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的家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8-09-21张慧一
张慧一
摘要:地方高校家政人才培养理应顺应我国家庭服务业职业化的发展方向,回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家政人才的能力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界定职业能力内涵及构成的基础上,剖析阻碍实施职业能力导向下家政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存在的现实困境,探究职业能力视角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思路,为高校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2.078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含了实施人才教育的全过程。具体而言,涉及四个方面内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以及管理评估制度。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社会各行业领域亟需大量具有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是实践性和职业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是满足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1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Mertens)系统论述了与其紧密相关的另一概念—关键能力。梅腾斯认为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这一认识激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1979年,英国继续教育处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这一概念,即核心职业能力的雏形;1997年,英国高等教育报告对于“核心职业能力”进行了重新诠释,将其认定为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掌握的通用的、可迁移的且适用于不同职业领域的关键能力。在国内,邓泽民(2002)将职业能力定义为个体将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回顾国内外已有文献,学术界多位学者在不同背景下提出了关键能力、核心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等相关概念,这对于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本文认为: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可定义为个体在从事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景中,将其知识、技能、品格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够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由职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构成,也是三者的深度融合。职业基础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通用能力,是一组特征和属性相同或相近的职业群中体现出来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征。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是一个现代职业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岗位核心能力是从事特定行业、岗位、工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是利用专业技术解决专业领域范围内问题的能力,包括专业岗位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应用推广能力等,是个体职业活动中最核心的技能。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是个体面向未来职业生涯拓展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创新创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能力等,对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影响深远。由此可见,职业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动态发展的概念,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社会与行业赋予职业能力的内涵不同。
2职业能力导向下家政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存在的现实困境
2.1“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
家政学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应用性社会科学,是以实务性、操作性为导向的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专业,家政学同样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却不以理论为目的,其重点在于解决现实问题,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然而,各大高校家政学专业仍普遍沿袭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忽视了家政学专业“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的学科特点,培养出的人才无法适应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家政产业具有“大行业、小方向”的特点,各类家庭服务企业活动和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存在明显差异,然而,目前高校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表现除了较强的共性,如知识传授以教材讲义为主、忽略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等,各大高校没有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利用自身的资源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导致家政人才培养趋于同质化,缺乏办学特色,与职业能力需求相悖。
2.2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有待加强
“职业能力”为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围绕职业能力、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根本,在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凸显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在家政学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高校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学时过多挤占了实践学时,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简单的理论知识的传授,欠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的两大分支,具有同构关系,即在共时性上表现为“互释”、“互融”,在历史性上表现为“互动”、“互补”和“同步”,忽视实践教学反而会影响理论教学的质量。此外,即使一些学校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上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由于受资金、师资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配备的实训实验室设施更新不及时,与真实工作情境差距较大,导致实践教学出现形式化倾向,达不到应用的教学效果;缺乏合作化、现代化的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职业能力导向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课程建设和改革是核心,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是关键,当前,家政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不足,课程设置缺乏梯度和層次,未能充分遵循实践教学的阶段演进规律,限制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3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理论和实践能力兼备的教学团队,这一要求在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家政学专业表现得尤为突出。然而,家政学专业属于新兴专业,各大高校尚未开设家政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限于高校现行的人事制度,无法引进不具备教师资格证书的企业专家,大多教师均是相关专业教师转型而来,未曾系统学习过家政学相关的理论知识,缺乏专业技能培训,导致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不足,无法对学生进行实际运用指导,降低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3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思路
3.1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导向性作用,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质量的具体化,因此,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义。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家政学专业的性质与特色来看,要想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就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应用型人才”,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须具备与行业领域就业岗位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学生能够将其内化为职业能力,真正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3.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能力进阶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部分,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过程,对于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体而言,课程体系应当围绕职业能力展开,分析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要求,将知识素质能力分解并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有效的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课程体系的始终。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明确课程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相互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发遴选课程,使课程能够及时反映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能力进阶型”课程体系,即涵盖职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三阶段能力培养。第一阶段,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第二阶段,通过设置合理的专业核心课程及综合技能训练锻炼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第三阶段,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置差异化的专业方向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注重培养其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依照职业能力培养的进阶逻辑顺序来确定课程内容及先后次序,三阶段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当符合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归到理论中的学习规律,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的有序推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3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为了准确了解行业领域技术生产特点、把握人才需求状况,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是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也符合职业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通过校企紧密合作,邀请企业和行业专家共同论证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主体单一化的格局。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校企双方的互通有无,首先,企业可以作为实训实习基地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其职业技能、丰富工作经验;其次,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邀请企业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最后,学校通过打造高技能和研究型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与企业进行广泛的技术研讨与交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还可为企业解决人才需求难题。在校企双方共赢的基础上,建立校企联动机制,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模式,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进校企双方的长远发展。
3.4打破传统考试评价方式,建立职业能力本位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职业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职业能力本位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作为保障,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生考试评价方式,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客观、公正、规范的评价。评价体系的设计要突出教学过程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结合行业规范进行验证和评价考核,体现考核方式的“职业性”特色。具体而言,一是要强调教学过程的质量评价,以职业能力评价为基本要求设定各个教学环节的考核指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二是要注重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减少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将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当中,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行校外企业导师制,重视校外导师的评价意见,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参考文献
[1]李亚萍,金佩华.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03,(5):103105.
[2]庞世俊.职业能力概念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1720.
[3]徐朔.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概念发展、理论基础与教学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06,(28):1114.
[4]吴云丽,张国华.英国职业核心能力培養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5):103104.
[5]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2):104107.
[6]甄阜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构关系[J].现代教育科学,2011,(9):7980.
[7]吴家礼,许芳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