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近地行星防御安全研究动态及思考

2018-09-25王玉恒宋瑞陈凌辉徐维

空间碎片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小行星天体行星

王玉恒,宋瑞,陈凌辉,徐维

(1.华南理工大学半导体照明与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广州510641;2.南京理工大学,南京210094;3.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北京100120;4.北京华如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193)

1 引言

随着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月球、火星、小行星、彗星等太阳系天体进行了全方位、多手段的探测,研究了各天体的地质特性、运行轨道以及所处的空间环境等。而小行星等近地行星作为一类常见的空间目标,因其数量较多、地质特征各异、运行轨道特殊等特点,逐渐成为研究人员在空间领域的热点之一,近年来也越来越得到联合国和航天大国的重视。

研究近地天体的主要应用方向是开展近地天体的预警、防御和资源开采。相比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灾害具有3个特点[1]:一是瞬间发生的全球毁灭性灾害;二是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时间、影响程度及撞击地点可以预报;三是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在理论上有规避的可行性。基于这些特点,国际上普遍认为可通过发展近地天体防御技术来减缓、避免近地小行星对地球产生灾难性的危害[2]。因此近地天体防御技术成为国际太空安全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为了确保我国在近地行星领域国际活动中的主动性,发展航天技术维护国家利益,本文首先概述了近地行星的威胁,跟踪了近地行星防御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重点分析了国际近地行星防御国际动态,主要包括国际近地行星防御组织动态、美国近地行星预防战略与行动规划和美国近地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动态,概述了近地行星防御的国际法适用性原则,最后对我国在相关领域发展提出了建议。

2 近地行星的威胁

近地行星 (NEO)指掠过地球轨道或是接近地球的小行星和彗星,其直径大小决定了其撞击地球的危害程度,参见表1。近地行星的尺寸从只有几米的小 “流星体”到更大的几公里宽的天体。当近地行星 “坠入”地球大气层时,较小的物体将无害地碎裂,而较大的物体会造成局部破坏甚至全球破坏。图1的阴影背景大致显示了撞击伤害随小行星大小的变化。图1同时显示了已知的不同大小近地球小行星的数量比例。

表1 近地行星撞击地球的危害[3]Tab.1 The hazards of near-Earth asteroids impacting the Earth

图1 不同尺寸近地小行星的危害及已知不同大小近地小行星的数量比例[4]Fig.1 The Hazards of near-Earth asteroids with different sizes and the percentage of discovered near-Earth asteroids with different sizes

不同规模的近地行星撞击可能会对美国造成重大的环境、经济和地缘政治后果,即使这种影响在美国领土之外,其影响直接取决于它的大小、组成和撞击速度。小的、岩石类近地行星很可能在撞击地面之前爆炸,在空气中爆炸会导致产生更大范围的中等损伤,而金属类天体则可能会撞击地面并造成更重、更局部的破坏。

即使是小的近地行星也会产生显著的破坏效应。例如,2013年2月15日,一颗大约20m大小的小行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附近引发了一次空袭,其能量比第一颗原子弹释放的能量多20至30倍[5]。它损坏了成千上万的建筑物,造成1000人受伤,主要是被冲击波震碎的玻璃所伤(图2)[6]。据目前估计,有近1000万个近地行星尺寸大于20m,但在进入地球大气层之前探测极为困难。

1908年,另一个大约40~60m的物体在俄罗斯通古斯卡爆炸,撞击能量达到 (5~10)×106t TNT当量,相当于人类首颗原子弹的几百倍,造成超过2000 km2的树木焚毁,附近650km内的窗户玻璃震碎[9]。

图2 行车记录仪拍摄到的小行星划过天际[7]及被冲击波震碎的玻璃[8]Fig.2 An asteroid crossed the sky captured by an automobile data recorder and glass shattered by the shock wave

中国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1976年3月8日15时1分50秒左右,一颗陨石在吉林市上空发生了一次主爆裂,碎片散布在吉林市、永吉县及蛟河市近郊附近方圆500km2的范围内,这是当时世界上目击到的最大石陨石雨[10,11]。当时共收集到陨石标本138块,碎块 3000余块,总重2616kg。其中最大的一块陨石 “吉林1号”陨石重达1770kg,冲击地面造成蘑菇云状烟尘,并且击穿冻土层,形成一个深6.5m、直径2m的坑,这也是当时世界最重的石陨石[12,13]。2014年11月5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也发生了小规模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吉林陨石雨对人们造成的损失不大,而车里雅宾斯克造成了很多人员受伤和房屋受损。如果通古斯卡大爆炸撞击的是大都市,将造成上百万人遇难。

据相关数据,几乎每隔半世纪将会有一次大型的近地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发生,尺寸大于140m的近地行星有可能对整个地区或大陆造成严重损害,该类天体可能以超过60×106t当量TNT的能量撞击地球,这是迄今为止测试过的最强大的核装置。每年都至少会有一次小型的近地行星威胁撞击地球,庆幸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大气层中烧毁或是与地球擦边而过。有国家和国际组织强调,虽然概率较低,但依然不能忽视近地行星对地球的威胁。

3 近地行星防御技术

在2012年国际空间探索协调组会上,经12个成员国协调,将 “试验减缓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风险的方法”定为小行星探测的三项基本目的之一。通过深空任务对近地行星防御技术进行技术演示验证成为合法合规途径。

近地行星防御技术有两个最基本的方式:一是改变近地行星轨道使之避开地球;二是使近地行星分裂成碎片。目前,国际上提出主要的近地行星防御技术包括核爆、撞击、拖船、质量驱动、引力牵引、激光烧蚀、太阳光压和离子束牵引等8种,如图3所示。

3.1 动能技术

动能撞击 (Kinetic Impact)是一项实际可行且相对简单的改变近地行星轨道的技术。动能撞击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使用相对速度很大的航天器直接撞击近地行星以改变近地行星的动量。动能撞击适用于尺寸相对较小且预警时间短的近地行星,或者尺寸相对较大且预警时间长的近地行星。

3.2 高空核爆技术

核爆 (Nuclear Explosion)是国际上提出的近地行星防御最主要技术之一,即利用核装置直接炸毁,或利用近地行星表面单点或多点核爆所产生的推力改变近地行星轨道,避免其与地球相撞。核爆可分为相距爆炸、表面爆炸和内部爆炸3种。相距爆炸主要是靠爆炸使近地行星速度改变,近地行星质量损失不大。而表面爆炸和内部爆炸的效果与近地行星的结构组成特性紧密相关。但核武器受国际公约限制,利用核爆方式去防御存在发射失败等风险因素很大,一旦发射失败甚至大于近地行星的威胁,一般情况尽量不依靠这种手段。

3.3 天基操控技术

(1) 太空拖船

拖船 (Tug Boat)技术是将一个装有推进系统的航天器着陆并锚定在近地行星表面,利用航天器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对近地行星施加作用力,从而缓慢地改变近地行星的运行轨道。据报道,离子电推进的小推力发动机已经在“深空1号”探测器等任务上进行使用。根据技术发展的实际,拖船技术在拖动小行星上仅有理论可能。

(2) 引力牵引

引力牵引 (Gravitational Traction)是将航天器 (引力拖车)驻留在距离目标近地行星一定的距离上,航天器在不接触近地行星表面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万有引力对近地行星施加一个稳定的力,从而使近地行星产生一个持续的速度变化量,并改变近地行星的运行轨道。为了增大引力拖车的质量,Marco还提出加强引力拖车的技术,即从该近地行星上挖取收集物质到引力拖车上,产生更大的引力加速度。把一个类似挖掘机的装置着陆在近地行星上对近地行星进行挖掘,把挖掘物质抛向太空也可使近地行星轨道发生变化。

(3) 太阳光压

太阳光压 (Solar Photon Pressure)技术是利用太阳光压来改变近地行星的运行速度和轨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反射率改变法;放置太阳帆法;太阳光反射法。

(4) 质量驱动

质量驱动 (Mass Drive)方法的原理是采用一个或多个着陆器在近地行星表面进行钻取,并将近地行星自身的物质喷射出去来产生反作用力,进而改变近地行星轨道。

3.4 定向能技术

(1) 激光烧蚀

激光烧蚀 (Laser Ablation)的原理是用强激光对存在威胁的近地行星表面进行烧蚀,利用表面烧蚀产生的等离子体喷射所带来的反作用力造成近地行星的速度变化,进而改变近地行星轨道。载有激光系统的航天器可以部署在月球、地球低轨、地球同步轨道或者日地拉格朗日点上。从技术实现上看,激光烧蚀进行天体防御仅是原理假说,从现实来说难以实现,在可预见的未来的强激光辐照所能产生的反冲动量远不足以推动小行星等空间目标。

(2)离子束引导

离子束引导 (Ion Beam Shepherd)方法的原理是利用航天器上一个离子推力器产生的高指向精度、高速度的离子束对近地行星进行持续的照射,对近地行星产生作用力,从而改变近地行星的运行轨道。离子束引导所需的电推进等关键技术已在航天器上正式应用,所以可能会有利用离子束技术的近地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

4 国际近地行星防御动态

4.1 IAWN组织动态

4.1.1 组织简介

IAWN全称是国际小行星预警网 (International Asteroid Warning Network,IAWN),负责近地小行星的预警技术相关工作。截至当前,IAWN的签署者有Peter·Birtwhistle,英国西伯克郡、中国国家航天局 (CNSA)、俄罗斯科学院克里米亚天体物理观测台 (CrAO)、欧空局 (ESA)、欧洲南方天文台 (ESO)、墨西哥Cholua国家天体物理、光学和电子学研究所 (INAOE)、俄罗斯科学院天文学研究所 (INASAN)、俄罗斯科学院日地物理研究所 (ISTP)、乌拉尔联邦大学Kourovka天文台 (KAO UrFU)、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 (KASI)、俄罗斯科学院特殊天体物理观测台 (SAORAS)、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Narino大学 (哥伦比亚帕斯托)。

4.1.2 工作领域

IAWN主要涉及以下领域:

(1)利用北半球和南半球以及太空中的光学和雷达设施以及其他资产,发现、监测和物理描述有潜在危险的近地天体种群;

(2)提供和维护国际公认的信息交换所职能,以便接收、确认和处理所有近地天体观测资料;

(3)作为提供准确和有效的近地天体信息的国际联络点;

(4)协调观察潜在危险物体的活动;

(5)提出有关威胁通知的标准和阈值;

(6)根据地理、人口分布和其他因素,建立潜在影响后果的数据库;

(7)评估危害分析结果并将其传达给成员国;

(8)协助各国政府分析影响后果和规划缓解措施。

4.1.3 最新会议情况

第8届IAWN指导委员会会议在2018年1月30日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 (UNCOPUOS)科学技术小组委员会 (STSC)会议期间举行。议题主要包括:

(1)通过IAWN五个新成员 (克里米亚天体物理观测台、乌拉尔联邦大学Kourovka天文台、俄罗斯科学院特殊天体物理观测台、俄罗斯科学院日地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国家航天局);

(2)介绍和分享各国际组织在探测小行星方面的最新情况,包括 INASAN、KASI、E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JAx A)、NASA;

(3)介绍了IAWN新网站的开设;

(4)向STSC提交了IAWN年度技术简报;

(5)SMPAG有两个行动项目需要IAWN加入,主要是撞击响应行动的标准、阈值和有可信威胁时的通信指南;

(6)IAWN相关信息如何通知非国家实体(如欧盟、北约);

(7)关于建立联合国天基信息和应急响应平台的相关问题,包括技术咨询、全球网络、未来合作等;

(8)关于在 “UNISPACE+50”及下次IAWN会议的准备工作。

4.2 SMPAG组织动态

4.2.1 组织简介

SMPAG全称为空间任务计划建议组 (Space Mission Planning Advisory Group, SMPAG), 负责近地小行星威胁减缓计划活动的发展,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威胁做出国际应对准备。截至2018年2月,SMPAG成员共有23个国家或国际间政府组织,分别是墨西哥航天局 (AME)、太空探索者协会 (ASE,观察员)、意大利航天局 (ASI)、比利时联邦科技政策办公室 (BELSPO)、中国国家航天局 (CNSA)、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德国航空航天中心 (DLR)、欧空局(ESA)、欧洲南方天文台 (ESO,观察员)、奥地利研究促进署 (FFG)、国际宇航科学院 (IAA,观察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IAU,观察员)、国际小行星预警网 (IAWN)、以色列航天局(I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JAx A)、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 (KASI)、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巴基斯坦空间和外大气层研究委员会 (SUPARCO)、罗马尼亚航天局 (ROSA)、俄罗斯联邦航天局 (ROSCOSMOS)、乌克兰航天局 (SSAU)、英国航天局 (UKSA)、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司 (UNOOSA,观察员)。

4.2.2 工作领域

(1)规划任务,技术路线图和合作研究。

1)推荐和促进行星防御所需的研究。这种调查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室研究,技术开发和空间任务来解决,例如对地面和天基近地天体观测和特征描述;

2)制定一系列规划任务,解决各种潜在的近地天体撞击情景和偏转/破坏可能性,包括对各种情景的评估;

3)评估近地天体减缓技术的技术成熟度和后果;

4)与IAWN合作,建议行动的标准和门槛(例如,通知重大影响风险,启动观察和/或缓解活动)。推荐目标偏转的标准,例如最小可接受的地球未命中距离。

(2)沟通和信息交流。

1)确定在空间近地天体减缓研究、技术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的机会;

2)让会员了解相关的国家行星防御活动;

3)按照规定的规则向公众传播其活动;

4)每年向联合国外空委员会科学和技术小组委员会介绍这些活动的情况。

(3)法律和政策方面。

确定在进行近地天体减缓行动或选择任何可能的减缓方案时可能出现的任何法律和政策问题 (例如,责任义务)。

(4)减灾规划活动。

1)建议基于天基的近地天体减灾活动的运营责任;

2)与可能参与实施威胁响应的相关行动者协调工作;

3)如果存在可信的威胁,为可能的减灾活动提出可行的建议,并直接通知那些协调和资助太空任务活动的政府,并要求他们在必要时通过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司通知联合国和平利用外空委员会。

4.2.3 最新会议情况

SMPAG第11次会议于2018年10月18日在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举行,议题主要包括:

(1)介绍了SMPAG的工作状态;

(2)审议了成员和观察员,主要是决定捷克共和国成为SMPAG的第19位成员;

(3)介绍正在进行的和计划的活动,包括由NASA介绍美国国家近地天体防御战略和行动计划,由欧空局 (ESA)介绍即将出台的空间安全计划,SMPAG法律工作组的报告,提出在“UNISPACE+50”成果计划中增加行星防御的建议,讨论了关于引导采矿小行星的问题,关于行星紧急情况的研讨会及任务的最新情况 (Hayabusa 2着陆小行星、OSIRIS-Rex小行星样品采集、DART动能撞击、HARA测量行星撞击的动量传递效率的测量)等。

(4)IAA行星防御会议的准备情况,会议将于2019年4月29日至5月3日在华盛顿特区举行;

(5)介绍了SMPAG各工作计划项目的状态,并进行了讨论,包括NASA提交的影响威胁响应行动的标准和阈值的书面报告,NASA提出的一份关于可靠威胁情况下SMPAG行星防御行动计划的文件草案,奥地利研究促进署 (FFG)提出的关于近地天体减缓空间任务的最新情况,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以书面形式提供的关于特征有效载荷项目工具箱的会议报告;

(6)提出了下一次会议的日期和地点:SMPAG第12次会议将于2019年2月13日星期三在维也纳国际中心与科技小组委员会第五十六届会议 (2019年2月11日至22日)同时举行。

4.3 国家近地行星预防战略与行动规划

美国白宫科技与政策办公室联合美国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发布 “国家近地行星预防战略与行动规划”[14],对未来10年如何防御可能撞击地球的近地行星以及一旦撞击如何开展救灾等工作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谋划,提出通过5个战略目标来提高预防近地行星撞击地球的能力。

(1)提高近地行星探测、跟踪与表征能力。

NASA将牵头制定旨在增强NEO探测、跟踪与表征能力的路线图。开展的相关支持行动将降低不确定性水平,有助于更准确的建模和更有效的决策。这是地球防御最优先的任务,可为决策和实施有效消除近地行星威胁的行动提供更多时间。地基及空间望远镜都可以探测和跟踪潜在的近地行星威胁,越早期的探测和表征意味着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预防。

(2)提高近地行星威胁的建模、预测和信息集成能力。

美国各机构将协调开发建模工具和模拟能力,以帮助表征和减轻NEO撞击风险,同时简化数据流以支持有效决策。依靠定量的建模与分析能力,可为决策者提供以下近地行星威胁的初步信息:撞击地球的概率、撞击时间和地点、撞击的影响以及防御撞击的方案,为实施防止撞击的措施奠定基础。

(3)研发偏转或破坏近地行星的技术。

NASA将牵头开发用于NEO探测、偏转和摧毁任务的技术。有效应对近地行星威胁的手段包括偏转轨道和直接破坏两种手段,这包括3种能力:一是快速侦察能力,发现有可能撞击地球的近地行星威胁后,需要快速发射航天器与该近地行星进行交会和伴飞以实施抵近侦察,提供更详细和更准确的近地行星信息;二是偏转来袭近地行星的运行轨道,使其偏离地球轨道,这可以通过发射动能撞击航天器 (通过撞击改变近地行星运行轨道)、核装置和 “重力牵引器”(通过在近地行星附近长期部署航天器通过重力缓慢影响近地行星运行轨道)等来实现;三是使用核武器将来袭近地行星彻底摧毁,使产生的碎片偏离地球或者在大气中烧毁。

(4)加强预防近地行星威胁的国际合作。

近地行星撞击地球的风险是世界范围的危害,国际合作是改善预警和响应的最佳方式,如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广泛部署望远镜以提高探测能力。美国旨在应对这一挑战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领导和主导作用。

(5)制定和定期演练近地行星撞击应急程序和行动协议。

针对在几乎没有任何预警、发现近地行星即将撞击地球的情况,制定应急救灾和恢复程序以减轻撞击的损失。

4.4 美国NASA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动态

4.4.1 办公室简介

该办公室于2016年1月在美国NASA总部成立,负责监督NASA行星防御相关活动,并协调美国与国际间该领域的工作和项目,以解决和规划对近地行星撞击危险的响应。

4.4.2 工作领域

该办公室主要涉及以下领域:

(1)领导美国和国际社会监测近地行星对地球产生重大影响的任何可能性;

(2)通过任何可能的后果评估潜在影响的范围;

(3)制定战略以降低近地行星对人类福祉的威胁。

4.4.3 负责项目

(1)近地行星观测项目 (NEO Obligation Program);

(2)NASA近地行星探测项目 (NASA’s NEO Search Program);

(3)国际天文学联盟小行星中心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Minor Planet Center):

1)通过世界各地及未来的观测,获得小行星的位置信息;

2)负责识别、指定和初始轨道计算;

3)目前在行星数据系统下的小行星节点中运行。

(4)近地物体研究中心 (Center for Near Earth Object Studies)

1)计算近地行星的高精度轨道;

2)对危险小行星未来可能的轨道进行长期观测分析并计算新发现的潜在小行星的轨道,以评估任何撞击的危险;

3)预测任何威胁影响的时间、位置和几何形状。

4.5 欧空局近地行星协调中心动态

欧空局近地行星协调中心 (NEOCC)是空间态势感知 (SSA-NEO)部分的执行中心。它的目的是协调和加强对小型太阳系天体的观测,以便监测近地天体状态,并评估近地天体的危害。

该中心提供先进的轨道计算和监测系统,以及执行风险评估所需的工具和数据。其主要服务包括:

(1)近地小行星 (NEA)搜索:显示任意给定对象的动态和物理特性;

(2)近地小行星目录:可检索完整 (或过滤过的)按关键参数排序的近地小行星列表;

(3)碰撞监测:显示潜在危险物体列表及相关参数;

(4)轨道可视化:任何近地小行星轨道运动的图像显示;

(5)图像存档:可搜索的ESA望远镜 (或与ESA协议下的望远镜)提供的天文图像目录。

5 近地行星防御法律适用性原则探讨

近地天体防御作为太空安全的最新领域,其国际法的适用性问题也引起关注,国际上关于近地天体防御的法律法规的发展目前仅是处在起步阶段,许多问题仍然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解决。当前对近地天体防御的国际法适用性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5.1 责任与义务方面

(1)如果一个国家发现有关对地球的重大近地天体威胁的信息,则应根据 《外层空间条约》提供此类信息,特别是第十一条要求各国在切实可行的最大范围内通知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

(2)如果发现近地天体威胁,每个国家在法律义务上都有权利和义务设法采取缓解行动保护其领土、其人口,但国际法没有规定其他国家以任何特定方式或特定程度协助的义务。

(3)在近地天体防御过程中,任何违反国际义务的行为,例如使用非正规化学武器,都要求有关国家承担国际责任。

(4)适用于国家的国际法也适用于私营公司等非国家行为者,每个国家对其政府机构和非政府实体的活动负有国际责任。

(5)一个国家对其作为发射国的任何空间物体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该责任适用于对外层空间或其他空间物体造成损害的 “过失行为”。

(6)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国际组织对近地天体威胁进行了善意但错误的警告和评估,根据国际法,该国家或国际组织不承担任何责任。

5.2 关于近地天体防御手段的法律法规适用性

(1)对于缓慢的推/拉方法,包括重力拖拉、增强型重力拖拉、离子束或激光烧蚀等方法,国际法并没有因为其特殊性而提出特别的合法性问题,如果在地球或外层空间造成外空物体的故障和损坏,要求有关国家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2)对于撞击方法,例如动能撞击或常规爆炸物,这类方法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款,但是在进行近地天体防御任务时,应考虑环境因素,遵守包括 《外层空间条约》第九条以及无法律约束力的指南和原则,例如减少空间碎片指南和禁止在外层空间使用核动力的原则。

(3)对于在外层空间使用核爆炸装置,有若干国际条约是相关的,但是这些条约义务仅适用于已成为条约缔约国的国家。

1)《外层空间条约》第四条禁止三项具体行动:将核武器放置在地球轨道上、将核武器安装在天体上、以任何其他方式将核武器安置于太空。SMPAG法律问题特设工作组得出结论认为,为有效防止空间核军备竞赛,核装置不会因为其双重功能而改变其性质,也不允许将其解释为近地天体防御而排除在条约义务之外。

2)1963年 《有限禁止核试验条约》第一条要求各方在大气层,外层空间或水下禁止进行任何核试验或任何其他核爆炸。与 《外层空间条约》不同,《有限禁试条约》明确适用于 “任何”核爆炸,无论其目的如何。

3)1970年 《核不扩散条约》禁止所有未被承认为核武器国家的缔约国获得或拥有核爆炸装置以及相关材料。它还禁止核武器缔约国转让核爆炸装置。这是关于核不扩散的最重要和最广泛的条约,该条约将阻止各国在近地天体防御任务方面进行核扩散。

5.3 执行近地天体防御任务的国际组织的法律问题

(1)根据 《联合国宪章》第七章,安理会具有处理 “和平威胁”的特殊权利,它可以授权或要求各国采取行动,否则将违反其他条约规定的义务,所有联合国成员国都承诺并执行安理会的决定。

(2)如果缺乏多数会员国或一般会员国的一致同意,联合国安理会则不能采取行动,会形成联合国大会的建议,但其建议对国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3)其他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外空委或联合国框架内外的特设小组,可以为支持全球防御任务达成广泛的政治共识,但这些机构无权对违反联合安理会决议的行动进行许可。

6 结束语

当前,近地行星安全防御问题是各航天强国在高边疆领域的战略博弈,随着近地行星安全防御技术和行动的不断发展,会对国际太空安全产生一定影响。其内在意义影响深远,不仅关乎于空间安全技术的发展,还对世界各国和平利用太空和太空资产安全产生重大变化。本文主要以近地行星安全防御为主要研究对象,跟踪其发展动态,并对相关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参与近地行星安全防御活动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小行星天体行星
我国发现2022年首颗近地小行星
小天体环的轨道动力学
地外天体采样,办法总比困难多
太阳系中的小天体
流浪行星
测量遥远天体的秘籍
小行星撞击指南
行星呼救
小行星:往左走
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