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地球系条“绿腰带”

2018-09-22刘俊峰

今日中国 2018年9期
关键词:沙地荒漠化治沙

文|刘俊峰

治理后的荒漠 图/虞向军

23年,王彦飞只专注一项事业—阻击荒漠,他一直希望借助科技创新和沙产业的发展,探寻出一条荒漠化治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启动绿色森林带工程

王彦飞现任内蒙古冉绿美生态产业集团(以下简称冉绿美)总工程师,同时也是内蒙古巴林右旗生态能源循环产业院士工作站站长,内蒙古巴林右旗志愿者防沙治沙研究所名誉所长。他与自己的核心团队在科尔沁沙地开展科学治沙及沙产业发展已经20余载,日前他们在北京中关村为团队筹划多年的一项绿色森林带工程举行了项目启动仪式。

这项工程东起内蒙古红色革命圣地乌兰浩特市,沿呼海大通道(呼和浩特至海拉尔)蜿蜒西行,直达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的阿拉善盟。王彦飞和他的团队计划在全长2000多公里的道路两侧各铺上10公里宽的新绿,再向西继续延伸与“一带一路”对接。这条绿色森林带贯穿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集宁市石漠化草原、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等沙漠沙化草原,将促进增加约20%的相对降雨量,增强当地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

“我们将秉持全球大生态理念,打造一项跨国境、跨区域影响全球的生态系统工程!”王彦飞说。

与此同时,冉绿美集团还将在绿色森林带工程覆盖区域,发展智慧绿色生态产业,即在工程沿线的山丘顶部种植针叶树为沙丘“封顶”,在山腰环绕种植经济林,山下灌草结合,间作种植油牡丹、美葵、油莎豆、蛋白桑、中蒙药材等适应沙漠环境的优势经济物种,同时利用团队掌握的先进技术同步推进治沙、盐碱地治理工作。

全球绿色森林带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千秋万代的宏伟工程。王彦飞坚信,只要坚持科学合理地整合、发动沿线各国政府、民间织织、企业、社会各界仁人志士,共同参与,久久为功,坚持不懈,一定能为地球打造一条“绿腰带”,同时将其建成一条“绿色经济带”、全球“碳汇带”。

“给地球系条绿腰带,接天上水,补地下水,还人类以青山绿水,将为地球生态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王彦飞说,2016年冉绿美已在政府有关部门完成了“百万亩沙地荒漠化治理及生态产业一体化开发建设项目”的立项备案。

“治沙路”变“致富路”

“荒漠化治理不能简单地就治理而治理,只有形成优势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要形成优势产业,优势物种是根本,技术支撑是保障,智慧生态是关键。”这是王彦飞多年的治沙经验总结,他们团队也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这些年,冉绿美先后携手各研究机构选育了沙地油用牡丹美丹种群、沙地油莎豆、沙地美葵、沙地绿美草、沙地中华仙人枣、沙地速生柳等共9个环境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的优势物种。“我们现有苗木繁育基地1210亩,种苗示范基地3405亩,油用牡丹园800亩。”王彦飞介绍,以此为基础又衍生了一系列生物科技产品。

荒漠化被誉为“地球癌症”,治理难度极大,技术支撑是保障。王彦飞表示,“沙漠变绿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包括:流动沙丘的固定、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和养料的充足供给。

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王彦飞和团队摸索出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应对流动沙丘的方法:采取深埋、踏实、截梢等措施,配以种植踏郎(扬柴)、黄柳等具有再生功能的沙生植物,促使沙障成活。据了解,这套方法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踏郎草的引入起到了关键作用。踏郎草具有耐旱、耐贫瘠、抗风蚀的特点,拥有丰富的根瘤,成活率高,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效果显著,并有助于提高沙地的肥力。

其次,为了给植物提供充足水分,王彦飞等人“开源节流”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寻找灌溉水源地或就近打井取水“开源”,并借助太阳能光伏板扬水系统来送水,太阳能光伏板除了为送水提供动力,对光伏板下的植物还具有遮阳防晒的功效。另一方面,借助公司几项专利技术—微润灌溉技术、透气性防渗沙、漏斗式覆膜抗旱造林技术来“节流”。微润灌溉技术,是用微量的水以缓慢渗透方式向沙土给水,使沙土保持湿润的一种新型地下灌溉方式,其用水量约为滴灌用水量的20-30%。另外,由于沙粒松散,即便有补给水也会很快渗透到地下深处,透气性防渗沙、漏斗式覆膜抗旱造林技术就是为此研发的,它们能将补给的水分“截留”在地表,供养植物,并减少水分蒸发。

“给地球系条绿腰带,接天上水,补地下水,还人类以青山绿水,将为地球生态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2018年8月3日,绿色森林带工程项目启动仪式在中关村举行

最后,为了解决沙地贫瘠、养料稀缺问题,冉绿美专门配比了适合沙地植物生长的生物肥料,对沙地生态进行改造。

针对移动沙丘、平缓沙地、丘陵山地、湿地及盐碱地不同的地势条件,他们还针对性地开发了多物种立体套种间作模式。此外,还探索了一些智慧生态农业模式。如在光伏板下种植有机油用牡丹美丹种群,这样既能减少杂草,还能增加产值。

“这些技术和实践经验为我们的绿色森林带工程打下了基础。”王彦飞说。

如今,在冉绿美的苗圃培育基地和网格化药材种植基地,沙地植物上面成片的太阳能光伏板,下面纵横铺设的水利管道,让这里显得科技范儿十足,处处生机盎然。

将绿色事业进行到底

1996年3月,王彦飞调任巴林右旗巴彦尔灯苏木党委书记,这里是王彦飞荒漠化治理征程的起点,也是在这里,他们曾取得一项影响深远的突破。巴彦尔灯的治沙人在1996年创新地采取4×4米的网格、栽埋深度80厘米的方法并大获成功。此外,他们还采用了踏郎这种作物。第二年人们惊奇地发现,踏郎长得远比黄柳繁茂,于是1997年冬便在沙丘上大规模栽插,1998年就形成了万亩踏郎基地。

王彦飞将巴彦尔灯人创造的沙障模式命名为“植物再生沙障”。这一名称获得了治沙界学者们的一致认可。1998年,“植物再生沙障”被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和科委鉴定为首创工程,并被认为“在治理高中大流动沙丘上有重大贡献和突破”。

这些年,依托“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人进沙退”后的科尔沁渐渐“一个个草方格压下去,一株株草木长出来,一群群牛羊进棚圈,一座座流动沙丘被遏止,肆虐的风沙没有了往日的猖狂……”

“中国的防沙治沙人依旧有很多工作要做。”王彦飞说,未来将有更多的靓丽风景等着他们去一一建造。

猜你喜欢

沙地荒漠化治沙
塞罕坝地区沙地云杉引种试验及培育要点
沙地文化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考量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中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
沙地迷宫
风滚草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