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灌浆初期不同药剂防治赤霉病试验初报

2018-09-22褚红燕汤露萍江苏省宜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406江苏省宜兴市植保植检站406江苏省宜兴市林业站406

上海农业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宜兴市赤霉病悬浮剂

褚红燕 汤露萍 李 莉 (江苏省宜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406;江苏省宜兴市植保植检站 406;江苏省宜兴市林业站 406)

近年来,受耕作制度调整、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等因素影响,江苏省宜兴市小麦赤霉病重发频次明显增加,2014年大发生、2015年中等偏重发生、2016年大发生,部分小麦田由于赤霉病发生严重,麦粒中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超标[1],麦粒遭粮食收购单位拒收,从而严重影响了宜兴市的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2017年宜兴市小麦抽穗扬花期遭遇连续阴雨天气,故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用40%多·酮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对小麦赤霉病进行了防治,但据小麦灌浆初期天气预报,小麦生长后期仍将遭遇连续降雨,小麦赤霉病大流行态势明显。因此,为巩固前期对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成效,继续控制小麦赤霉病为害,笔者在2017年小麦灌浆初期进行3种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比较试验,以期为今后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宜兴市芳桥镇金兰村进行,供试田块地力中等偏上。供试小麦品种为“苏麦188”, 2017年4月11日(小麦抽穗扬花期)喷施40%多·酮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对小麦赤霉病进行第1次防治。5月4日(小麦灌浆初期)调查,小麦赤霉病病菌侵染率仍较高,小麦发病较重,已有红粉显现的病穗率为11%,已被病菌侵染、小穗颖壳呈黑褐色、但尚未有红粉显现的病穗率为24% 。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是40%多·酮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600 g/hm2、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750 g/hm2、清水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各小区随机排列,每小区面积66.7 m2。于2017年5月4日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每667 m2兑水40 kg常规喷雾防治。

1.3 试验期间气象资料

试验当日(2017年5月4日)天气为多云,平均气温为21.9 ℃,最高气温为29.6 ℃,最低气温为10.5 ℃;试验期间(2017年5月4日—31日) 平均气温为20.1 ℃,平均最高气温为24.8 ℃,平均最低气温为16 ℃,阴雨日为17 d,降雨量为108.7 mm。

1.4 调查时间和方法

施药后7 d、18 d(小麦赤霉病定型时),每小区随机选5点,每点调查20穗,共计100穗,调查病穗数和病穗严重程度。

每处理选择已显症为1级的病穗10个,并做好标记。施药后7 d、18 d(小麦赤霉病定型时),调查小麦灌浆初期开展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对已显症病穗病情发展的影响。

每处理选择已被小麦赤霉病病菌侵染、小穗颖壳呈黑褐色、尚未有红粉显现的麦穗10个,并做好标记。施药后7 d、18 d(小麦赤霉病定型时),调查小麦灌浆初期开展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对已被病菌侵染、尚未显症麦穗的小麦赤霉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调查内容包括未显症麦穗是否显症、显症病穗的发展情况。病穗严重度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病小穗占全穗的1/4以下;2级,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3级,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4级,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2]。

按以下公式计算病穗(粒)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病穗(粒)率(%)=[病穗(粒)数÷调查总数]×100;病情指数=[Σ(病穗数×病级代表值)÷(调查总穗数×4)]×100;防效(%)= [(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或病穗率或病粒率-处理区病情指数或病穗率或病粒率)÷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或病穗率或病粒率]×100。

1.5 测量产量

在小麦收获前(6月1日),调查有效穗数,考查每穗粒数、千粒重。按以下公式计算产量:每667 m2产量=每667 m2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平均粒重×0.85。

1.6 安全性调查

施药后1 d、3 d、7 d、14 d、28 d观察各药剂对小麦生长有无药害影响,如有,记录药害类型和程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用药区与清水对照区相比,病穗率、病穗严重程度明显下降,小麦赤霉病扩展蔓延受到抑制,说明供试的3种药剂在小麦灌浆初期使用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其中,以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佳。

表1 小麦灌浆初期用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比较

2.2 病穗定点观察

2.2.1 已显症病穗

药后7 d,清水对照区小麦赤霉病发生严重,标记的病穗有7个发展为2级病穗,1个为3级病穗;药后18 d,清水对照区小麦赤霉病仍发生严重,标记的病穗有5个发展为2级病穗,3个发展为3级病穗,1个发展为4级病穗,说明小麦灌浆期宜兴市的天气条件十分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药后7 d,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处理区标记的病穗仅有1个病穗发展为2级病穗,说明该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蔓延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药后18 d,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处理区标记的病穗有3个发展为2级病穗,其余仍为1级病穗,说明该药剂对抑制小麦赤霉病蔓延的持效性也较好。其他2种药剂处理区与清水对照区相比,病穗差异不明显。由此可见,在小麦灌浆初期选用优良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对已显症病穗的病情进一步发展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有效降低病穗严重度。见表2。

表2 小麦灌浆初期用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已显症病穗定点观察结果 (单位:穗)

2.2.2 未显症病穗

药后7 d,清水对照区标记的未显症病穗中有8个小穗病部出现粉红色霉层,发展为1级病穗;药后18 d,清水对照区标记的未显症病穗中有5个发展为2级病穗,3个发展为3级病穗,1个发展为4级病穗,这进一步说明小麦灌浆期宜兴市天气条件十分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3种药剂中,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蔓延的抑制效果最佳,药后7 d,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处理区标记的未显症病穗中,有2个小穗病部出现红粉,发展为1级病穗;药后18 d,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处理区标记的未显症病穗中,有9个小穗病部出现红粉,其中5个发展为1级病穗、4个发展为2级病穗,与清水对照区相比,病穗严重程度较低。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对小麦赤霉病蔓延的抑制效果次之。40%多· 酮可湿性粉剂处理区病穗严重程度与清水对照区几乎无差别。由此可见,在小麦灌浆初期选用优良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对已被小麦赤霉病菌侵染但尚未显症的病穗,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能有效抑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蔓延,减少病穗率、减轻病穗严重度和减少病粒数。见表3。

2.3 产 量

由表4可知,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年份,在小麦灌浆初期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能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40%多·酮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600 g/hm2和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750 g/hm2处理的小麦产量分别为3 601.61、3 855.48和4 664.89 kg,分别较清水对照增产12.03%、19.02%和45.10%。

2.4 安全性

据药后1 d、3 d、7 d、14 d、28 d目测,各药剂处理区小麦的生长正常,无明显药害症状出现。

表3 小麦灌浆初期用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未显症病穗定点观察结果 (单位:穗)

表4 小麦灌浆初期用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测产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40%多·酮可湿性粉剂、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和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3个低毒、低残留农药,在小麦灌浆初期喷施对小麦赤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效,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其中,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750 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佳,在小麦灌浆初期赤霉病发生已较严重的情况下用药,药后18 d的病粒率防效仍接近70%;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600 g/hm2不能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应适当增加用药量以提高防效;40%多·酮可湿性粉剂在宜兴市防治小麦赤霉病中已连用多年,近年来,小麦赤霉病病菌对该药剂的抗性增强,防效明显下降[3]。

在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年份,仅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防治1次,不能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为害,宜在小麦灌浆初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750 g/hm2进行再次防治,可有效抑制小麦赤霉病的扩展与蔓延,降低病穗率和病穗严重程度,从而减少小麦赤霉病病粒数,降低麦粒中 DON含量。

猜你喜欢

宜兴市赤霉病悬浮剂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执法+审计+专家”宜兴市探索审计式安全检查新模式
江苏省宜兴市陶城实验小学刘佳
宜兴市探索“双盲”应急演练提升实战效能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20%吡噻菌胺悬浮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15%噁唑酰草胺·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的配方研究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40%丁香·戊唑醇悬浮剂配方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