓉、柴汝桢编成《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开启了洪洞大槐树研究的序幕。近30年来,对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研究最多的当属洪洞县的学者张青、林中元,曾合编《洪洞古大槐树志》《寻根在洪洞——洪洞古大槐树处移民志》。张青还曾编著《洪洞大槐树迁民志》、《洪洞大槐树移民志》、点校《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等,其中较晚出版的《洪洞大槐树志》大概是总结之作,成为对洪洞大槐树移民研究投入时间最长、用力最多、成果最多的当地学者,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专家。河南学者黄泽岭、郑守来多年关注大槐树移民,曾联合编有《迁民姓氏寻源》《大槐树迁民》:黄泽岭编有《移民大迁徙》《移民的传说》《来自大槐树》,用功甚大。从学术方面深入探讨大槐树移民的当属山西学者乔新华,出版《为什么是洪洞:大槐树下的文化传统与地方认同》:上海的山西籍学者安介生《山西移民史》也对明代大槐树移民加以探讨:北京学者赵世瑜曾撰文对大槐树移民进行讨论。
近30年来,关于大槐樹移民'地方文史爱好者编撰有多部书籍、多篇文章。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比如把明初或明代山西移民与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混为一谈,把有明一代洪洞移民外地和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混为一谈:资料利用不严谨,对家谱资料不加辨析引以为证。这些不科学的倾向造成大槐树移民问题泛化。务必引起重视、引以为戒,否则不利于大槐树移民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探讨深入。
大槐树移民研究,需要在资料收集及研究提升上下大功夫。比如所谓移民18次,笔者核对《明实录》,发现并不准确,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同质化,现有的理解需要重新审视。确实记载洪武永乐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明代前期、中期文献尚未找到,找到最近的是平阳府。看来寻找关于洪武永乐洪洞或平阳府移民的明代文献(正史、文集、笔记、方志、碑刻、谱牒)至关重要。充分依托清代民国记载大槐树移民的方志、碑刻、谱牒整合考量移民历史,比如尽量收集齐全清代民国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家谱、碑刻,辑录其中可能包含的明代记载,依照时间先后排列,形成资料长编,至少可以形成清代民国完整的证据链:同时利用丰富的口传资料包括故事传说研究大槐树移民文化。这些都是洪洞大槐树移民研究需要继续开展的工作。在资料收集方面,不妨通过影响较大、较广泛的报纸网站发布消息征集洪洞大槐树移民谱牒、碑刻及口碑资料,最好附录书籍及碑刻图像,以便核对利用,利用近些年国内家谱编修热潮,顺势而为,在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建立移民资料信息中心。同时积极发挥海内外重点家谱收藏单位、研究专家、爱好者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大槐树移民研究水平。
洪洞大槐树移民文化
洪武、永乐年间,朝廷组织平阳府一带民众从洪洞大槐树集散出发迁徙,大概没有问题,但是年代久远,一百年前,到民国邑人修建大槐树遗址时,保存在洪洞周围的直接资料证据已经难以找寻。这从民国编成的《古大槐树志》和《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所录碑文(如贺柏寿《重修大槐树古迹碑记》)、诗歌(如张淑琳《古大槐树歌》)中便可看出。但清代民国流传至今的碑刻家谱及口耳传说,众口一词认定“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就是最强有力的证明材料。
认识大槐树移民,要注意历史与文化现象的区别和联系。洪武永乐年间朝廷组织平阳府一代民众从大槐树集散出发是历史,近现代以来泛化的大槐树移民是文化现象。大槐树移民的泛化,有多种因素,诸如清末民初汉族文化心理重构、年代久远谱牒资料缺乏对大槐树移民的攀附和遥寄。随着家族历史研究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家族证明和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毫无瓜葛,但这丝毫不会降低洪洞大槐树在汉民族后裔心目中的神圣地位。认祖归宗、家国情怀是中国人世代传承的内在精神法则。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至少已经成为300多年来汉民族集体的祖先记忆。
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本来是一部心酸史,亲人被迫分离。违背了安土重迁、聚族而居的传统伦理。但此后逐渐形成的大槐树移民文化,反而成为中国人得以团结、凝聚的力量源泉,成为世代中国人美好的祖先记忆。没有人口迁徙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形成,就没有绚丽多彩的华夏文化。洪洞大槐树成为华人的精神家园、祭祖圣地。因此,挖掘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传说,建构洪洞大槐树移民文化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文化事业,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鲍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