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大老成,几近完人”的陈廷敬
2018-09-23赵立波
赵立波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已经被批准退休的的陈廷敬再次被紧急征召入直办事,这年他已经73岁了。因大学士张玉书去世,李光地又身患重病不能履职,放眼当时朝政,以能力和人望,唯有陈廷敬可以担任这一重大职位,也体现了康熙用人不拘泥于形式、大开大合的政治手笔。康熙对陈廷敬服务清朝5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卿是老大人,是极齐全底人。”一个极字说明了陈廷敬在多种岗位上的突出能力和重大贡献。
多岗位历练,深得重用
陈廷敬的从政经历非常丰富,几乎囊括当时朝廷中所有重要部门。陈廷敬一生有过28次升迁或调动,其履历几乎与康熙朝相始终。康熙八年(1669年),陈廷敬任国子监司业,转年担任秘书员侍读,亲自教导康熙读书;康熙十五年(1676年),陈廷敬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由此进入南书房,并入直办事,成为康熙的重要决策助手之一。陈廷敬早年的经历源于其极高的传统文化修养,其学问和人品得到了康熙的高度认可,这为他日后的频繁升迁和任职重要岗位埋下了伏笔。
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始,陈廷敬在担任礼部侍郎后,出任清朝的督察员左都御史,仕途进入快车道。此后,他先后出任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多个重要职位。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陈廷敬管理南书房,成为康熙的机密大臣,被授予文渊阁大学士,兼任吏部尚书。
陈廷敬主管吏治的时间很长,曾两次担任吏部尚书,在主管监察、弹劾及建议的都察院做过两次一把手——左都御史。由他主持的几次重大反腐行动和货币改革,无不深刻影响着清朝的政治走向。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陈廷敬能坚持为官操守,敢于碰硬,处理了一大批贪腐的实权官吏,其老成、谨慎、稳重的处世原则深得康熙赞许。
精于吏治,呕心沥血
陈廷敬认为,清除贪官污吏,靠教化远远不够,更要靠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对此,陈廷敬对监察人员提出了多项要求,如要求他们建言时做到防微杜渐,把问题扼杀在萌芽;要求他们在查办贪污不法或触犯纲纪的官员时,必须牢牢掌握证据,陈指事实;要求他们以身作则,办事光明磊落。
陈廷敬主张廉政建设应当主抓省部级干部(地方督抚)这一“关键少数”。用他的话说,叫“上官廉,则吏自不敢为贪;上官不廉,则吏虽欲为廉而不可得”。所以,省部级干部必须洁身自好,还要用人得法,一旦用了贪官污吏,提拔保荐的督抚将受到断崖式降级。第一个被陈廷敬扳倒的“老虎”是云南巡抚王继文。在掌握了王继文的贪污证据后,陈廷敬向康熙上疏,弹劾其趁平定“三藩”之际,“亏损国课几至百万之多”,并且“侵没饷银已九十万余两”,请康熙下令彻查。陈廷敬弹劾王继文在当时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王继文很快被查实罢官,一时间官场“风纪整肃,大小官吏莫不色动神慑”。
在推荐使用御史官员时,陈廷敬唯才任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一回,康熙在乾清门召见政府九个部门的大臣,让他们荐举廉洁的官吏,众大臣各有荐举,待康熙问陈廷敬时,陈廷敬回奏:“知县陆陇其、邵嗣尧都是清官,虽然两人治理的状况不同,但清廉是一样的。”后来,这两人都被提拔为御史。有人对陈廷敬说:“陆陇其、邵嗣尧两人廉洁而刚直,刚直就容易受折,且会结怨,恐怕会连累您。”陈廷敬说:“果真是贤才,就算是受折、结怨,又担心什么呢?”
陈廷敬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在监督铸钱时,有人从废铜堆里发现一枚秦代铜钱,下属说古钱是吉祥物品,就请他佩戴在腰间。后来有人送来新铸的一批样钱请陈廷敬过目,一枚铜钱落在了陈廷敬这里。起初,陈廷敬并没在意,过了不久,他想起接受管理铸钱任务时,曾发誓一文不拿,再想到自己私留的两枚铜钱,自觉惭愧,就把两枚铜钱送了回去。
在对康熙的建议上,陈廷敬更是提出了“成大事,不要计算小利,要眼光远大,不能急功近利,对于清朝的基业要有长远的战略考虑。”
在陈廷敬去世后,康熙对他的一生给予了“宽大老成,几近完人”的高度评价。《清史稿》對陈廷敬的评价是“清勤”,所谓清勤,就是又清廉,又能办事,评价可谓中允、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