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管理与中式管理的比较

2018-09-21刘刚

中国市场 2018年27期

刘刚

摘要:文章基于企业管理实践, 旨在比较西方管理和东方管理的根本差异;揭示文化对管理实践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管理实践所显现出的差异;并做出了对中国式管理的基本判断,分析了国人的潜质和中国商界的潜规则,从而揭示了中国式管理的实质。

关键词:西方管理; 东方管理; 中国商界的潜规则; 中国式管理的实质

1 文化差异对管理的影响

由于这种文化的差异使得东西方企业管理的基础也有着本质的差异,下图简洁、形象地表明西方的企业管理本质上是建立在市场契约的基础上,而东方的管理则更加倾向于依赖人际关系(如图所示)

因为文化差异,导致西方文化下的企业管理以社会市场契约为基准,有制度和科学支撑,其目的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东方文化下的企业管理,是以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由威权和经验支撑,其目的是群團利益的最大化。(注:单位复合借用军队中的一种机制名称,单位复合旅),意指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纷繁复杂的利益集团群体,往往为了小集团利益不惜牺牲整体利益,有点类似中国人的公司同心圆结构,即从个人出发,依次向家族、宗族(也许是团队、乡党)利益拓展。如下图所示。

2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管理的影响

中国的现代管理理论、制度和方法多是借鉴西方的东西,所以我们有必要简要地探讨一下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管理的影响。在此, 本文用下表从管理重点、规章制度、价值取向、技术工具和管理氛围这五个方面加以概括(如下表所示)

3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管理差异

文化与人的行为方式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什么样的文化必然支配处于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人具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管理是人类的行为方式之一,所以处于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人在其管理风格和管理方式上必然打着他所处的那一种文化的烙印。本文从企业管理基础、企业管理特征、经营与战略管理、企业组织结构与公司治理、领导风格、人力资源与激励制度这六个方面将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管理差异归纳如下表所示 (详见下表)

4 对中国式管理实质的判断

4.1 国人的潜质与中国商界的潜规则

由于中国的人伦文化,使得人际关系极为复杂,这形成了中国式管理需要首先面对的最基本挑战就是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成为成功管理的前提;中国的仁政文化,使法律效能无以伸张,契约往往难以规范商业行为,更多地依赖与个人社会同心圆结构中的信任机制;中国的私德文化,使虚伪狡诈相应滋生;中国的经验文化,使理性逻辑难以推展;中国的礼制文化,使官本位政局渗透到无微不至;因此形成了中国商界的潜规则,犹如角鹿和孔雀的进化惯势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作为管理者应对潜规则的基本三原则是:了解它,以不受其害;适应它,以不受其阻;抵制它,以不受其限。当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现代经济结构的形成,必然使与之不相适应的潜规则趋于稀薄化。

4.2 中国式管理的实质

所谓中国式管理旨在把握历史积淀,汲取利用中国人的人性特点、行为规范、文化习俗,有针对地实施更为有效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有的放矢地破解今日企业管理中的难题。其中最为重要的要点是:国人的“人分三六九等”、“仁者爱人”的理念导致官本位现象;团队的凝聚力经常是建立在“亲情、威权、义理”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同心圆社会结构之上;实用主义的灵魂“谋略、权术势”导致不择手段的“目的导向”行为,往往是“重战术轻战略”;因此管理着眼点往往是人际关系,形成“谋人不谋事”、管理效率低下的局面。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就容易应对这样的局面,找出化解这些问题的管理措施。本质上讲中式管理应当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中西合璧,而不是在西方管理框架之上附加一些中国式的概念,或者是用中国的词汇去替代西方的管理词汇。

参考文献

[1]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诺曼·戴维斯.欧洲史[M].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3] [奥]弗里德里希·希尔.欧洲思想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7.

[5]GANNON M.J, NEWMAN K.L The Blackwell Hanbook of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2

[6]BOND, M. et al. Cultural-Level Dimensions of Social Axioms and Their Correlates accross 41 Cultures[J]. Journal of cross-cultutal psychology, 2004,35(5): 548-570.

[7]BARDI B, SCHWARTZ S.H. (2003): Values and Behavior: Strength and Structure of Relation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3,29(10) : 1207-1220

[8]Arts, W.; Hagenaars, J.; Halman, L. (eds.)(2003):The Cultural Diversity of European Unity, Leiden 2003

[9]Schwartz, S.H. (1990):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 Critique and Proposed Refinements; in: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Vol.21, No.2. 1990, Sage

[10]Schwartz, S.H. (1992): The universal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values: Theoretical advances and empirical tests in 20 countries; i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5, 1992; 1-62

[11]Schwartz, S.H. (1994): Beyond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New Cultural Dimensions of Values; in: Uichol K.; Kagitcibasi, C.; Triandis, H.C.; Yoon, G. (eds.),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Newbury Park, Sage, 1994, 8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