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阮羚:38年,翻越电力“珠峰”

2018-09-22赵楠楠

中国工人 2018年9期
关键词:特高压发电机珠峰

文 | 本刊记者 赵楠楠

从一线工人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阮羚既是工人也是专家,既是工匠也是教授,既是劳模也是老师。而始终不变的,是他做电力领域“登峰者”的人生信条。

创造20项电力工程世界第一;

负责和参与起草16项国家、行业标准;

获得15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拥有32项发明专利;

……

这些是阮羚潜心电力领域的“惊鸿一瞥”,38年来,他攻克了多个行业难题,让中国技术走向世界。

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横贯武汉市境中央,大大小小的湖泊飞溅在大江两侧,以白云黄鹤的东湖为起点,沿着西北方的武汉大道,抵达徐东大街227号—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这里便是阮羚工作的地方。

38年来,他把“攀登”的足迹一一印在了这里。

从一线工人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变化的是称号,不变的是他在电力领域永攀高峰的劲头儿;他既是工人也是专家,既是工匠也是教授,既是劳模也是老师,做电力领域的“登峰者”是他不变的人生信条。

从一线工人干起

走进阮羚的办公室,他正站在书柜前翻看密密麻麻的笔记,里面记录的是公司正在对口支援的藏中联网工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刚从西藏回来没多久,这次我带队给藏中联网工程提供技术支援!”8月中旬,当《中国工人》记者在武汉见到阮羚时,他的皮肤因西藏之行晒黑了不少,但说话间语调飞扬,透露着藏不住的光荣感。

从事电力工作38年,阮羚始终保持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初心。

1981年,20岁的阮羚中专毕业后分配到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院,现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从一线工人岗位干起,一干就是十几年。

那时候,阮羚每天扛着工具包奔走在各个发电厂、变电站之间,与有故障的设备打交道。发电厂和变电站一般都在野外,距离集镇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有时还得翻山越岭。将检测设备送到施工现场,全靠自己用扁担挑,用肩膀扛。

为了熟悉设备构造,能在发生故障第一时间找出原因,阮羚便先人一步,经常是设备还在制造时,他就住在厂里,紧盯设备制造一刻不放松。“那时,我几乎不回家,就在现场看着,吃得苦中苦才能有收获。”

有一年除夕,阮羚突然接到发电机故障检测任务,来不及细想,他就消失在了和家人团聚的年夜饭饭桌上。他深知,经验要一点点积累,也因此格外珍惜每次设备检修和故障处理的机会。不论刮风下雨还是过年过节,要想见到阮羚,只需要一个故障检修的电话。就这样,阮羚的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凡是他接手过的设备都能了然于心。

1993年冬天,黄龙滩水力发电厂的发电机因为容量小要进行增容改造,阮羚负责技术监督。

把原来的发电机从头到尾都拆掉,改造出一个全新的大容量发电机,而且要赶在来年春天的汛期来临之前完工,工期只有短短的40天。现场,一位曾在德国接受过专业培训的资深技师对阮羚说:“你们要能把它拿下来,我就真服气。”

那年元旦,下着暴雪,阮羚一个人住在发电厂附近的招待所里,三床被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还是冷得睡不着。经过40天的连续奋战,凭着不成功不罢休的劲头,发电机改造成功了,多项指标在当时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第二年冬天,阮羚又用40天完成了发电厂另一台发电机的改造,两台发电机将滚滚的水流变成了电能源源不断地输出去。

靠着“能吃苦”和“有韧劲儿”,阮羚在一线岗位上快速成长了起来。

阮羚(右二)在新疆哈密戈壁滩上进行试验

攻克国际难题

在阮羚珍藏的一张老照片里,他正守在一台显示着各种波段的显示器前,显示器下主机的铭牌上刻着“发电机转子绕组动态匝间短路检测分析系统”。

阮羚(右一)和团队在海拔4539米的唐古拉山镇进行深层大地电阻测量试验

上世纪90年代,国内外发电厂的汽轮发电机经常因转子匝间短路而发生过热甚至电机烧损,但是故障部位在发电机内部,要想检测只能把发电机拆开,工期长达几十天,光停电损失就动辄上千万元。最关键的是,这种故障属于动态故障,一旦发电机停止运行后会立刻复原,很难再检测出来,这也成为国际上公认的难题,国外专家也无计可施。

“当时普遍的做法是出现故障之后把发电机停掉或者干脆等它烧得可见,不管哪种方法都损失巨大。”经过几年的摸索总结,阮羚想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于是,他承担了这个课题。但是,本打算用3年时间完成的研究,却足足干了9年。

怎样能在发电机运行过程中检测出故障?阮羚想出了一个方法:在不影响发电机运行的情况下,将传感器装在发电机内部,利用传感器将发电机的运行信号实时传出,再通过分析信号得出故障出现部位和出现原因。

但是,每台发电机因型号不同内部构造也有所不同。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阮羚跑遍了全省所有电厂,同一线师傅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重复地在现场做试验、进行故障分析,时间长了,电厂的工人们都亲切地称他“荣誉职工”。

9年过去了,多家单位共同承接项目的人换了几届,阮羚却坚持了下来。终于,他最初设想的方法成功了,国际上公认的难题被攻克了!发电机的小毛病不用再停电检修,大毛病能立即诊断出病因。

阮羚的技术研究成果经过发电厂 、发电机制造厂的应用,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一份2000年黄石电厂的证明中就明确记录着:运用此技术,仅1997—1999年就减少损失2772万元。

这项课题在国际上首创发电机全工况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检测技术以及大型发电机铁芯现场试验方法,创下3项“世界第一”。2001年,阮羚获得了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再战特高压

1981年,我国第一个500千伏交流超高压输变电工程—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汉的输变电工程安装完毕,那一年,阮羚刚刚参加工作。

20多年后,我国输变电特高压时代开启,阮羚的特高压时代也随之来临,如果说特高压是电力建设的珠穆朗玛峰,那么阮羚就是不折不扣的珠峰攀登者。

2008年,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全面竣工,这也是世界首个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同年,阮羚和团队承担了荆门特高压变电站21项特高压设备现场特殊试验。

21世纪初,经过了电力体制改革厂网分开以后,阮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电网设备试验研究和现场试验,他和团队在特高压现场开启了一次新的探索。然而,特高压设备现场特殊试验,国际上没有先例,一切都是未知的尝试。

在世界首台特高压电力变压器试验现场,一架架设备有几十层楼高,人站在半空中小得可怜,给这些庞然大物做“体检”,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消除现场电磁干扰对试验的影响,阮羚团队给每个变压器穿上了铜纱网制成的“屏蔽服”,可是不管铜纱网再怎么严密,看不见的干扰依然存在。20几个人坐在工地上一筹莫展,预定的工期节点眼看就要到了。

“试验必须进行下去!拆了,重做!”阮羚和团队反复讨论后决定推倒之前的一切方法,重新开始,采用排除法找病因。重来,就意味着必须将辛辛苦苦搭建的试验设备系统及接线全部拆除,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是不小的考验。但是,既然选择了就没有退路。

反复调整后,终于找到了原因—因试验系统庞大、连接线路复杂等原因形成了相互干扰。

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首台特高压电力变压器试验用了14天,第二台用了7天,第三台仅用了4天!创造了国内外首次1000千伏GIS现场交流耐压试验、1000千伏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2项“世界第一”。

“我们在国际上率先圆满地完成了所有的特殊试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案,并积累了成熟的工作经验,为我国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做了全过程的研究、实践和探索,这是跨时代的,打破了特高压的神秘感,这就是我们的担当和贡献。”阮羚想起这项工程依然很激动。

2013年,阮羚团队又远赴新疆哈密,在茫茫戈壁滩上,承担了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哈密南±800千伏换流站全部现场特殊试验,创造了首次将国内最高电压等级的750千伏整车耐压试验平台应用到±800千伏特高压换流站等3项“世界第一”。

2008年至今的10年间,国内绝大多数的特高压工程中都有阮羚和他的团队创造的“世界第一”。

靠着多年来参与特高压工程培养的行业敏锐,阮羚还把目光锁定在有着电网“定海神针”之称的调相机研发和调试上,并迅速组建了一个团队。他提出配套建设大容量调相机,解决特高压直流送、受端电网无功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与国家电网直流特高压大型调相机工程的构想不谋而合。

2015年底,国家电网公司计划投巨资在全国已建成或在建的特高压直流工程中加装40多台300MVar调相机,由于前期工作准备充分,湖北电力电科院被委以重任,成为该项目牵头单位中唯一一家省级电科院。阮羚也不负众望,率领团队率先在国际上完成了我国新一代调相机关键性能与试验研究,创造了世界上首次开展新一代大容量调相机关键性能与试验研究等5项“世界第一”。

培养生力军

在电力科学研究院的楼道,墙壁上挂着一排展板,在专家风采一栏,第一个介绍的便是阮羚。

2010年11月,阮羚专家工作室正式成立,这也是湖北省电力公司首个挂牌的专家工作室,许多刚踏出校门的博士、硕士加入到他的团队。如今,培养年轻人也成为工作室最主要的任务。

“一个人能成长跟平台是分不开的,我们的前辈在国内都是知名专家,他们把自己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使我们成长的周期大幅度缩短,眼界也大大开阔了。”回忆起自己当初的成长,阮羚说到。

为了让徒弟们快速成长,不走自己年轻时的弯路,阮羚在工作上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不要做讨他们喜欢的师傅,要做对他们负责的师傅”是他一贯的风格。新员工来到团队以后,阮羚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帮助他们实现角色上的转变。

“你们不要以为学历高,学校好,来我们这里是屈才了!”

“电科院多少人才,你不在自己岗位上把工作做出成绩,谁都不会正眼看你一眼!”

……

每次新员工的入职座谈上,阮羚都少不了放狠话。

在阮羚的带领下,他的徒弟中有主导研发了世界第一台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大功率低频加热电源装置的“湖北省最美青工”谢齐家,有全国最年轻的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崔一铂,还有编制我国电力行业首个特高压现场试验标准的沈煜,获得多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全江涛等人。

在阮羚办公室的书柜里,摆着一张合影—“绝缘管型母线系列标准编制研讨会合影留念”,绝缘管型母线系列标准编制是阮羚带着徒弟正在做的项目,要通过科研项目做支撑,力争实现在国际标准上的突破。

编制国际标准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但阮羚觉得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他更想通过这个过程给团队里的年轻人提供一个锻炼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这个产业从底端到顶端的全过程。“能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国际视野是再好不过了!”阮羚感慨地说。

猜你喜欢

特高压发电机珠峰
咦?珠峰“身高”在变?
寻找珠峰的“脚”
笑声发电机
特高压
发电机
揭秘珠峰身高
小番茄发电机
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维护现状综述
珠峰保险
随身携带的小发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