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抵达人心比抵达掌心更重要

2018-09-21

中国广播 2018年7期
关键词:评论员人心写作者

在网络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媒介格局和舆论生态出现了深刻变化——公众对时事热点表达看法的门槛极大降低,意见表达比以往任何年代都要通畅、便利。在此背景下,全媒体转型成为许多传统媒体迎接挑战的共同选择,大量新闻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层出不穷,原本见诸纸张、网站的内容,开始抵达受众的掌心。

诚然,熟练运用一些术语、条文,可以表明评论员对某些问题有过专业的了解与深刻的思考,可以有效增强评论的可信度、严肃性和专业性,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意见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在使用这些字句前,媒体人必须考虑自己的文字是否能被受众所接受。这里包含着两种维度的要求:一是“接”,即接到;二是“受”,即感受。前者指向传播渠道的宽度,后者指向内容本身的力量。前者是抵达掌心,后者是抵达人心。

频繁更迭的热点、错综复杂的事件、众声喧哗的舆论场,要求评论员必须担负起职责,在民意与理性之间寻求平衡,对矛盾的症结做出观点明确的分析解读,避免情绪的撕裂,向社会输送清醒判断。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文章“有人看”——以大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进入受众的思维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抵达人心,比抵达掌心更重要。

抵达人心,要求评论员放下身架说“人话”。变“写作者本位”为“受众本位”,在字斟句酌时考虑用户的接受能力,避免铺陈过多生僻的专业词汇,避免使用过多抽象的宏观描述,更要避免对法律条文与政策文件进行原封不动、不加解释的复制粘贴。说到底,評论是面向公共空间的表达,不是孤芳自赏的创作,只有当观点抵达受众头脑并产生反馈,才算完整地形成了传播链条。

(王昱文,摘自《青年记者》2018年4月下)

猜你喜欢

评论员人心写作者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愿得一人心
2020,化工跃上风口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软糯甜美 俘获人心
“反腐”过后人心能否维稳?
打动人心的琐碎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