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哲学中的自由观

2018-09-24潘金梅

神州·上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齐物自由

摘要:“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庄子将“无待”、“安命”、“齐物”作为自由的前提,主张只有在无所依赖、随遇而安、忘却物我界限的基础上,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超然于物外,实现绝对自由。

关键词:自由;无待;齐物;安命;逍遥

一.哲学语境下自由的含义

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张人不应受到神的约束,可以看作是西方哲学史上出现的自由意识的萌芽。黑暗的中世纪在教会奢靡成性的风气和虚伪的禁欲主义压迫下,自由已然成为人们追求的核心价值。在此背景下,以意大利为首,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英国自由主义的先导霍布斯一方面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权利;另一方面鼓吹专制。洛克的自由观分为“自然的自由”和“社会的自由”,前者是将自然法则作为人的行为规范;后者是在法律约束下的自由。卢梭的自由观以“道德”和“公益”为核心。首先,人是自由而平等的;其次,每个人都应参与政治;最后,自由本质上是道德的。作为自由主义集大成者的约翰·密尔强调更广泛的公民权利。可见,西方的自由主义主要是指政治权利和人身自由,是个人争取权利,证明自身社会存在感的自由。是外求、外争、外拓的自由。追求的是生命、财产、政治权利等形而下的自由。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的活动主要受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自身条件的束缚,而作为超越性的存在,人不愿受其制约,要力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必然,并且运用必然来对客观世界进行符合人类主观愿望的改造,才能实现自由。

二.庄子语境下自由的含义

相对于西方古典自由主义外拓的形而下的自由观,以及马克思主义现实、客观的自由观,庄子在《逍遥游》中表现出的自由更加具有内求性、主观性、超越性。自由意味着无拘无束,随其约束对象的不同,表现为各自不同的自由。那么,庄子哲学中的自由有何不同呢?《庄子》中自始至终并未出现“自由”一词,因此,我们用这个词汇时应该谨慎。庄子常用自然、逍遥、游、无为等用语来主张超脱外物干扰而顺应自然法则的人生志向。庄子主张脱离外物的限制,不是消除外物本身,而是通过主观内求而从人的意识中根除对外物的执念,以实现绝对自由。庄子的这一思想对我们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即“自由”不等于随心所欲。对物质、社会地位、名利等,当这种欲求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得以实现时,人们便会失望、沮丧,而这种外物的约束与不自由全然是人为造成的。对于外物的欲求与执着不仅会无端降低人的生命体验,甚至会迫使人处于危险境地。亘古以来,有多少人不惜消耗宝贵的生命去追求金钱、权利、名誉从而加害于他人、或给自己造成身心伤害甚至过度疲劳而英年早逝?!对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人们很多时候表示无能为力,能否获得,不能仅凭个人之努力程度和能力范围就能决定。其在追求过程中,除了主观努力,还要受到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追逐名利的过程终究是受限制的、不自由的。而当我们彻底放弃世俗欲求时就实现了自由,便会豁然明白世间本无什么约束,人生而自由,所有的约束都是人为给自己增加的精神枷锁。强烈的欲求会迫使人们失去身心自由,而一旦从内心改变对外物的态度,消除欲求或执念时便能重新找回自由。

综上所述,庄子所谓的自由不是通过积极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文明,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而获得的自由,而是反求诸于我,通过修身养性,使自己内心超然物外,是具有强烈超越性质的内在的个人精神自由。

1.以“无待”作为自由的前提

通过积极改造外部世界来满足人的欲望,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是西方国家发展物质文明的根本动机与方法。但人对世俗的欲望无止境,欲望的实现只能带来暂时的自由和幸福,而不是恒久的幸福感,接二连三产生的欲求会周而复始地困扰着人们,使人深陷压抑中难以自拔。庄子反求诸于我,净化内心,提出“无待”为前提的绝对自由。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无法完全独立。人的生存即是不断与其他生灵及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就是庄子所谓的“有待”,即物质世界中的相互依存、相互对待。“无待”指的是无所依赖、无所对待,人的思想及行为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限制。“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遊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若能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遇中,他还依赖什么呢?!”庄子常以“逍遥”或“游”来阐述自由之境界。“逍遥”两个字一般被认为是肉体上的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而庄子所说的“逍遥”除了肉体上的悠闲自得,还有纯粹的精神上的自由自在、轻妙美好之意。《逍遥游》中说:“北海有一条鱼叫鲲,身体庞大,不知有几千里。它幻化成鸟,名叫鹏。鹏的脊背不知有几千里长,当它奋起而飞时,展开的翅膀像一片云,它随着海风海浪一路迁徙到南海。那南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鹏的背与翼强而有力,才能“击水三千里”直冲上天,视苍天如海,观地下如烟,但如果不靠风力,也是无法飞上高空的。所以不要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超凡脱俗,同时指出鹏靠风力才能翱翔,因此,风之于鹏也是“有所待者”。庄子反对世俗的“有待”,主张追求“无待”的精神境界,指出了从“有待”至无待”的转变途径,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通为一”,达到绝对自由之境的人,是庄子主张的理想人格。在庄子看来,真正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时,才能摆脱外物牵累,从而实现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人只有在“无待”前提下才能实现绝对自由,庄子“无待”的绝对境界就是道境中的自由自在。庄子将通过“体道”逍遥于自由境界中的人称之为至人、神人、圣人。至人心中无己,神人心中没有功利,圣人心中没有名誉。

2.以“齐物”作为自由的前提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齐物论》)这句话描述至人之肉身不惧任何严酷的环境。实际上,庄子通过描写肉身的方法来意指至人不动心的内心定力。無论身处怎样恶劣的环境,精神可以自由自在地乘云雾、骑日月,遨游在四海之外。静观世间万物流变,我心依然宁静,凌驾于万物之上逍遥自在。惠子有一棵大树,觉得没什么用,不知如何处置才好。对此,庄子说:“怎么不把它种在空地,种在广漠的旷野里,悠然地徘徊在树旁,自由自在地躺在树下呢?”。惠子还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种植结出的葫芦有五石之大。用它来盛水,而它的坚固程度无法承受水之重。把它割开做瓠,又太大而无处可放。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只因为它没用,就把它砸烂了。”庄子回答说:“如今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考虑制成腰舟浮游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你的心还是太过狭隘了!”庄子在这里所要批判的是时下流行的狭隘的价值观念。人们在功利主义价值观指导下,总是以“有用”,“无用”来衡量器具之为器具的实用价值。而这种价值的衡量标准仅限于物质层面上,如果把对外物的观念上升到精神层面上去考量,哪里还有“有用”,“无用”之别呢?!

3.以“安命”作为自由的前提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古时候的真人不因活着而欢喜,不因将死亡而厌恶,无拘无束而来,逍遥自在而去。不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不苛求最终的归宿;事情来了便欣然接受,忘记尘世牵绊而复归自然,这就是不用心智损害道,不用人为的安排辅助天,这就是真人。”这里有安命论的思想,对于任何生命个体,生是偶然的,而死亡却是必然归宿,因此,我们只能坦然接受。不谋虑俗事,不因错过时机而懊悔,不因成功而骄傲,一切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诚然,庄子笔下的至人、真人、圣人是洒脱旷达,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形象。他们能达到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已悟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那么何为道呢?道是庄子哲学中最为本质而重要的概念。“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庄子·大宗师》)道有情有信意味着它并非只是抽象概念,而是现实存在。道虽然实际存在,而无法用语言精确表述,一旦说清楚了,就不是“道”了。道只能去体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为形而上的道,不能用言语来定义或用感觉来判断,只能用心灵去体会。道之于庄子,是万物的根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万物来源于道,而复归于道。由此可以说,庄子哲学中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三.庄子自由观的当代意义

1.淡泊名利、去伪存真的价值观

当下,科技发展迅猛,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力量,改变着人的生存及思维方式。日益膨胀的物欲使人的思想完全被物质世界所主宰,遗忘了精神世界,失去了绝对自由。权力争夺导致价值观的扭曲,竞争意识导致心理失衡,利益趋动导致道德论丧。因而,庄子不为功名利禄的人生观对当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去发现更加美好的精神世界。

2.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生存观

逍遥游体现了“道通为一”的自由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我与万物为一”。庄子认为若以道观物,万物齐同,一切人、一切物从本质上都是相同而无区别的。所谓的高低贵贱、是非美丑,是人们对世俗的偏见,是以物观物的结果。庄子提倡人们不要被外物蒙蔽本心,主张摒弃是非荣辱,顺其自然,实现自我生命的内在价值。

“道通为一”的境界还有另一层启示,即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3.心之澄明、精神逍遥的人生观

自由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追求的精神内核。庄子以不同于他人的、豪放的姿态追求绝对自由,为人们提供了通往自由之境的方法,即通过“心斋”、“坐忘”的方式来体“道”,进而达到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人生活在现世,肉身难免受到各种制约,难以获得绝对逍遥,但在精神领域,人们完全可以为自己构筑一片自由空间,抵御外物的诱惑,逍遥自在。

参考文献:

[1]《庄子》

[2]《道德经》

[3]吕秋薇.庄子逍遥游思想的现代意义[J].世纪桥,2008(21):72-74.

[4]万勇华.庄子自由观论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36-40.

作者简介:潘金梅(1975.03)女,民族:朝鲜族,籍贯:黑龙江省,学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从事工作:在北京斯凯瑞科贸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一职。

猜你喜欢

齐物自由
LIFE, ENTANGLED
Life, Entangled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齐物观念
Later Wittgenstein’s Rule-following Paradox and Chinese Philosophy of Meaning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齐物逍遥”与“积极行动”——庄子与萨特自由思想比较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