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排解情绪
2018-09-25孙丽丽
孙丽丽
现代人心情不好时,有的人喜欢打打球,出身汗 ,或是去泡个热水澡;有的人喜欢静静地喝茶,或听听音乐;有的人喜欢找朋友倾诉,这些方法都可以让心情变得轻松。我在心情不好时则喜欢写日记,或做女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排解情绪的方法,古人也是一样,因为无论古今,不变的是人性。
读书静心。“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之祸,朱熹与好友来到新城福山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朱熹阅读了大量书籍和书法作品。此诗借方塘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湾死水,因为常有活水注入,才能像明镜似的清澈见底,映着天光云影。读书也是如此,读书让人思路变得明晰,心境变得澄明。
漫游散心。“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宦海失意,李涉被流放期间,心情很是不佳,终日混混沌沌。有一天他发现春天快要过去了,于是强提起精神,登上镇江的南山,在游览古寺时,偶与高僧闲聊,那郁积在心中的苦闷,似乎找到了出口。
淡然面对。“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宋·苏轼·《定风波》)。元丰五年(1082年)春,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至黄州。其间,他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但苏轼却泰然处之。他认为,自然界或雨或晴属于正常,那么社会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必在意呢?表现出一种旷达超逸的胸襟。
与友倾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时,应旧友邀请到农家做客时,写下这首诗。田园环境优美,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与故人把酒叙旧,不仅使孟浩然把政治中的冷遇波折全忘了,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因为朋友的相谈,化为了虚无。
寄以美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唐·李白·《将进酒》)。天宝初年(742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招李白进京,认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李白被排挤出京,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的漫漫旅途。在这首诗中,李白借酒抒发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自信,将郁闷的情绪和冷寂的心境一扫而光。
陶醉美食。“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苏轼·《惠州一绝》)。仕途坎坷的苏东坡曾经想过避世遁俗,因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最终没能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他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这时,他遇见了罗浮山下的美景和美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瞬间消失,满腹的苦水化作了对芦桔、黄梅,尤其是荔枝甜美的赞歌。
过好当下。“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慧开禅师·《无门关》)。慧开禅师的这些诗句俨然是对古人各种排解情绪方法的通俗总结—春天有百花盛开,秋天的月亮特别皎洁,夏天吹拂着徐徐凉风,冬天飘着皑皑白雪,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就像我们生老病死的过程。假如我们能将生老病死的无常、荣辱得失的好坏,都不挂在心上,那就是人间最好的时节了。活好当下,就是生活的奥秘,不要把快乐寄托于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